你是否熟悉撰写一篇精彩的作品观后感的技巧呢?为了能够及时记录我们的所感所想,我们可以试着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能够激发我们对于人生的追求和探索,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写作技巧。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为您整理了一篇名为“婴宁观后感”的参考文章!

婴宁观后感 篇1

读《聊斋志异·香玉、婴宁王六郎》有感

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人有情,鬼亦有情。人非人,鬼非鬼;鬼即人,人即鬼。王朝的丑恶狰狞使百姓生活犹如地狱,弄得鬼哭狼嚎;“正人君子”们堂前冠冕堂皇,堂后龇牙咧嘴,诈取百姓心血,看似人,实则鬼。

香玉与绛雪的真挚友谊,黄生与香羽的爱情,绛雪,王六郎与渔夫的友谊,都令人印象深刻。令人叹息的是,这些美好只能存在于人幻想的鬼世界里,而这一切的美好又如一把锋利的刀,劈开了王朝统治下的丑恶。蒲松龄将下层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以鬼神的形式呼之而出,表达了下层人民的强烈愿望,曲折隐晦地揭露了当时官僚地主的丑陋。

豆棚和瓜架下的奇怪谈话讲述了人类社会的奇怪现象。《聊斋志异》这面镜子给我们现代人以警示:莫让人变鬼。以人为本,关心人民疾苦,关注人民基本权利,真正创建和谐新社会。

婴宁观后感 篇2

人生需要笑,即使是傻子也要傻笑,即使是蠢人也要蠢笑,即使是个奸臣也要奸笑......弥勒佛笑口常开,英雄笑傲江湖,大文豪喜怒笑骂皆成文章......

笑,代表幸福,人生不能没有笑。看《说唐》,看到程咬金大笑三声而死,道《三国演义》,曹操兵败赤壁,却大笑三声;魏征在马上大笑而死。

曹操视战争为艺术。虽然他输了,但他仍然为敌人的不完美感到遗憾。直到三笑笑出三个士兵,才消除了遗憾。尽管他被击败了,但他能够为敌人的杰作鼓掌。 一个非英雄人物很难拥有如此奔放的表现。

香港电影《三笑》,唐伯虎点秋香,秋香那三笑,着实让人神魂颠倒,使我深深地烙在了脑海里。

接下来,想起了蒲松林老人的《婴宁》,《婴宁》中的小妖怪爱笑成癖,她笑得自然天真,欢快活泼,毫不造作,宛若纯洁蓝天。就因她回头一笑,王子服暗恋上了她,最终成了眷属。

她在王子服面前还是老样子——“笑”,笑得低头弯腰,不可自制......把人都逗笑了。

她在笑什么?笑世间可笑之事,笑世间可笑之人。

微笑是一种发泄,一种表达,一种情感。古代,多少人爱笑,一笑千金、眉开眼笑、笑容可掬......进入现代社会,会笑的人越来越少,而渐变之矫饰的笑,虚伪阴险的笑,苦涩拘谨的笑......

而且,笑有了价钱,可以买卖。

笑被金钱腐蚀。现在像鸡排了。嚼起来没味道,抛弃了很可惜。我想说:没有那么多钱,没有那么多钱,没有那么多斗争,没有那么多规则,没有那么多

现在我们只需要笑出自然,天真无邪!

这就是笑的潇洒、风流、天真、无邪,让我们像婴宁一样,仰天大笑、肆无忌惮地大笑吧!

让我们开怀大笑,对天、对地、对海,无忧无虑,肆无忌惮地微笑!这世界,会因笑而变得更好!

婴宁观后感 篇3

最近我阅读学习了《聊斋志异》当中的《婴宁》这篇小说文章,感触良多。《婴宁》主要讲述了一个叫王生的男子为一个叫婴宁的女子所着迷,最终为婴宁完成了她的一些心愿的故事。读完这篇小说以后,我觉得这篇小说非常有隐喻,所传达出的道理在如今这个时代也有启示作用。

一,这篇小说文章反应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普遍压迫,让女性很难有实现报复的机会。小说讲述了婴宁的出生状况,恰恰隐喻她是一个贫苦农家少女,而这样的少女想要实现理想报复别无他法只能依靠勾引到王生这样的富家子弟来完成她的心愿。这样的一个情况往往是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而在当今社会当中对于一些弱势家庭也不可避免得存在。从这方面来说,我是比较同情婴宁的。我想任何一个有实力的高富帅或是富二代,当我们遇到如婴宁这样的有孝心又美貌的少女,不动心都是少数的。作为一个高富帅或是富二代,倘若能够为心爱的女人完成心愿也是一种幸福的事。从这一方面来说,又让我们心中念起一丝温暖。

二,色迷心窍要不得,色字头上一把刀。小说文章当中讲述婴宁喜欢恶作剧结果导致了一户人家的儿子色迷心窍而死。尽管婴宁是用了法术迷惑,但是那家的儿子倘若不那么好色也不会遭此下场。由此可见,贪恋美色是危险的,这个道理无论古代现代同样适用。对于现如今我们这些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更是需要引起重视,提高警惕。

三,笑本无罪,只是要分时候。小说当中的婴宁明显是个懵懂少女,乡村土鳖气息浓郁,待人接物、思想觉悟水准都很欠缺,唯有靠着笑笑缓解一丝与人沟通时候的尴尬。原本她嘻嘻笑笑也没有什么,只是不可乱笑,也得知道什么场合该笑,什么场合不应该笑。这根本扯不上什么封建礼数迫害人,只是基本的做人规范。正如小说文章当中,婴宁恶作剧害死人,审判官询问事情时候她也笑,显得完全土鳖愚妄,叫人无语。因此,我们必须要懂得基本的为人处事技巧分寸,不能连把握情绪的基本分寸也没有。

最后,我想说蒲松龄绝对是朵奇葩,我虽然不是特别喜欢他的这部小说,但是我很尊重他的成就。我觉得一个人可以不那么高大威猛、英俊帅气,也可以没有万贯家财、有车有房,但是一个人不能没有思想,不能没有自己的觉悟。简单的说就是人不能无趣,活在世上一定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有自己的故事,这样才不枉渡人生。

婴宁观后感 篇4

赏析《婴宁》

《婴宁》一篇选自《聊斋志异》卷三。

《聊斋志异》又称《鬼狐传》,为清代蒲松龄所做的短篇**集。“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在《三借庐笔谈》中这样描述他的创作历程:

他清晨在路边摆上茶摊,泡好苦茶,见行人经过,一定要强留下他们喝茶,并请他们讲一个故事。遇到奇谈异闻,就回去粉饰润色,这样二十寒暑,才写成了《聊斋》一书。然而,蒲松龄一生郁闷,科举屡败。72岁时,他被增补为贡生。

这对他个人而言不是一件幸事,但对底层人民生活的耳闻目睹却奠定了《聊斋》批判封建制度的基调,铸就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在《中国**史略》中说《聊斋》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为蒲松龄故居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而老舍也评价《聊斋》称“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如果把《聊斋》比作文言**的桂冠,那《婴宁》则是其上的一个璀璨明珠。她敢爱敢恨,又天真狡诈,她是对封建礼教的颠覆,她的一举一动和笑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观古典**,从未有一篇能把一个少女的笑写的这么美,《婴宁》全文四千余字,涉及到笑的有四十多处,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微笑、憨笑、忍笑、纵笑、浓笑,她笑的摇曳多姿,笑的美不胜收。

她的笑容不受拘束,感染着周围的人,洗刷着周围的一切。她用银铃般的笑声打破了世俗的条条框框,笑着封建时代的女性不会笑、不能笑、不敢笑的一切。蒲松龄的高明之处也是在此,他并未花费笔墨在描写女子姣好的面容和优美的身段上,而是从笑写起,好似一滴浓墨落在宣纸上,把一切都晕染开来,少女的容貌在她的阵阵笑声跃然眼前,一个恣情肆意、天真烂漫的奇女子,就这样打动了我们。

爱情花是银宁的另一个特色。她在**,而且**是一个鲜花的世界。“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婴宁为人与狐所生,由鬼母抚育长大,玩伴也仅狐女小荣一人,也许在她成长过程中,正是有了繁花相伴,才不会过于孤单,而变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天真娇憨的少女。

伊宁爱花,笑得傻乎乎的,但这只是她给我们呈现的一面。在婴宁的憨笑下,藏着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心灵,她满是笑意地眼波流转,别人不容易看到的其中偶尔闪过的黠慧光芒。王子服向她示爱时,她的回答是“我不惯与生人睡”,而老妪问起时,婴宁更是说“大哥欲我共寝”,让王子服窘迫不已。

这两句话似是呆痴之言,只是老妪聋聩不闻,而听到这话的也只有王子服一人罢了。王子服在面红耳赤低头不语的时候,一定没有看到婴宁此时得意的笑容。而婴宁爱花也是隐隐有语的。

上元节遗梅花于地上,再见王子服又执杏花一朵,明伦这样评价道:“前拈梅,此执杏。梅者,媒也。

杏者,幸也。梅所以遗地上,笑而去;幸则唯含笑而入矣。”这是婴宁有意而为之,而婴宁作为人狐之女,恐不为王子服和世俗所接受,她拈花背后的花语是如此幽微难言。

伊宁一直在狂笑,她后来的不笑和哽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伊宁的复杂性格。在惩罚了这位西方邻居的儿子之后,她的性格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如此尖锐。鲁迅评价婴宁“出于幻域,顿入人间”。

婴宁生于幽谷,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而今理想却终被现实代替,婴宁落入凡间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的惋惜。而婴宁的哭更是打动人心。整天笑的人并不是正常的存在状态,但银宁只有揭开笑的面纱,才能看到她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在好似全无心肝的孜孜憨笑下,正是她那富有人情味的内心世界。《聊斋》结尾往往会有异史氏的评语,而蒲松龄在此亲昵的称作“我婴宁”,是《聊斋》全篇中从未有过的。蒲松龄满怀怜爱的塑造了自己理想中如此出尘的女性形象,最终却将她残酷的打入人间,这是对现实一种多么声嘶力竭的痛斥。

而他最终给予了婴宁一个“见人辄笑,大有母风”的儿子,亦是自己的一种安慰和寄托吧。

婴宁观后感 篇5

婴宁本王母蟠桃园守护者稻草仙子,因贪慕凡间情爱私自下凡来到人间,冥冥之中的缘分遇见了王子服,几番周折,终成眷属,然人神殊途,极近崩溃的婴宁带着破碎的心决然返回天庭,婴宁观后感。

伊宁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笑。因为她的纯洁和善良,她的笑声甜美而美丽。然而当王子服落难后婴宁带他回王家,众人睁着眼说谎令单纯的婴宁无法理解。其实这只是当时社会体制的必然产物。

众人依王家而生存,就是依王家当家而生存,王子服落难之前当家大家就听从于他,而落难之后他变得痴傻,不可能再掌管王家,他们就必须依王子楚而生存,自然而然只能睁眼说谎,就造就了常言道:世态炎凉。

王子服落难前后的反差,正说明了人的两面性。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日久生情的概率不出意外都是100%,落难前的王子服因掌管着王家财产,受众人追捧,自大的自负,且虚荣心极盛,这也是大多数位高权重才粗者的通病。虽然我爱上了善良的银宁,但我不敢承认,但我一直以偏执的方式保持着银宁。

落难后,虽然智商低,表现的却是人最美好的一面,明是非,知好坏,对应宁也是100%的爱护,所以有了可以挡住雷神的结界,婴宁也因此更对他死心塌地。阴差阳错的痊愈后又听人教唆,怀疑婴宁,一次次的伤害,直至婴宁心碎永远离他而去方才大梦初醒。

王子服成功的证明了‘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古训,因为他有权,权生钱,钱乃万恶之源,他善良的本性就被恶打败,观后感《婴宁观后感》。事实上,人有两面性。好与坏之间从来没有明确的界限。他们都在一个头脑里。善和恶同时存在与人体内,就像两个小人,当善良小人打败**小人,这个人就好,否则,他就是坏人。

珍惜拥有。每个这人都这样说着,却常常做出与此相反的事情,最后鸡飞蛋打,悔不当初。

爱笑的婴宁,初来人间,就像是刚出生的婴儿,心灵纯洁透明,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然而人总是要成长的。社会并不复杂。只是那些复杂的人。这种复杂性来自世界各地,让银宁措手不及。美逐渐被现实所取代。除了接受不可能的选择,接受也在增长。最初对爱情的憧憬,到对王子服的爱恋,让她感觉到爱情的奇妙;王子服痴傻后的真心流露,让她感觉到爱情的美好;然而婴宁比和别的动凡心的仙女更不幸,除了不能长相厮守,连最基本的信任都不见了。

王子一次又一次地承受着伤害,最后使她心灰意冷。她忘了怎么笑,只能选择离开。她终究还是爱他的,只是心碎了,人生再不能如初见了。她所能做的就是保护自己,不要再给别人伤害她的机会。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爱情里,要不得不信任。不信任了,就不是真情,就再也结不出能保护对方的结界。

每个女孩都是坠入这个世界的天使。当一个天使来到这个世界上,她会流泪。请别让她心碎。

婴宁观后感 篇6

公务1001 2401100115李佩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婴宁》读后感

读完婴宁,有很多的感慨:更多的也许是无奈吧,既喜欢那种自然纯真的天然本性,又不能批评婴宁的转变 ,因为要想适应社会化的生存就不得不改变原始的性情,这种转变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文章的主人公—婴宁,那个荣华绝代的女子,曾是天真烂漫,不识愁滋味的可爱女孩,脸上始终是那明亮的笑容。她单纯、善良,对任何人都不吝啬那爽朗的笑容,同时她不谙世事也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得害羞不知道男女之事不能在人前谈论。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充满欢乐的国家。没有冲突,没有黑暗,没有阴谋,也不需要猜测别人的意思。

这是一个我们都渴望但却无法到达的地方。她的转变可以说是从抚养她长大的鬼妈妈知道她生命不长时开始的,并安排一切把她托付给王子的衣裳而进入这个世界。嫁入王家后,她开始了平凡的人生。在与家人和邻居的关系中,她总是很真诚,她的微笑带给人们无限的快乐。

但是在这之中,她也学到了许多,懂得夫妻之事比人,早晚省问长辈,操一手精巧绝伦的女工,与邻居和睦相处 。但这笑却也给他带来麻烦,她惩罚邻家子事情闹大,被婆母责怪,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后,她发誓不再笑,从此舍弃了那迷人的笑容,不过这件事也让她学会了信任自己的丈夫与婆母,更加感激鬼母的养育之恩。她一步一步变得理智和成熟,但是我不知道我应该为此感到高兴还是难过

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曾经清白的银宁人,但我也知道这样的人在这个社会走不远。也许我应该庆幸,因为生存是最大的,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和如何谈更多的需要。《红楼梦》里有言: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长在这个世界,生存在这个社会,要想得到一些东西势必是要先放弃一些东西的,有舍才有得。而且人生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

下面来就拿林黛玉和薛宝钗来说吧,喜欢她们的各大有人在。她喜欢林黛玉的地方在于她天真,不俗气,不功利,容易遇见,她关心的只是一颗真诚的心。喜欢薛宝钗是因为她的八面玲珑,精灵聪慧,她深谙人情世故,有着很强的世俗生存智慧,处处讲究周全,能识大体,积极进取。

然而,很多人批评薛宝钗功利主义,说她太懂得算计和思考。 可是我想问这些批评薛宝钗的人,你们在生活中难道就没做过类似的事,为了生存为了得到更多,谁不是尽力周旋,谁不曾学习那些曾经不屑一顾但却在后来花时间花精力去努力。社会上没有一定的社交技能,不知道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就无法生存。

如果您想与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则不仅应考虑自己,还应学会为他人思考,相互理解和容忍。而薛宝钗就是在做这些我们都能做的事情,做的比一般人都好

社会在不停的发展,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信息时代注定是一个需要不断交流的时代,我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需要与这样那样的人接触和交流,不懂得人情世故怎么可以呢。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表现出来并且还要与他搞好关系只因为他可以对我们的事业有帮助或者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难题。

也许你不喜欢走后门不喜欢送礼这种行为,可是你却不能否定有的时候不管你努力也抵不上有关系来的好用。这就是社会,即使你不喜欢它也无法改变

我喜欢自然和纯净不掺世俗的真性情,也为人类在成长中失去这些宝贵的

东西感到遗憾。但我必须确信这种变化,因为我们需要成熟和理性地面对生活,迎接未来。我只希望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当我们不能面对这么多选择的时候,我们能保持一颗单纯的心。

篇二:《婴宁》读后感

婴宁》是《聊斋》中的一颗明珠。《银宁》是蒲松龄对宁馨儿的有意渲染。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声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

蒲松龄不仅写出了她的天真娇憨、“狂而不损其媚”的性格,而且着力描出了那山中“笑矣乎”生活的环境。她诞生在比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要美艳的园圃之中。园外“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园内“细草铺毡、杨花糁径”。

她有点像风景秀丽的精神。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然而,出人意外的是这个可爱的婴宁,却干下了一件令人发指的“缺德事”。

仿佛《红楼梦》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般,将一位羡慕她美艳的邻人诱骗置之于死地。现代许多评论者因此说,这是蒲松龄一大败笔,破坏了婴宁的美(见黄秋耘《读婴宁》)。其实未必如此

银宁是蒲松龄的理想之人,但不是我们的理想之人。她“出于幻域,顿入人间”(鲁迅评《聊斋》语),是当时生活的反映。生活中的活人,艺术反思中的真正艺术模式,即使使在现代,也不尽善尽美;正相反,《红楼梦》脂评说得好:

“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婴宁的形象,蒲松龄自指有两特点,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这是蒲松龄对银宁的理解和设计。

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正是婴宁的真处和美处。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嫁入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她无法摆脱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无法摆脱真正的美丽。

人狐交配而生的婴宁如此,完狐所生的小翠(《小翠》)也如此。小翠几乎与婴宁一样美貌绝伦、天真绝俗,然而不是也毫无怨言地听凭母亲之命送给了一个连人事也不知的痴儿么?这难道不是娶鸡狗的封建糟粕吗?

蒲松龄只能根据生活和生活赋予的理想塑造人物。他的卓越能力体现在银宁的复杂性上。银宁形象的复杂性是作家忠实于生活的创作方法的胜利。

说婴宁的“缺陷”应去除,不但是求全之毁,更是脱离历史实际的要求

婴宁除这件“缺德事”外,更有一次值得注意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但她其实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只把生活看成是欢乐,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

笑是她测试生活,应对生活和赢得胜利的方式。她自己解释由笑转为零涕时说

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恐无妨乎?

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

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制啊!蒲松龄说:“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

”婴宁是位岁月雕成的“笑面人”。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说明社会破坏人性的力量是多么的普遍和强大。

这是他性格的社会根源,是他天真狡诈的出发点

尽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银宁还是以弱小女孩的身份赢得了胜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对她的爱。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并给她最长的空间?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

银宁对丈夫的哽咽讲话实际上是哈姆雷特令人震惊的独白。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斋》可以概括为“惩恶扬善”四个字,然而《聊斋》中惩恶更是为了扬善。一部《聊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

孝是贯串于《聊斋》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鬼妈妈”的收养,正是农民们相互同情的表现。

她正是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栖才远出踏青,才破愁为笑,才在姨兄王子服前明骂似贼、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以暗示老母在她心中的地位。正是这种孝顺已成为银宁所有言行的指南。

但是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动,非只为继承香烟重视男子;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这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如清风拂过山野,如泉水叮咚跃过小溪,婴宁之美纯洁如玉,真实如璞,又如自然中被晶莹露珠滋润得青翠欲滴的“笑矣乎”草。她的生活环境是美丽的、自然的:“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细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

野鸟格磔其中。”这诗意的世外仙地,何等恬寂静谧。在这种奔放的天性中,她的天性得到了自由的发展。

她是大自然的女儿,是大自然的化身

真纯自然的婴宁是花的化身。她在花丛中摇曳,美丽如花,纯洁如花。她是自然的象征。

她拈花微笑,得天然神韵。婴宁的美在笑中摇曳,在花中闪现,她的美与笑、花同在。花、笑、婴宁三位一体,融铸成生机盎然、青春勃发的生命之境。

花儿灿烂,笑声灿烂,银宁是美的女神。花的灵秀、笑的生机、少女的青春,相互生发,相互映照,在婴宁、花、笑的蒙太奇变幻中,我们所有的联想都被激发出来

银宁不仅美丽、自然、纯净、真实,而且与她的生活环境溶为一体。她的行为自由而不受拘束。篇三:婴宁读后感

赏析《婴宁

婴宁观后感 篇7

《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侑空前绝后之美誉。《聊斋志异》看来偏偏讲的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

在《聊斋志异》中的《婴宁》这章中,讲述了一个容貌美丽的狐仙婴宁与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恋的故事,婴宁侑情侑义、心灵纯洁,比现实中的人更加可亲可爱。虽说她是一只托给鬼母所养的狐狸精,可她并没侑邪恶,喜欢笑。她让子服将自己的父母合葬,并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对自己的关照,后来,子服的母亲给他们两个人主持了婚礼,一年过后,婴宁生下一个胖儿子,不认生,见人就笑,很像他母亲。

其实,《聊斋志异》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我从这本书上感受了,蒲松龄当时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没侑几个。想这里,还侑谁没侑理由再去好好学习,去把社会不规则的事情改正过来?我想,每个读过《聊斋志异》的人,都能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的含义,要是想过上美好、不被欺负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做起,以自己为榜样,做一个侑素质的人。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这些故事,让我入迷,我不禁大声朗诵起来,吸取其中的精髓。

婴宁观后感 篇8

篇一:读聊斋志异之婴宁有感

《聊斋志异》是一部思想艺术都具有独特风貌的文言文著作,是我国志怪传奇**中的代表。它塑造了许多不同的人物,生动可爱的女妖形象,格各栩栩如生。它把神话幻想与各种各样的人与人生紧密而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幻异的形象结构刺贪刺虐,讽喻现实,美化爱情和种种人情。

其中,《婴宁》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婴宁》写的是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终于结成美满婚姻的动人故事。它表达了封建社会年轻人对忠贞纯爱的向往,也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对婴宁的形象,作者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称其为“我婴宁“,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确立了《婴宁》在《聊斋志异》中的艺术代表地位。

婴宁是狐妖与人的女儿,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封建社会之外,不受各种封建礼教的影响。伊宁之美如玉,真如璞。

伊宁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林中,就像一个天堂。那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 门前皆细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在这么优美诗意的环境下,婴宁在这里成长,不受任何约束,也养成了她不拘无束,天真无邪的性格。

在婴宁的生活中,陪花是必不可少的。她的少女时所居住的山村,处处是花,到王子服家之后,爱花成癖,甚至不惜当掉金钗四处购置良种,在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其意义在于以大自然中美丽的鲜花来象征婴宁的的美丽和纯洁,以花衬人,以人比花,将婴宁花一样的容貌和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婴宁笑容可掬地出场,与王子服二次相见时,人未到而“户外嗤嗤,笑不可遏”;入内则“尤掩其口,笑不可遏”;受母斥责仍“忍笑而立”,转眼间又笑得“不可仰视”;甚至于无所顾忌地与向自己求婚的王子服在树林中嬉笑,并在树头“狂笑欲望”。此时,伊宁的笑容显示出她的天真和迷人的天真。

婴宁随王子服回家后,见到婆母“犹浓笑不顾”, “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举行婚礼时,则“笑极不能俯仰”。此时婴宁的笑,表现了一种似乎全然不同人情世故程度的娇憨,似乎一切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禁锢在婴宁身上都失去了作用。

在我看来,婴宁这时候的笑,虽不乏其好奇、天真的成份,但它更多地是对约定俗成的礼教的无视,甚或是一种嘲弄。

然而,当她以恶作剧的方式惩罚了好色之徒“西人子”之后,在母亲的叱声厉责中,婴宁发誓再也不笑了。恶作剧的描写表现了婴宁 “狡黠”的一面,揭示了婴宁性格的复杂性。她看似随和,其实极有主见;看似“全无心肝”,其实极有城府;看似放荡不羁,其实极为贞静。

但是由恶作剧引起了官司,婴宁慑于封建礼法,出于家庭名誉的考虑,“由是竟不复笑”。这才是最耐人寻味的。笑,是婴宁唯一的资本。

当这项基本权利遭到残酷扼杀时,就不得不感到遗憾。依我看,伊宁的《雅布笑》是对封建思想的无声反抗。但是,婴宁自此还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社会上的人,不再是单纯的大自然的孩子,神奇归于平淡,浪漫无羁的婴宁已不复存在。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封建礼法竟迫使了一个人天性的改变,它的震慑力量如此巨大,足见其残酷性。

从《婴宁》篇可以看出:婴宁是在蒲松龄笔下描写出来的一种理想人生状态,婴宁的性格是一种不受任何约束、完全自然的人的存在状态,而这正是作者渴望

同时,这也是当时社会所不能容忍和试图扼杀的。列宁曾说过“文学表现什么,就是社会上在呼唤什么”。处在封建**集权压抑下的人们的心灵已经被扭曲,他们天性在这种压制中不断生出许多腐朽丑恶的东西,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是不会容忍自己对这种丑恶保持沉默的,这也正是蒲松龄写《婴宁》篇的用意所在,即对理想生存状态下美好人性回归的呼唤,同时反衬现实世界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不仅《婴宁》篇如此,整个《聊斋志异》体现的正是蒲松龄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索和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

篇二:观《聊斋志异之婴宁》有感

观《聊斋志异之婴宁》有感

异史氏曰:“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窃闻山中有草,名?笑矣乎?

,嗅之则笑不可止。房中植此一种,则合欢、忘忧,并无颜色矣。若解语花,正嫌其作态耳!

”这段话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之婴宁》。婴宁是蒲松龄作品中最美的女人。在影视作品中,婴宁的出现伴随着银铃般的幸福笑声

在荡漾的河面上,一条船和一个女人的欢声笑语缓缓驶来,摘花笑着,造成了一片尘土。而小船划过,留下一片涟漪,那清澈的笑声留在了曾经注定的人的心中,久久不能忘怀。

王子服,因这少有的一次出游邂逅了心中的女子,更是在几番波折后寻到了女子的住处。深谷里一间意境深邃的小屋里,女人放声大笑。屋后,伊宁在树上嬉戏玩耍,笑声四散。

这个大胆的女人,在这只属于她潇洒的生活中,安逸。

随后的情节正如我们所预料,婴宁离开了这片自由的天地,嫁到了王家,也给尘世带去了她如泉水般叮铃的笑声。婚后的日子里,伊宁欢快的笑声从未停止过。每每遇到母亲忧愁生气的时候,婴宁来了一笑就好了。

奴婢有点小过错,害怕遭到打骂,就求她到母亲那里同母亲说话,有过的婢女去母亲那里自首总是会得到赦免。而婴宁爱花都成了癖好,问遍了亲戚朋友,悄悄典当了金钗,去购买好的种子,过了几个月,台阶茅厕,无不种满了花。婴宁欢快的笑声驱散了宫殿的沉闷,带来了清新。

院子后面有一棵木香树,离西边邻居家很近。婴宁总是爬上去摘花在头上玩。而这行为在当时规矩森严的王府中是不被母亲待见的。母亲不时遇见,总是呵斥她。

婴宁一直没改。因为这样的行为,因为她爽朗的笑声,给家庭带来灾难后,她遭到了母亲的严厉斥责。从此,银铃般的笑声再也没有出现过。

婴宁,这个随和、善良、自由自在的女人,终于被封建伦理所打破。

其实,故事的开端便预示了这将不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那样天真,不谙世事,随性而活地女子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一个另类。封建伦理扼杀了女人的本性,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没有丝毫的社会地位。

蒲松龄笔下的婴宁与那个世俗社会格格不入,那样纯粹的人儿本应生活在只属于她的那片意境深远的山谷,但是她踏入了这个社会,而这也标志着她将失去那最真,最宝贵的东西。

婴宁的故事已经结束,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像婴宁一样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牺牲品的女人呢?或许是有的吧。而此时,我们只能发出深深的叹息!

篇三:婴宁读后感

赏析《婴宁》

《婴宁》一篇选自《聊斋志异》卷三。

《聊斋志异》又称《鬼狐传》,为清代蒲松龄所做的短篇**集。“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在《三借庐笔谈》中这样描述他的创作历程:

他清晨在路边摆上茶摊,泡好苦茶,见行人经过,一定要强留下他们喝茶,并请他们讲一个故事。遇到奇谈异闻,就回去粉饰润色,这样二十寒暑,才写成了《聊斋》一书。然而,蒲松龄一生受挫,科举失败。他在72岁时被化装成贡生。

这对他个人而言不是一件幸事,但对底层人民生活的耳闻目睹却奠定了《聊斋》批判封建制度的基调,铸就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在《中国**史略》中说《聊斋》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为蒲松龄故居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而老舍也评价《聊斋》称“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如果把《聊斋》比作文言**的桂冠,那《婴宁》则是其上的一个璀璨明珠。她敢爱,敢恨,又天真又狡猾。她颠覆了封建礼教,她的微笑和皱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观古典**,从未有一篇能把一个少女的笑写的这么美,《婴宁》全文四千余字,涉及到笑的有四十多处,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微笑、憨笑、忍笑、纵笑、浓笑,她笑的摇曳多姿,笑的美不胜收。

她的笑容无拘无束,感染着周围的人,洗刷着周围的一切。她用银铃般的笑声打破世俗的规矩,嘲笑封建时代所有不会笑、不会笑、不敢笑的女人。蒲松龄的高明之处也是在此,他并未花费笔墨在描写女子姣好的面容和优美的身段上,而是从笑写起,好似一滴浓墨落在宣纸上,把一切都晕染开来,少女的容貌在她的阵阵笑声跃然眼前,一个恣情肆意、天真烂漫的奇女子,就这样打动了我们。

爱情花是伊宁的另一大特色。她在花的世界里。“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婴宁为人与狐所生,由鬼母抚育长大,玩伴也仅狐女小荣一人,也许在她成长过程中,正是有了繁花相伴,才不会过于孤单,而变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天真娇憨的少女。

婴宁爱花爱笑,似憨似痴,但这只是她呈现给我们的一面。在婴宁的憨笑下,藏着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心灵,她满是笑意地眼波流转,别人不容易看到的其中偶

尔闪过的黠慧光芒。王子服向她示爱时,她的回答是“我不惯与生人睡”,而老妪问起时,婴宁更是说“大哥欲我共寝”,让王子服窘迫不已。这两句话似是呆痴之言,只是老妪聋聩不闻,而听到这话的也只有王子服一人罢了。

王子服在面红耳赤低头不语的时候,一定没有看到婴宁此时得意的笑容。而婴宁爱花也是隐隐有语的。上元节遗梅花于地上,再见王子服又执杏花一朵,明伦这样评价道:

“前拈梅,此执杏。梅者,媒也。杏者,幸也。

梅所以遗地上,笑而去;幸则唯含笑而入矣。”这是婴宁有意而为之,而婴宁作为人狐之女,恐不为王子服和世俗所接受,她拈花背后的花语是如此幽微难言。

伊宁一直在肆意地笑,她后来的不笑、不哽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伊宁的复杂性格。在惩治了西邻之子险些对簿公堂之后,她的性格和现实的矛盾如此尖锐的对峙了。鲁迅评价婴宁“出于幻域,顿入人间”。

婴宁生于幽谷,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而今理想却终被现实代替,婴宁落入凡间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的惋惜。而婴宁的哭更是打动人心。整天笑的人不是正常的存在状态。只有当婴宁摘下笑的面纱,我们才能看到她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在看似无情的微笑下,是她人性的内心世界。《聊斋》结尾往往会有异史氏的评语,而蒲松龄在此亲昵的称作“我婴宁”,是《聊斋》全篇中从未有过的。蒲松龄满怀怜爱的塑造了自己理想中如此出尘的女性形象,最终却将她残酷的打入人间,这是对现实一种多么声嘶力竭的痛斥。

而他最终给予了婴宁一个“见人辄笑,大有母风”的儿子,亦是自己的一种安慰和寄托吧。

婴宁观后感 篇9

婴宁除这件“缺德事”外,更有一次值得注意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但她其实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只把生活看成是欢乐,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

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她自己解释由笑转为零涕时说:

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恐无妨乎?

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

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制啊!蒲松龄说:“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

”婴宁是位岁月雕成的“笑面人”。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说明社会破坏人性的力量是多么的普遍和强大。

这是他性格的社会根源,也是银宁天真狡诈的出发点。

尽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婴宁以一介弱女仍然获得了胜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热爱她的原故。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赋予她最长的篇幅?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

银宁对丈夫的哽咽讲话实际上是哈姆雷特令人震惊的独白。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斋》可以概括为“惩恶扬善”四个字,然而《聊斋》中惩恶更是为了扬善。一部《聊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

孝是贯串于《聊斋》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

她正是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栖才远出踏青,才破愁为笑,才在姨兄王子服前明骂似贼、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以暗示老母在她心中的地位。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

但是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动,非只为继承香烟重视男子;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这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如清风拂过山野,如泉水叮咚跃过小溪,婴宁之美纯洁如玉,真实如璞,又如自然中被晶莹露珠滋润得青翠欲滴的“笑矣乎”草。她的生活环境是美丽的、自然的:“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细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

野鸟格磔其中。”这诗意的世外仙地,何等恬寂静谧。在这种奔放的天性中,她的天性得到了自由的发展。

她是大自然的女儿,也是大自然的化身。

真纯自然的婴宁是花的化身。她在花中摇曳,秀美如花,纯洁如花。她是自然的象征。

她拈花微笑,得天然神韵。婴宁的美在笑中摇曳,在花中闪现,她的美与笑、花同在。花、笑、婴宁三位一体,融铸成生机盎然、青春勃发的生命之境。

花儿灿烂,笑声爽朗,婴宁则是这至美之女神。花的灵秀、笑的生机、少女的青春,相互生发,相互映照,在婴宁、花、笑的蒙太奇变幻中,我们所有的联想都被激发出来。

银宁不仅美丽、自然、纯净、真实,而且与她的生活环境溶为一体。她的行为自由而不受拘束。

婴宁观后感 篇10

读完《聊斋志异》的《婴宁篇》后,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通篇文章,其实是以婴宁的“笑”为主线的。初见王子服的定情之笑,又如同勾魂摄魄,“说笑着走了”,再到王子服前来提亲,笑的从树上下不来,成婚时笑得直不起腰,再到被邻居揭发为妖怪,发誓再也不笑了,最后生了儿子,再次笑回来。整篇文章都以笑来突出伊宁,但你知道为什么婴宁会笑吗?

据说年轻女孩一见钟情。那时,伊宁已经16岁了,正月初上元节这天出去郊游。当时的上元节是人头涌动、游客如云的季节。为何她在桥边看到那么多游客,不笑,偏偏远远看着姨表兄王子服却要笑得如此灿烂,又为何笑完后,转身就走,而且还要将手中握着的桃花丢在地上,而不是丢到别的地方呢?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那是因为婴宁小时候见过这位表姐王子的衣服。而婴宁笑,很大程度就是早就爱上了这个有点傻气的书生了,要不,你以为婴宁一见钟情真的是偶然为之?再到,把手中的桃花丢在地上,是在留下定情信物,暗示自己对这个傻气的姨表兄王子服芳心暗许,这就为王子服前往定亲,留下了线索。

这时,伊宁的笑容,当然是为了王子的衣服。

而在王子服前往婴宁家中定亲的时候,婴宁正坐在树上,为何要哈哈笑着几乎要丢下来呢?而王子服趁机来捏住她的手腕时,她为何再次要笑呢?

很简单,因为婴宁的计划达成了,一见钟情是假的,其实是一早就对姨表兄芳心暗许,故意留下定情信物,让姨表兄王子服前往求亲。王子的衣服来求婚后,迎接计划的婴宁当然不能闭嘴。正是因为太开心了,所以差点从树上掉下来,等王子服再来捏住自己手腕,不让自己掉下来,芳心再许,因为她知道自己没看错人,自己这个傻表哥心里已经有了她。

再到后来和王子服的成婚,参拜仪式中“笑得直不起腰”来,都是在自己计划之内的,再次展现出了婴宁心中得意,暗喜的一种心境,一种最终能和意中人结为夫妻的一种幸福喜悦的心情。可见,哪有那么多一见钟情?只有笨拙地打扮成王子的衣服,才能相信一见钟情的童话。 显然,这一切都是婴宁的秘密计划。

最终,婴宁被邻居揭发为怪物后,她为什么发誓不笑?很简单,因为自己已经嫁给了意中人,而自己的笑容对于男人来说,是种致命的毒药,而自己被揭发为妖怪,也正是因为自己不经意的笑容,让西邻家的儿子产生邪念,最后被大蝎子刺死,最后才发生的。而此时,婴宁心早有所属,不想用笑容**别人了,所以才发誓收回笑容,保护自己这一段难得的感情。

毕竟自己才刚刚嫁给王子服,而王子服却不知道自己是妖精的事实,爱情易碎,谁又知道,王子服在知道自己身世后,会不会远离自己,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发誓不再笑,这是一种无奈的保护措施。

为什么你终于生了个儿子,又笑了?因为在一天晚上,婴宁将自己的身世告诉了王子服,并要求王子服将自己的生母和生父葬在一起,王子服一点都没有嫌弃她妖精的身份,反而极力支持和理解婴宁,很快就答应了她的请求,将她的生母和生父合葬在一起。这时候,婴宁彻底对王子服放心了,有了安全感,对自己所托之人完全放心,所以再次肆无忌惮的笑了起来。

一场看似一见钟情的爱情,却是婴宁处心积虑的计策,不得不说,虽然有点违背爱情的纯洁性,但是有时候,爱情不也是争取回来的吗?婴宁没有做错什么。她只是想爱她!

婴宁观后感 篇11

下面来就拿林黛玉和薛宝钗来说吧,喜欢她们的各大有人在。她喜欢林黛玉的地方在于她天真,不俗气,不功利,容易遇见,她关心的只是一颗真诚的心。喜欢薛宝钗是因为她的八面玲珑,精灵聪慧,她深谙人情世故,有着很强的世俗生存智慧,处处讲究周全,能识大体,积极进取。

然而,很多人批评薛宝钗功利主义,说她太懂得算计和思考。 可是我想问这些批评薛宝钗的人,你们在生活中难道就没做过类似的事,为了生存为了得到更多,谁不是尽力周旋,谁不曾学习那些曾经不屑一顾但却在后来花时间花精力去努力。社会上没有一定的社交技能,不知道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就无法生存。

如果您想与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则不仅应考虑自己,还应学会为他人思考,相互理解和容忍。而薛宝钗就是在做这些我们都能做的事情,做的比普通人好。

社会在不停的发展,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信息时代注定是一个需要不断交流的时代,我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需要与这样那样的人接触和交流,不懂得人情世故怎么可以呢。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表现出来并且还要与他搞好关系只因为他可以对我们的事业有帮助或者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难题。

也许你不喜欢走后门不喜欢送礼这种行为,可是你却不能否定有的时候不管你努力也抵不上有关系来的好用。这就是社会,即使你不喜欢它也无法改变。

我喜欢自然和纯洁的真情,也为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失去这些珍贵的东西而遗憾。但我必须确信这种变化,因为我们需要成熟和理性地面对生活,迎接未来。我只希望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当我们不能面对这么多选择的时候,我们能保持一颗单纯的心。

婴宁观后感 篇12

笑仙之笑与悲

阅完诸篇,独喜婴宁。

聊斋先生亦难得道出“我婴宁”三字,显见其倾心。且婴宁虽一女子,倒似有魏晋风度,阮籍嵇康之风,颇得我心,更何况此奇女子乃蒲留仙释道儒三流之倾注。

婴宁之形象首先即是“拈花一笑”,不禁让人想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婴宁在上元佳节“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这拈花一笑,道出了婴宁的超凡脱俗,也传达出了佛祖所传的那种纯净无染,无拘无束,超脱一切,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境界,且这种境界远非此种言语所能传达。

当王子服寻佳人再会之时,婴宁“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含笑拈花而入,又一次拈花微笑,细细玩味,这是多么高妙的境界!

拈花一笑的婴宁美得让人心碎,而其顾婢子笑言“个儿郎目灼灼似贼!”又无疑显示出其天真无邪与大胆无忌,直言道出心中所想,试问寻常女子可有此等言语?

而其“遗花地上,笑语自去”,颇像《西厢记》中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于是王子服“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且此遗花---梅,亦媒也,婴宁以梅留意,子服怀梅袖中,负气自往,一段因缘以此为媒,由此展开。

婴宁所居之处乃 “乱山合沓”、“空翠爽肌”、“丛花乱树”,虽处山野,却意甚修雅。这样的环境也造就了婴宁天真纯朴的性情,真如婴孩般的可爱,就像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纵观全篇,婴宁的笑尤为突出,在离开鬼母之前,除拈花一笑,就是嬉不知愁。

鬼母道其“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唤之来,先是闻户外隐有笑声,而后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景象何堪?

”但女忍笑而立,确是嬉不知愁,那么天真快乐,无忧无虑,纯如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鬼母认为“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然此种“呆痴”倒亦是一种境界,不识愁滋味的境界,羡煞多少为世事烦扰的俗人呢?

当王生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她是明白王生之意的,心中十分欢喜,故而大笑,但她知道世俗人最讲礼教,于是她对婢说“视碧桃开未?

”以碧桃为由,立马逃到外面,且走时“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这是为博得心爱人好感的行为,但到了门外,实在难忍,“笑声始纵”,她内心实在高兴欢喜,要她如此压抑实为不易,而这一纵声长笑,又是多么狂放不羁,不禁让人动容,不知阮籍在此,是否有汗颜之意?

接下来的一段颇为经典。 “生扶之,阴捘其腕”,此处细节,王子服暗中捏了婴宁的手腕,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婴宁笑什么呢?竟笑得良久乃罢,自然是笑王子服,一是高兴欢喜而笑,但亦有揶揄之意,既然喜欢她,却不敢大胆表露,而是偷偷地捏她,笑他畏惧封建礼法,偷偷摸摸,所以后来才以看似痴傻的言语逼迫他说出真话。

在银宁看来,任何世俗的虚伪都是没有必要的。

王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以示相爱不忘,而婴宁却说了一些颇为让人喷饭的话“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她故意问王子服看似痴傻的问题,实际上是迫使王生真实地表露内心,这里多是婴宁的戏弄语,乃其小孩子心性,甚觉好玩,但又处处透着狡黠。若是真不知王生为何意,何须俯首思良久也,方曰“我不惯与生人睡。

”而其后,母问园中所言,婴宁说:“大哥欲我共寝。”王生大窘,急目瞪之。

女微笑而止。这“微笑而止”,可见婴宁之狡黠可爱,戏弄之耳,看着王生如此大窘,急目瞪之,颇觉有趣。同时也知婴宁懂得适可而止,并非一无所知。

婴宁的形象自是跃然纸上,生动活泼。

之后王生急以他词掩之,小语责女。王生曰:“此背人语。

”女曰:“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

”婴宁又一次表现出痴憨之态,然其言却有深意,“寝处亦常事,何讳之”,此话似是一语双关,表面似说人睡觉乃常事,实则可能暗含男女之事乃人之自然本性也,这是对封建礼教的嘲讽,指出世人的虚伪,既是常事,又何讳之,岂不伪饰? 且“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之语乃是以世俗孝顺纲常诘之,当然亦有婴宁孝顺之意。

待王生将婴宁带回家中,王母等对她存有怀疑。于是“室中嗤嗤”,“浓笑不顾”,“极力忍笑”,“翻然遽入,放声大笑”,婴宁的这些憨痴表现令王母感叹:“此女亦太憨。

”且令满室妇女,为之粲然。这就是婴宁所要的效果,大家都在猜疑她的身份,她必须保护自己,于是她的笑成了迷惑众人的一种幻相,这是一个女子面对整个世俗社会的智慧。但我不知道她在如此浓笑不顾,放声大笑之际,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酸楚?

她是孤零零一个的面对周遭世俗众人别样的目光。

所以当“母疑其为鬼,入告吴言,女略无骇意。又吊其无家,亦殊无悲意,孜孜憨笑而已。”此句甚让人生悲,婴宁无骇意,殊无悲意,孜孜憨笑,不过是障眼法,是一种自我保护,表现出憨态,是让王母对她放心。

可实际上,婴宁又岂是无悲意的,她自小无父,又遭母抛弃,孤苦伶仃,唯有鬼母相依,始有今日。对照她后来的痛哭流涕,可见其哀之深,悲之切,她在世俗人面前,一直压抑着自己,以求能容于其中。所以“昧爽即来省问,操女红精巧绝伦”,她尽量使自己表现的更符合世俗人心中儿媳的形象。

然其天性难改,“善笑,禁之亦不可止”,笑是她的天性,亦是她自我保护的工具。“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其笑狂,又一次点出了其狂放之性情,犹一女侠也,但又嫣然且媚,不失小女儿之美,故人皆乐之,她的笑能解王母忧怒,能使奴婢小过免遭鞭楚,她的笑是多么具有魅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魔力,她能感染周围的人,与她一起欢笑。然而周围的人是没有谁能真正理解她的,她的内心深处萦绕的悲哀又是哪个世俗人可以参透的?

所有人都为她的笑迷惑了。

她与王子服成亲之时“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遂罢”,不禁让人想起阮籍所言:"礼岂为我设邪!"这是婴宁向世俗礼教抗争的精彩胜利,而且她的方式及其巧妙有效,用她惯常的笑顺其自然地抵抗礼法,几乎不着痕迹,婴宁是多么智慧的奇女子啊,阮籍猖狂,不拘泥世俗礼法,他使白眼,大醉酒,可是白眼惹人气,醉酒伤己身,可见阮籍如此狂生尚不如婴宁妙心。

“生以憨痴,恐泄漏房中隐事,而女殊密秘,不肯道一语。”王子服这一十四入泮绝慧的男子,与婴宁最亲近,亦是不了解她,尚以其憨痴,可见婴宁隐藏之深,如此慧心,妙心,巧心即使是世俗绝慧男子亦不如的,她又怎肯对外道一语耶。可是如此隐藏的婴宁内心必然是痛苦的,在与鬼母生活时,她无需隐藏,无忧无虑,天真无邪,自由自在,可是进入世俗社会后,不得不隐藏真正的自我,她没有一个能倾诉内心的完全信赖之人,她是如此孤独悲哀,却依然微笑着,而且笑得这么美,这么醉人,这难道不震憾人心,不让人为之悲痛吗?

婴宁爱花成癖,尤甚金钗,可见其出尘不凡,鲜花易谢,世俗人怎肯为花而典至贵金钗?但婴宁是浪漫的,她已为人妻,还会攀登其上,摘供簪玩,尤见当日山村之中“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之娇态,其小孩儿贪玩之心性尤尚在也,且“母时遇见,辄诃之,女卒不改”,其淘气天真贪玩,本性使然,甚为可贵。

然西人子之事,却令婴宁“竟不复笑,虽故逗之,亦终不笑”,王母说“人罔不笑,但须有时”,就是要求她在封建阴影中强颜欢笑。我婴宁可不吃这套,若不能随性而笑,倒不如不笑,虚伪做作之笑我婴宁岂会!

且西人子之事亦被作者称为“墙下恶作剧”,可见聊斋先生也明确地点明婴宁只是“似全无心肝者”,实际上“其黠孰甚焉”,真乃一小狐狸也,她的孜孜憨笑不过是迷惑众生的表相。

但在长久压抑之后,婴宁终在一夕对生零涕,这既是一种压抑的爆发,亦表明婴宁最终融入了世俗社会,她已不复前笑,在经历了世俗的种种之后,成长为符合封建礼法的“宁姑”,她不会再骂王子服“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不会再攀登花树,摘供簪玩,俯视“天夫”,而是对生零涕,哽咽而语相求“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且此话还不得不带着世俗语。

于是在荒烟错楚中,果得媪尸后,“女抚哭哀痛”,她哭的是怎样的撕心裂肺啊!她那凄怆的心谁能理解啊?我们何曾想到曾经那个拈花一笑,嬉不知愁,浓笑不止,纵声狂笑的婴宁会如此痛哭流涕!

她抚着鬼母的尸体痛声哀哭,她的哭是对长期压抑束缚的悲痛的发泄,是对自己一去不复返的欢笑的祭奠,是对与鬼母生活无拘无束的深深怀念,是对世俗礼法吃人本质的血泪控诉!她哭得肝肠寸断,惊天地泣鬼神,而周围的世俗人只会感叹“好一个礼教典范的孝女呀”。

幸而天见垂怜,婴宁生得一子,“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你世俗礼教且猖狂,试看后世风云如何变!

最后作者亦言“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何常憨耶。”是啊,婴宁在世外桃源般的荒野生活时,其笑完全是自然随性的,她俨然一只无拘无束的小兽物,欢快的生活着。然而,与世俗社会接触后,虽然有一种随意的微笑,却在微笑的背后增添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我不自禁要拿阮籍与之对比,两人均天性不拘礼法,狂放任性,一个恣情于酒,以醉酒避司马氏,一个狂纵于笑,以笑抗礼俗之法。且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而婴宁以各类之笑示己之爱憎。两人最终都是与世俗妥协的,但内心深处却有着无穷的悲痛,“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 其母终,阮籍曾“举声一号,**数升”,婴宁哭鬼母何其相似,有穷途之哭,有失母之痛,且都是如此深沉悲哀。

婴宁如此一小女子直与狂生阮籍比肩,且聊斋先生亦不自禁道出“我婴宁”三字,可见其寄托倾注之心,笑仙婴宁之笑与悲实是先生之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