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深入了解“中国制造观后感”,在此提供一些相关资料,供你参考。同时,请问你已有观后感的写作思路了吗?观后感主要是探索和表达作品的思想和情感,要写出自己对视频的核心观点和理解。如果你认为这个网站有帮助,别忘了与朋友们分享哦!

中国制造观后感 篇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辉煌六十年》《跨越中国制造》

《公司的力量》观后感

《作者:张程程

学号:s312080104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8系

前言: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我非常荣幸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来**大型专题片《辉煌六十年》、《跨越中国制造》、《公司的力量》。看完之后,我受益匪浅,对今天的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深深**撼了我!

一、辉煌六十年

通过学习和**大型纪录片《辉煌六十年》,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纲领、宗旨以及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奋斗目标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辉煌六十年》向人们展示了世界历史长河中短暂的60年,可是这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光辉的60年,是我们值得铭记于心中并且永不磨灭的60年。反映新中国历史成就的大型文献片《辉煌六十年》以史为据、以实论理、以理服人,具有真理的震撼力和艺术的感染力,给人以启迪和鼓舞,它是把新中国成立的必然性放到历史长程中去考察。

六十周年,沧海变桑田,共和国迈着矫健的步伐,取得令世人惊羡的成就:两弹一星,步入大国行列;生物胰岛素,走进医学殿堂的前沿;大型计算机,挺进科学王国最高峰;水稻技术,解决人类粮食问题;青藏铁路,清新夺目的天路彩虹;南极中山站,守望地球,拯救家园的科学考察;加入世贸,从此世界经济听到了最强音;举办奥运,历史悠久的中国正向世界走来;神舟上天,从此宇宙听到了来自新中国自豪的问候!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为发展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在,中国像一条巨龙,作为一个大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国家的兴衰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责任!现在出国,已经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

”,再没有人敢瞧不起中国,再没有人敢不重视中国,中国文化,遍布世界。

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的。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以聪明才智和卓越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坚信,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一定能够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地朝着宏伟目标阔步迈进,光荣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跨越中国制造

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制造”的概念时在我准备研究生考试时的政审中。当时,对中国制造的理解只是肤浅的。现在看过了《跨越中国制造》专题片后,我深深的理解了中国必须跨越中国制造的迫切性。

中国入世后,世界的经济格局影响着中国。金融危机后,随着新的社会格局的形成,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中国必须实现“中国制造”的跨越。

《跨越中国制造》——该片共分为《制造的竞争力》、《品牌在缝隙中渐进》、《创新的世界观》、《国际化之路》、《升级中国制造》等五集。每集一个主题,以故事化的手法,从竞争力、品牌、创新、国际化、升级中国制造等方面,**“中国制造”的现状与未来。节目以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企业的故事为载体,分析中国制造企业如何拥有长久竞争力等内容,解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以及国家竞争优势的提升路径。

同时,该片以“全球比较”的视野,将中国的实践进程嵌入全球经济格局中去观察、比较,努力达到客观、全面、有效的传播效果,将复杂的观点和经济理论故事化、通俗化,深入浅出,吸引力强。

在整部影片中,不仅有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在许多困难和挑战面前取得了成功,也有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国际知名的管理大师对重国制造业的发展有自己的见解。

“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遍布着为世界而生产的企业,它们和它们生产的产品看上去都普普通通,但却造就了中国制造的一个时代。”这是《跨越中国制造》开篇的一句话。的的确确,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制造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形成了很强的竞争力,“中国制造”的标签也走向了全世界。

以前只是感觉西欧、美国、日本是如何如何的发达,仿佛一切好的产品、一切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是外国的,对中国制造业的理解远远不够,不知道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进程,以为中国还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在**过《跨越中国制造》后,很多的了解了有很多的中国企业在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创造民族品牌、以创新的世界观走国际化道路并且升级“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些华侨企业家把加工基地逐步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众多的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他们从纽扣、拉链以及小螺丝做起,努力成为这些海外公司的零部件**商。他们以中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上制造业市场上逐步拥有的较强的竞争力,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制造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雏形在中国东南沿海逐渐的成长起来,中国制造业也因此拥有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意义和内容。

我国制造业凭借人力资源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高的地位,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虽然中国的企业能生产从从服装到高科技产品等等一切与人的吃、穿、住、行相关的产品,他们拥有和发达国家相媲美的制造能力和产品交付能力,但是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研发能力、没有直接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销售渠道,他们做的仅仅是贴牌生产,依靠心血和汗水获得最低的利润。

虽然中国制造业有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但在中国制造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的同时、在以开放和市场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层面的变革的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中国的企业家也逐渐的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他们也在积极改变新的市场经济环境,努力提高中国民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在《跨越中国制造》第三集《创新的世界观》中,采访姜汝祥时,他说:“像技术的投资是一本万利的事情,这个背后它是一个机制,是一个商业的机制。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在这个时候,我认为这是中国企业的希望。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相信,未来中国企业正在走自主知识创新或技术创新的道路。

最重要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背后的企业机制。这不是国家机制,而是企业机制。我认为这个机制是一个强大的国民经济的命脉。”

王传福领导的比亚迪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池生产厂商之一,在此之前,中国市场上90%的电池都是进口的,三洋、松下的电池也是出奇的贵,但是我们没有自己的电池生产商,我们不得不依靠进口。虽然我们估计我们自己的工作成本很低,但我们还是要花**来进口。王传福看到了。他想为中国人制造自己的电池。

没有足够的资金,他就自己设计制造生产线,依靠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半自动化+人工的生产方式”生产中国的电池。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1997年开始生产锂离子电池。2001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2.5亿支,2003年达到4亿支,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的品牌走向世界,也说明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信任。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有自己的地位,也有自己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今天,世界已进入战略胜利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的企业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将面临共同而复杂的挑战。只有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获得较大的生存空间。对发展中的中国和中国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国际化经营、实现内向型企业向外向型企业的转变、以积极的态度国际化竞争、制定国际化的经营战略是中国企业成为国际性大企业的根本之路。 通过**《跨越中国制造》,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看到了中国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的奋斗过程,还有很多国际经济学大师及成功企业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的探索,以及他们付出的极大努力。

在新的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国的民族企业也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后的“中国制造”不仅会变为“中国创造”,也会有更多像海尔、联想等国际知名的民族品牌的诞生。只有树立自己的品牌,中国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公司的力量

《公司的力量》是一部深刻**公司制度的大型纪录片。它述说着几个世纪以来,公司的起源、发展、危机、创新、强大的历史过程,共同解读了公司这种具有强大能量组织的成长。公司对世界经济及政治发展的重要作用,公司这种特殊组织的能量的强大性和生命力,具体的说公司所承载的制度、目标、责任、管理、效率、精神文化等,赋予其在过去和未来人类发展中屹立不倒。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要有其生根发芽的土壤,公司的土壤就是市场经济,但是在市场经济这个大海里充满了各种危机,每个时代都要其不同的形势,或群雄争霸、或集权统治、或自由自在、或和平相处。

1883年11月18日,美国第一个全国统一的铁路时刻表诞生,这一天的正午时分,美国东部的时钟全部回拨,从此,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度量,改变这一切的,不是宗教,不是政治,甚至不是科学本身,而是一个叫作公司的组织。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公司改写了人们相处的秩序和国家之间的竞争规则。在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成就,从有形到无形,都写下了公司的名字。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公司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引领着不同的发展道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

蒙代尔:公司是一个所有国家都使用的流程。

2009年时,公司为全球81%的人口解决工作机会,构成了全球经济力量的90%,制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94%,全球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公司,49个是国家,世界上有16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比不上沃尔玛公司,全球最大的10个公司的销售总额超过了世界上最小的100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巴黎高等商学院院长bernard ramanachua:

公司是创造财富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德国管理科学家赫尔曼·西蒙: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创新都是在公司层面上进行的,而不是在国家层面上。先开始还不是很理解这位德国管理学家说的话,等看完了之后我才有了感触。

我们知道,企业之所以有如此高效率的生产力,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造如此多的财富,就在于人的善良本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基本原则。当一个公司具有一定的规模时,就会与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尤其是社会责任。很多公司都没有考虑或不想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后来出现了美国次贷危机,直到席卷全球。

一个公司就像是“蝴蝶效应”中的蝴蝶,小小的变动就会引起不可估量的影响。

公司是一大批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是技术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助推器。

未来,我们都将成为公司的一员,这是公司的新生力量和创新力量,也是国家的未来。对我们而言,最为重要的是未来,是中国的未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已进行了三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实践了近二十年,公司作为市场运行中的重要角色,为我们提供了寻找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载体。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企业的成熟还需要时间。了解各国公司的历史,无疑将有助于中国公司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无论是从个人、公司、国家的方位,或是从经济、社会、文化的角度,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用一部诚实、冷静的纪录片来回顾公司的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以现实来设问未来。

马云曾经说过:创建一家真正由中国人民打造、让世界人民感到自豪的公司,是我的梦想,也是这一代人的梦想。

中国制造观后感 篇2

在《跨越中国制造》的开篇的一句话:“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遍布着为世界而生产的企业,它们和它们生产的产品看上去都普普通通,但却造就了中国制造的一个时代。”让我感觉到中国制造是个世界的制造工厂,是廉价劳动了的代名词,这也意味着中国需要核心的技术,需要核心的竞争力。

从中国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中国的经济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中,更是近十来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瞩目的。其中,中国廉价劳动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物价的上涨,中国劳动力的价值也因各种原因而不断上升。

中国经济尽情享受着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优势,然而新一轮的“用工荒”已经敲响了警钟,这样的“人口红利”正在面临挑战甚至是行将枯竭。中国未来的经济的发展有很多需要深思的地方。

制造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是什么?质量好,价格低。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是一个廉价的劳动力。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来自廉价劳动力。美国制造业平均小时工资为10美元,而中国仅为0.50美元。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非常显著。中国劳动力具有数量充足、学习能力强的特点。

中国制造从小工业作坊渐渐发展,如广东番禺的联亚制衣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出口型企业,为美国和欧洲的客户制造服装,只是在外商的设计下生成商品,只是简单的生产,像这样的企业很多,他们都只是简单的为外国公司制造产品,却没有核心,有的只是粗加工技术。这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只有艰苦奋斗,这使得中国人的劳动和朴素成为世界的财富。比如,福耀玻璃和格兰仕电池的创始人王传福,以科技为王的理念开创了企业,以高质量、低成本发展了企业。因此,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来与其他公司竞争。

但近年来,东盟国家制造业发展迅速。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将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东盟。例如,一些东盟国家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价格低,甚至比中国制造的产品还要便宜。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必要改变中国制造的竞营方式和发展方式。既要制造产品,又要有品牌、有知识产权、有技术产品,保持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品牌在缝隙中渐进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企业重组,这也给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成长和生存的机会。资金短缺和全球市场不景气使许多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加工型、出口型、无自主知识产权、无品牌的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而对品牌企业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的影响相对较小。

这说明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能够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中国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有品牌,但做品牌并不容易。

在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全球竞争格局中,中国企业在品牌战中完全处于劣势。这主要体现在:中国世界级品牌数量不多;中国品牌的世界影响力不够;品牌资产价值有待提高。

如苹果的一个售价为299美元的播放器而言,苹果的品牌和设计拿走了114美元,中国制造和组装企业拿走了4美元,其余的被零售商等拿走,为了这4美元中国却面对着贸易顺差与倾销的指责,应为这299美元都要进入中国的出口统计,这顺差在中国,利益在美国的事实却被忽略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没有品牌比没有技术更尴尬。因此,中国经济要想更好地发展,就需要更多更强的品牌。而做品牌,重要的不光是设计一个商标以及产品,更重要的是要与顾客去交流。

如美国的苹果公司的成功也在于此。

中国企业在中国制造的、廉价的资源的前提下,企业在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情况下,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要进行品牌化战略,不光要有好的产品,更要有好的宣传。作为体育品牌安踏,安踏集团总裁丁志忠在粗加工的过程中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不让企业的发展受制于别人,他启动了品牌战略,与中国羽毛球队合作,聘请孔令辉为形象代言人。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凭借孔令辉的金牌,安踏的品牌声名远播,在中国的知名度迅速扩大。后来,安踏进入了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阶段。

在中外体育品牌队伍中冲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创新的世界观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新描述为特征的概念化过程。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新产品的引进、新生产方式的采用、新是场的开拓、新原材料的开发利用、新组织形式的采用。

其实,还应包括观念和思维的创新。这是最重要的。深圳经济特区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没有特区先行者的理念创新,就没有制度创新,更谈不上深圳的惊人成就。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全球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大的趋势下,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企业家,都应当学会用世界的眼光从高处和远处审视自己,衡量自身,随时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点,通过改革和开放,迅速加以克服,以求赶上和超越。否则,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企业来讲,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能否创新已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其局限性,经济危机频发。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机制。

创新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符合消费者的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保证企业的稳定成长。其次,有利于企业创造超额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亏损,但苹果公司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重度萎缩的情况下,他们的产品依旧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在2009年的第一季度其业绩远远超出了预期,这说明了创新不一定带来盈利,只有那些符合消费者心里的创新才能独步天下。

国际化之路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企业逐渐发展起来,在开拓完成中国本土市场的基础之上,逐步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与海外资源,对外的直接投资和对国外的企业的并购成为了中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的最主要的依托。

企业国际化需要管理、生产、营销和人才的国际化。同时企业国际化也是谋求更大范围的竞争、谋求自我品牌的提升、谋求产品质量与生产技术和人才管理的提升。

企业在国内市场饱和,需要找寻更多的市场,国际化可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和更多的利润。同时还可以在海外市场寻找更优质和更低廉的资源,以降低其生产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竞争力。企业还可以在国际化道路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优秀的对手竞争,不断地磨练自己,是企业本身逐渐在国际化的竞争中不断成长,不断地向国外企业学习新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熟悉海外市场的要求与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生产更多既符合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又符合海外市场需求的产品。

例如:联想集团宣布并购ibm谈判成功。并购受到了中国及国际的广大关注,但并不被十分看好,被称为“蛇吞象”。

然而,在并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联想的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联想如今的三个研发中心分布在中国、日本和美国。美国的研发基地带来了国际化的视野。

所以,联想买回来的不仅是产品,是专利,更是三方人员在一起的合作。这种合作本身对中国技术人员、国际技术人员都有非常大的提升。利用国际化的资源,去领导国际化的团队,使用国际渠道,打开国际市场。

还有中国的华为公司,从不发达的国家的业务做起,一直到发达国家的投资与市场的开拓,使其不断的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升级中国制造

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制造,升级中国制造。随着各种制造成本的上升以及资源短缺,中国制造的升级已经势在必行,只有找到低成本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中国制造才能继续生存和延续。因此要选择企业上升的空间,以及升级中国广大的制造企业是持续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改变企业的生存方式和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如比亚迪从电池起家,但王传福和他的团队很清楚的认识到廉价的劳动力已经不是竞争力了,因为全球手机电池利润率的上升空间已经很有限,秉持技术为王的经营理念,大量增加工程师团队,为企业增加足够的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并延伸业务,得到了更多的利润空间,将自己的企业从卖体力转向为卖技术的高附加值推进。这种以转变企业的发展方式的改变,从原始的简单的加工生产到拥有自己的技术,通过出售技术获得更高的利润,使企业有了更广的发展空间。

再比如长春的一汽集团采用丰田生产方式,不仅节省了生产所需的生产空间,而且节约了成产成本,不储备不需要的零件,不生产没有订单的产品,这样减少资金流动,减少各环节的生产成本。使得企业在不增加人员和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好的管理方式可以使得企业而事半功倍,一个落后的管理会使得难有更大的发展。

跨越中国制造,企业要向品牌发展,要有好的产品,要有创新的世界观,要生产符合全球不同地区、不同习俗的人们所需要的产品,要在立足于本国的市场的基础之上向国际化转变,要升级中国制造,要转变企业的生存方式,要转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产品的利润空间。制造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持续的发展下去,需要合理的分配机制,需要有企业自己的文化,让各类行业的人才有稳定的就业的发展机会,以保证人才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不断提高技术与能力。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中国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的奋斗过程,还有国际经济学大师及成功企业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的探索,以及他们付出的极大努力。在未来的国际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的企业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的空间,中国制造必会有一天转变成中国创造,也会有更多国际知名的中国的品牌诞生。

中国制造观后感 篇3

《跨越中国制造》以故事化的手法,从竞争力、品牌、创新、国际化、升级中国制造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制造”的现状与未来。该片以“全球比较”的视野,将中国的实践进程嵌入全球经济格局中去观察、比较,从而让人们在观看之余,面对对中国制造的褒贬不一,冷静下来思考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未来。

《跨越中国制造》开篇就明确,改革开放以后, 在以广东、浙江为代表的沿海开放地区, 中国企业开始为欧美及港台企业进行接单生产及原件组装, 贴有 made in china 标识的产品

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很快就转移到了世界各地。因此,中国制造的概念应运而生。依托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中国制造”的标签已经出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传播中国形象和影响力的同时,提供了质优价廉的产品。

中国制造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首先,中国制造为国家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为中国gdp 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吸纳了大量的劳动者就业, 在有效解决失业问题的同时, 也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转变经营机制赢得了有利的条件。同时, 中国制造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根据联合国《世界经济报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其次, 中国的出口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是重是重要的推动力。在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许多困惑和隐忧严重威胁和阻碍了中国制造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

《跨越中国制造》中没有提及的是,在中国制造业依靠人力资源的优势使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充斥着大量的负面新闻,过去廉价优良的中国制造变成了现在的低价劣质的代名词。虽然中国的企业能生产从从服装到高科技产品等等一切与人的吃、穿、住、行相关的产品,他们拥有和发达国家相媲美的制造能力和产品交付能力,但是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研发能力、没有直接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销售渠道,他们做的仅仅是贴牌生产,依靠心血和汗水获得最低的利润。本文试图从电影全球视野的高度,分析中国制造的历史和现状,总结中国制造走出困境的途径。

通过观看《跨越中国制造》,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看到了中国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的奋斗过程,还有很多国际经济学大师及成功企业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的探索,以及他们付出的极大努力,也看到了中国制造存在的许多问题。从04年开始,在世界多个国家尤其是美国出现的多起"中国制造"负面新闻(虫口有毒牙膏、宠物食品召回、玩具召回等)使"中国制造"逐渐成为劣质产品的代名词。媒体频频曝光的负面报道,不仅损害了中国产品和企业的形象,也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媒体报道中提及的“中国制造”产品相关问题中,产品安全问题被提及最多,其次是国际贸易、贸易关系、人权等。这些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反映了世界对“中国制造”的关注:从宏观层面看,关注的是双方的经贸关系、人权等问题;从微观层面看,报告关注的是产品安全、质量、设计和生产成本。

媒体报道的变化,清楚地反映了“中国制造”的媒体形象的变化——从早期的优质低价到近期的低价劣质。这些都反映了人们面对"中国制造"时的失落与无奈。产品风险凸显“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风险,呈现出中国产品的不良形象,这种负面形象与中国政府、企业和个人一起,对不良产品的健康危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基于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关于“中间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国际竞济影响的讨论正在逐步升温。有学者认为,“中国制造”产品低端、利润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劣势。低成本优势容易受到汇率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环境保护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上升、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影响。

为此,他们提出,中国经济应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管理,向产业链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看来,只要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和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而且,在《跨越中国制造》中也提到了很多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案例,比如tcl、联想和东软等。

以《跨越中国制造》第四集《国际化之路》中所提到的龙芯为例,龙芯诞生于中科院计算所知识创新工程支持下的龙芯课题组,2002年8月,首片龙芯1号“龙芯xia50”流片成功(生产出第一个样片),一度被公众追捧为完全自主研发的真正“中国芯”,从那时起,中国人以为要对英特尔、amd等处理器巨头说“不”了。然而,与本片中龙芯的正面形象所截然相反是,2005年7月,专业半导体调研机构in-stat发布独立分析报告称,龙芯处理器架构与美国mips 近似度达95%,龙芯二号处理器与美普思10年前推出的产品非常相似。接着,中科院计算所承认,研发过程中,在描述龙芯2号指令系统时,使用过“mips-like”或“类mips”等词语,后来改成了“龙芯指令系统”。

最后,通过收购美国公司的专利授权,龙芯走上了市场化道路,赢得了市场反响,这使得龙芯陷入了相当尴尬的境地。同时,也宣告了cpu核心自主产权策略的失败。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以科技实力做依托,体现了一个国家技术水平,需要的是扎扎实实做学问做研究的能力,而不是从一开始就以功名利禄为目标,否则最后不但浪费大量国家资源,还会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笑资。

这似乎与我们日常媒体宣传的正面形象背道而驰,但恰恰表明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中国制造。褪去中国制造各种爱国主义光环,我们为联想、海尔、华为等优秀企业走向世界,打造真正的中国品质骄傲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中国制造" 缺乏自主科研能力,国际竞争优势的脆弱性,意识到本土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依旧不强的现实。此时的"中国制造"不仅在提升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条'道路上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还面临的是" 前后夹击"的危险境地。

只有扎扎实实把功课做好,在新的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国的民族企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后的“中国制造”不仅会变为“中国创造”,也会有更多像海尔、联想等国际知名的民族品牌的诞生。

对于中国制造的改进,首先要牢牢控制产品质量,其次要努力提高产品的品牌意识,最后要认真抓好科研。中国制造在成长中的优势和缺陷、来自于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以及全球市场不同的分工,“中国价格”的竞争优势、在帮助中国企业完成从无到有的原始积累之后,迫切地需要注入新的内容去补足在价格竞争力中存在的缺陷。“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但却乏丰田、宝马、可口可乐等国际知名品牌。

这些品牌也有产品召回,但召回对产品或品牌本身,以及对“日本制造”、“德国制造”或“美国制造”的影响,与“中国制造”有很大不同。原因之一是它们树立了相对独立的品牌形象,超越了单纯的“原产地效应”。由于缺乏知名品牌,“中国制造”在媒体报道中很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往往是“一只老鼠打碎了一壶粥”,一个劣质产品拖累了整个“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观后感 篇4

很早就了解周梅森这个大作家,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江苏徐州人。当过矿工,文学编辑,挂职出任过政府官员,下海经过商,从事过房地产开发、实业经营、证券投资,现为一级作家,也是我们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他的三部曲《人间正道》、《天下财富》、《中国制造》在中国文坛引起了一次次不小的轰动,他也被称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三部曲的压卷之作《中国制造》问世后,更是好评如潮,获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的最高奖项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成功的背后是汗水,单一部《中国制造》,一年内就写了三稿,且逐字逐句地改。今年暑假我就读了他的着作《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结构恢宏,视角多变,情节跌宕,震撼人心。通过一个市级领导班子的交接的事件点,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大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呼之欲来的人物。在事件的矛盾冲突中,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而有生命力。有正直无私却又善于摆平衡的省委书记刘华波,有年青有为而又充满新潮思想的新市委书记高长河,有立下郝郝功劳却崇尚家长作风的老书记姜超林,有无情执法却暗下助人的纪委书记孙亚平,有私自报销却又赤心报厂的老厂长何桌孝,有大大咧咧,满嘴胡话却是满情激情,关键时刻能舍身而出的市委秘书长。

我是怀着激情用了两天时间读完成这本书的,故事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展开,既反映了伟大的共和国和成就,也一针见血地点出了改革的阵痛:官员腐败,职业下岗,国营企业败落,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矛盾等。小说中也不可避免地如其它官场小说涉及到官场人物纠葛与矛盾,但对于这些矛盾铺陈是以面向工作,面向人民的大前提,大背景下展开的,是能够放在阳光下的,也正因为如此,许多矛盾的双方最后都能站在了同一水平面上,如在最后抗洪抢险的情节中,每个人抛弃了个人的恩怨得失,甚至不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个正直高大的共产党人的形象立于眼前。所以这本书,让人越读越充满激情,越读越感到热血沸腾,而不是如有的官场小说一味地描写官场险恶与阴暗。

最让我感动的不是主人公新的市委书记高长河,而是平阳钆钢厂厂长何卓教,钆钢厂是国家投资了12亿却没有生产出一寸钢板的国营老厂,职工不能按时领工资,报销医疗费要排几年,集资款打水漂。而就是这个严重亏损的厂子几年来接待费达到60多万元,这个厂长为家长私报医疗费36000元。一开始就给读者这个印象国企大蛀虫。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才真实地看清了这位老厂长:几十年来,一心扑在厂子里,从未想过为自己谋私利,也正为因为自己贫困,身为大孝子的他不忍眼睁睁地看着老母亲死去,才偷偷地报了医疗费却一直承受良心地煎熬。更为感人的是当一对职工最终因为疲病与贫困,双双自杀,留下了一份遗书和9岁的女儿,工人群情激愤,一边大骂老厂长一边要抬尸体到市委请愿。老厂长老泪纵横,下令把厂里自救的500万款发了,职工这时被震住了:没有了叫喊声,没有了哭闹声,反而让老厂长先请示市长,老厂长喊道:发了,发了后我就去市委辞职。多好的职工,多好的厂长呀!真的,读到了这一处的时候,很难得地,我的眼睛有一种湿热的感觉。

全书能让读者找到自己情感的共鸣点,有时常有舒了一口气的感觉。在一口气读完故事后,却觉得有一些心里说不出的感觉:对田立业的突然离世感到遗憾,对孙亚平的被害感到莫名,我想这也许是作家的高明之处:给读者一些不同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