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影片的观后感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首先,可以从故事情节和剧情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影片。我们可以思考故事的逻辑性、情节的设计是否合理,剧情的起伏和高潮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次,可以从角色塑造和演员表演的角度来评价影片。我们可以评估角色的形象塑造是否鲜明,演员的演技是否真实自然,是否能够将角色诠释得深入人心。

此外,还可以从影像效果和美术设计的角度来观察影片。我们可以评价影片的画面质感和美学效果,是否精美细腻,是否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音乐配乐和声效设计的角度来审视影片。音乐和声效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能够增加情绪的烘托和氛围的营造,进一步丰富了影片的表现力。

最后,观后感也可以从影片所涵盖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议题的角度来写。我们可以思考影片与当下社会的关联性,影片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考的深度,以及对观众产生的启示和思考等。

总之,写影片的观后感不仅仅是表达对影片的喜爱或者批评,更是通过多个角度的分析来深入理解影片的各个方面,并且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希望以上建议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篇1】

被拒签了无数次以后,成冬青在使馆门口狰狞的哭喊"美国需要我!"我知道这个绝不是搞笑的桥段,那个年代,中国的大学生都是狂妄的一代人,他们有梦想有抱负,也坚定的觉得这个世界需要他们,需要他们来大刀阔斧。也因为有这样的胸怀,他们那一代人确实改变了中国,不能说他们改变了美国,可至少现在的美国确实还 就需要中国,无论是精英还 是吊丝,无论是拒签还 是欢迎,美国都需要那一代中国人,需要那一代人手里的大把的钞票。就刚刚好是那一代人,而再早或再晚辈的中国人的钱也都是那一代人提供的。

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一个肥沃的年代,如狄更斯说的"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个年代是野蛮的中国经济的摇篮。它肥沃到可以容纳任何类型的企业家,可以孕育任何尺寸的梦想和野心。只会用麻袋装钱的土鳖保守派也好,见过外面的世界因此变的清高而不安分的改革派也好,还 是拒绝激进的中庸型投机派也好,都可以在那个时代里分到一杯羹。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引人深思,"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败。那个时代给了他们足够宽敞的走弯路的空间,比如孟小俊在美国混的不好可以回来闯天下,还 依旧能跟得上趟儿。如果换了现在,他还 敢回来么?

当王?和成冬青成功赚到人生第一桶金时,用最暴发户的方式把一把绿色的钞票洒向空中。那触目惊心的绿色在无声的提醒我们,那个可以一起疯狂追梦的年代不是我们的年代。现在,即使用红色的钞票给自己堆一个金字塔,大部分情况下也都与亲爹或干爹有关,与梦想无关。而当飘飘洒洒的绿钞票最终纠缠在破旧的渔网上安静下来时,你也会忽然明白,一切的浮华和轰轰烈烈也终会在琐碎的生活中归于平静,荣耀也会悄无声息的消尽。然后王?娶了李平,一个人如其名的做饭好吃的小内勤。

最后那句"他用演讲代替了性生活,在公共场合基本不说人话。"有影射俞敏洪的重大嫌疑。怪不得他会发微博表不爽。

而影片中出现的音乐虽然多处生硬的堆砌后显的比较突兀,但都还 是好歌。《国际歌》、《花房姑娘》、《外面的世界》、《一样的月光》、《海阔天空》、《光?的故事》,还 有一些不知道名字的英文歌。有一些说不清道不尽的小心情怎么演都会是做作的,怎么诉说都是苍白的,于是需要那些陈年的旋律和矫情的歌词来渲泄。

影片的最后,罗列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个年代的企业家们。包括老干妈和马云。而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的合影难免让人对号入座。

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从国企废弃工厂旧址起家,一路摸着黑闯进了纽交所,虽然中国式的野蛮经济的模式依然没有蜕尽,虽然各种见不得光的操作依然一路高歌,但是那个年代赋予了它的年轻人敢做梦敢追梦的勇气和机会。他们的梦做的太绵长,追的也太疯狂,于是我们的时代是?痿的时代。我们避免了太多的艰辛,浮躁的夜晚灯火辉煌如白昼,于是很多人也都不做梦了。喧哗的街头太拥挤,于是很多人也都不追梦了。

但是任何时代都会造就它的英雄。只是有时候批量生产,有时候限量发行而已。

末了,插个题外话。人做什么事儿都该有个品。比如观棋不语。那么看电影时接吻不要biaji出声音是不是也应该是个基本原则呢。而且,而且,我实在不懂荧幕上长的也不算太帅的三个男人愁眉苦脸的讨论打官司的事儿怎么就也能刺激这双人儿的荷尔蒙分泌呢?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篇2】

不得不说,《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创业传奇剧,是一部青春不朽神话,是一部写满苦涩甜蜜,交织爱情、友情,刻画忠诚与善良,编织美丽与梦想的不朽神剧。

看过之后,终于理解了导演陈可辛为何在杀青宴上涕泗横流,依依不舍主创人员。小女生似的还要互签留言册,就算是无辜青年,也会被剧中的励志情节和感人故事感动的唏哩哗啦。三个不同类型的青年,三个不同命运的人,因为开学的一场交手成为莫逆之交,以至后来都有了各自的人生标签,仍然是那么的亲切,具有活力。愤青、土鳖、海龟,在80、90年代,在中国经济快速成长,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阵痛期,在那个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绝望的时代,凭借机敏的眼光与执著的付出,收获了一个又一个不期而至的成功。

电影采用了时空交织的表现手法,将现实与未来有机结合,开篇既有情节的开端铺垫,又有20年后奋斗成果的展现,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随着情节的展开,故事的魅力也愈加强烈,创业、奋斗、成功,就如一条预设的康庄大道,对三个年轻人来说,在挫折之后,来的那么突然而难以接受。

剧中,成东青演讲的众多台词不失为经典。掉在水里不可怕,呆在水里才可怕;失败不可怕,畏惧失败才可怕;这些令人深省的桥段,字字珠玑铬入观众心中。励志,来的那么轻松,却那么强烈,极具杀伤力。愤青、土鳖、海龟,正是用“新梦想”验证了这些经典桥段。而可贵的是,电影能够走下神坛和说教,在结尾将现实中的创业大尸们搬上荧幕,将艺术与现实有机结合,陈可辛正是要告诉观众,这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真实的再现,每个人的成功不可复制,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走向成功。

友情是必须要说的一大亮点,在是否上市的问题上,三人产生分歧,在王阳的婚礼上,分道扬镳已然是板上钉钉,偌大的婚礼现场,只剩下成东青一人弯腰哭泣,第二天,王阳、孟晓骏已然搬着自己的办公用品走出了办公楼,至此,友情算是告一段落。或许是上天的眷顾,友情不应如此惨白。新梦想被美国认为侵权,遭遇事业低谷的成东青,拨出了熟悉美国情况的孟晓骏的手机却又紧急挂断,此时,王阳出现在门口,紧随其后的是孟晓骏,友情便再一发不可收拾了。友情,怎么解释?

掉在水里不可怕,呆在水里才可怕。对任何人都有普遍的社会借鉴意义。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篇3】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

电影《中国合伙人》是由陈可辛执导,黄晓明、佟大为、杜江等主演的一部商战剧情片。该片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进程为背景,以合伙人的身份展现了一个成功企业家的辛酸和奋斗,引人深思。

影片以三个朋友从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业的故事为主线。其中,马六(佟大为饰)一直支持着自己的朋友,黄磊(黄晓明饰)。马六通过与黄磊的关系,不断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地位,成为一家投资公司的创始人。然而,在合伙人公司发展的过程中,马六逐渐认清商业世界的真相,他发现这样的成功背后是巨大的牺牲和代价。而黄磊也在成功的公司里失去了自己最初信奉的价值观和他的初心。最后,马六做出重要的选择,告别了商业世界,回到了最初想要做的事情。

电影通过展示中年成功人士的生活困境和价值观的转变,道出了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真正成功与幸福的追求与反思。它揭示了在商业社会中,成功背后的辛酸,商业利益的追逐往往导致人性的扭曲和情感的空虚。面对世俗的价值观和利益的诱惑,个人的初心和正直不应被遗忘。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于价值观念的坚持才是真正的成功。

影片在拍摄和表现的技巧上也十分出色。导演采用了多彩的电影手法,如快速剪辑、一镜到底等,使整个故事流畅而生动。此外,黄晓明和佟大为的演技也十分精湛,他们将角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黄晓明饰演的黄磊,凭借着与现实中商业界成功人士的接触,完美地展现了一个成功商业人物的形象,而随着剧情的深入,他的内心世界逐渐被揭示出来,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整个故事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创业的艰辛、商业世界的残酷,还是友情和亲情的触动,都非常真实而让人动容。这种真实而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让观众思考自己的人生,对商业、友情、人性有着深入的思考。

电影《中国合伙人》以商业与人生为背景,展现了商业世界的残酷与商业背后的真相,同时也表达了导演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观众在看完这部电影后,不禁让人深思,思考人生追求的真正意义,并对商业世界和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而言之,电影《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商战片。它通过鲜活的故事、精湛的演技和深入人心的剧情,展现了商业世界的现实、商人内心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对于成功与幸福的真正追求的思考和启示。这不仅是一部商战片,更是一部值得深思的人生之旅。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篇4】

20xx年以后中国电影市场视乎从来就没有平静过,不论是欧美的鸿篇巨制还是国内大师的最新力作,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风格都在不断的丰富和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宣传和投资,当然票房也有不小的收获。一部《泰囧》让徐峥晋升为国内一线男导演,随后赵薇的《致青春》更是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了双丰收,甚至有人预言中国大陆最赚钱的导演的英雄座次表要从新来排序了。

事实上,这些成就都得益于两个词:改变。改变也是我认为最近另一部比较火爆的电影——《中国合伙人》的精髓之所在。

《中国合伙人》是一部融合青春、创业、梦想、激情、文艺为一体的主题商业电影。单一的给它打上男版《致青春》的标签是不合理也是不够的,因为它不仅仅有爱情有青春,更多的是一种对梦想的追逐和对创业的执着与努力。我认为描述一部电影的印象是一件复杂而简单的事情。

复杂表现在评价人既要置身于电影情节本身之内,又要及时跳出情节作为一名局外人。简单那就很容易了:看完之后直接给打个分或者说一声喜欢或不喜欢,然后拍屁股走人,结束。

就电影本身故事情节来说,本片基本是完整的、合理的、条理清晰的。看完影片,回头想想它至少给我以下启示。首先,这样一个群体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无论是成东青的愚昧、守旧、善良和坚韧,王阳博学、浪漫、睿智、正义的精神,还是孟晓俊的傲慢、坚强、时尚和执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们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即是不好。这样的三个人能成为好朋友确实不容易,由此可见生活中性格和才能差异很大的人是可以成为好朋友的;第二,不管再艰苦,再难熬都要有梦想。

尽管被孟晓俊质问过多次的成东青总是说自己没有梦想,其实看完影片会发现成东青是有梦想的,那就是把“新梦想”做成全球第一的教育培训机构。成东青起初在生活压力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办了一所培训学校,后来被学校开除,在旧厂房里办了一所学校,这一切都不让他放弃梦想。这种坚韧是一个成功韧是必备的品质;第三,他有独特的才能。成东青和王阳的教学方法迥然不同,一是幽默,二是博大精深。

而作为合伙人孟晓俊则最时尚、最潮流,他总是能将最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引进回来,介绍给成东青,不管是一对一的签证辅导、高速的扩张还是积极推进“新梦想”赴美上市,都显示出他长远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第四,对好朋友一起创业的重新审视(这个对我印象很深)。应该将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当地主的梦想,幻想着有一天衣食无忧,游手好闲得带着几个家丁到处瞎转悠,每到月初月末就去房客那里收租子,那得瑟的嘴脸简直难以用语言形容。当地主没有错,只是现如今的地主和之前的不一样了。

如果你不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你还想当房东租房吗?那你只有创业这一条路可走了。然而,创业并非玩笑。请几个人吃饭,然后聊天,吹牛,吃完,然后等钱,可不容易。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和朋友一起创业要谨慎。诚然,在早期,每个人都在为事业奋斗,没有大问题。但是,当企业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和平台,随着收入的增加,规模扩张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此时谁来做主,大事件,大政策谁来决定?

我想这不仅仅是谁占有多少股份,大小股东谁决定这么简单的事情。最大的股东或许会把所以合伙人带进沟里去,而少数排股东或许持有的观点却是对的。此时此刻怎么办?

这个很重要。当然影片没有给我们最终答案,“新梦想”最终的上市那也是迫于形势,用电影里面的话叫:其实我们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自己的尊严。

从电影情节来看,如果现实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理由不成功。最后,概括地说,他们成功创业的核心因素在于变革,这也是我认为创业的本质。一个人不管你做什么终究是在改变,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国家在改变,是国家的二次创业,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特别是不甘平庸,想要实现自我价值,怀揣创业梦想的一代更需要改变,而创业正是我们的改变。

改变自己的玩世不恭,改变自己的粗俗无知,改变自己的不思进取,最终取得事业的成功。因此我觉得《中国合伙人》适合所有已经创业成功的,正在创业中以及正欲创业的朋友们去**。

就电影演员来讲,《中国合伙人》是成功的。黄晓明、佟大为、邓超三位主演成功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先说黄晓明吧,或许是因为天生一张明星脸吧,这些年在演艺圈参演的各种影视剧不算少,但是鲜有几部票房口碑皆不错的作品。

关于他的各种说法都有,似乎男演员长得帅的都没有演技,都只是偶像派。然而这次算是他成功突破自我的一部作品。在这部电影中他告别了《血滴子》中的冷硬形象,《上海滩》中的耍酷形象,《唐伯虎点秋香》里面的轻浮形象,原原本本,真真实实的出演了一个土鳖本土创业者的故事。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篇5】

和俞敏洪们一样,我们这一代60年代的人,起点都始于30多年前大坝开闸的那一瞬间。 只是当被裹挟在历史洪流中顺流而下的时候,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历史洪流中,我们中总有一些人,他们不断地抬头远眺,他们用随手能抓到的每一根树枝,逐渐编出可以依赖喘息的一叶扁舟,然后,他们继续向前,他们的扁舟变成了小船,变成了大船,变成了巨轮。

这时候,我们已经随着巨流到了出海口。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被滔滔江水淹没,剩下的也都在苟延残喘,望洋兴叹。

我们这一代60后,就这样看着我们当中那些勤奋者、水性好的天才乘着巨轮远去。

《中国合伙人》,主人公完全是我们这一代所谓60后精英的典型性代表,80年左右上最好的大学,读数理化或英语专业,然后去美国。也有没能出国的,看着别人扬帆而去,他这边隔洋咬牙闷头苦干,用另一种方式园了自己的美国梦。

电影中当崔健的歌声响起,我落泪。1986年,硕士刚毕业,大家都在想美国。记得闺密借了一个刚回国老师的美金报名考托福,而我正在科学院的那个小院里彷徨,是出国,还是继续读博士?

当看到孟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我落泪。1993年,带着初生的孩子启程回国,途中在纽约停留,和一群老同学告别,不知道在谁家昏暗的小屋里,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是否该回国下海,还是继续在美国奔安逸的生活。从同学家出来,开车走过纽约的高速路,看着路边高楼里的点点灯光,听着车里谁放的一盘老歌新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凄然泪下。

那时回国,就像要在两个不同的时代穿越。

回首往事,我知道1993-1994年对今天的中国意味着什么:这是中国经济火热的一年,也是中国进入目前半市场经济的第一年。

分道扬镳就从那时开始的吧。美国梦开始转向中国梦,天才们再次抓住机遇。当然,光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有能力把船变成巨轮。

当你知道今天的“老榕”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王俊涛时,他的8848又在**呢?还有瀛海威,还有。。

梦想和奋斗,要和时代大潮契合。美国梦时潮向东,中国梦时潮向西,真正契合的人确实是个别天才,那些天才的企业家们,即使没有改革开放政策,我相信,他们也会像小草一样,只要让他萌芽,就倔强地生长,没人能够阻挡。不是什么伟人给了我们这些东西,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是老马,老俞,老干妈。

剩下的人,我们只能听着“光阴的故事”,在电影院里哀叹逝去的青春。

xx/s/blog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