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好的作品可以看出,我们在作品中能够看到一些与我们自己产生共鸣的地方。通过写作观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写作能力和吸收知识的能力,写观后感时要把握文章要点,才能写出真实的感触,作品名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小编制作这份“校史馆观后感”时考虑了您的喜好和口味,以下信息只供您作为参考!

校史馆观后感 篇1

我从馆里的一些材料还可以看出,东林十分注重学术论文的发表以及与外国一些大学的交流。数字显示,东林每年都会发表不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自己的科研成果。并且,东林注重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促进了科大的进步与发展,使东林成为一所真正名牌大学。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东林人,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未来,我们要牢记“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用我们的热血与智慧,谱写科大新的篇章。

四十分钟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先辈们创建重大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做一个东林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尤其是东北林业大学的佼佼者们,担负起“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使命。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为把东林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奋斗终生。

作为传承上东北林业大学百年精神文明的我们,对学校的过去倍感自豪,对学校的现状感到欣喜,对学校的未来更是充满了信心。我们将以先辈为榜样,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首要目标,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我们共同的未来,为东北林业大学的历史之墙添上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将为此而努力!

校史馆观后感 篇2

2012级电封一班观校史馆后感

2012年10月25日,厦门阳光明媚。厦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由陈志全先生组织,班长、组织委员带队,走进创新创业园厦门理工学院校史馆。在班委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对校史馆的参观和了解。

校史馆的参观活动令我们很有感触。原来我们的学校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渊源,厦门理工学院的前身是鹭江大学,而作为理工学子,我们很荣幸的在第一年进入这所大学时,就迎来了母校的30周岁诞辰,这是无比激动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使我们在观看校史馆的时候,更有一种岁月的魅力之感。

今年是母校建校30周年。我们一进入校史馆,就可以看到校史回顾展30周年。巨大的30个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使学校历史博物馆有了不同的味道。三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或许她还比不上国内的百年老校。但也因为30年了。从另一个角度看,理工学院还很年轻。她正在茁壮成长。她有着现代的氛围和敏捷的步伐来赶上新时代的潮流。

转角过去,有着一大块白帆布搭成的版块,上面有着青葱的大树,象征了理工学院的勃勃生机。上面有着各系老师和同学的满满祝福。所有这些都是对母校作为一名管理者所表达的爱和感激。

这一切,也只是理工人,真心的祝愿理工明天更辉煌!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区位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师资结构优化、学生素质出众、办学效益显著、发展后劲十足、影响力和知名度快速提升中新型“亲产业”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在学校历史博物馆,一页文字、一幅图片、一枚奖章、一个模型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厦门理工学院诞生的全过程。

它们见证了厦门理工学院的历史和过去,创造了今天厦门理工学院的辉煌和非凡!

厦门理工学院创建于1981年,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厦门,是一所隶属于福建省的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的城市化管理体制。学校根植厦门,服务海西,面向全国,正逐步成长为一所区位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师资结构优化、学生素质出众、办学效益显著、发展后劲十足、影响力和知名度快速提升的新型“亲产业”大学。

学校现有20个系(院、部),45个本科专业(方向),全日在校生17427人(含软件学院3256),教职工1128人(含外聘)。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级名师8人,专任教师中80.2%具有硕士学位。

固定资产总值11.2亿元。图书馆藏书134.3万册,电子图书24.35万册

2万册,校园信息化水平居全省高校前列。

致、特色,注重开放、改革、创新、兼容;在办学模式上,强调政产学研结合,集中优势资源办学;在专业设置上,60个本科专业(方向)紧密对接海西(厦门)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已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文化传播、数字创意、城市建设与环境等6条专业链,即将构建绿色能源、新材料专业链;在学科建设上,定位于“特色的工科、精致的理科、应用的文科”;在学生培养上,构建了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强调不拘一格、面向海内外和企业高起点引进领军人物和高级人才;在学历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正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

同时,从图书馆的许多图片和文字可以看出,厦门理工学院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无论是学术交流还是生活交流,都体现了学校和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朴素高尚的气质,丰富而广泛的内涵。

此外,理工学院是一所非常重视科研的大学,该项目的所有科技成果让我倍感澎湃。顿时,一种俨然的自豪油然而生,这是我们福建人的骄傲,是福建人的荣耀。正是他们给厦门带来了辉煌,也给厦门披上了美丽的光环。

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科技生产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脑力,并与导师一起开展科研项目研究,一起全面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从图书馆的一些资料也可以看出,理工学院非常重视学术论文的发表和与国外一些大学的交流。数据显示,该校每年都会发表许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且,理工学院注重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促进了科大的进步与发展,使厦门理工学院成为一所真正名牌大学。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理工人,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未来,我们要牢记“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用我们的热血与智慧,谱写理工新的篇章。

40分钟的访问使我受益匪浅。我意识到了我们祖先的艰辛历程,意识到了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的骄傲和自豪,意识到了我肩上的沉重负担。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尤其是厦门理工学院的佼佼者们,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担负起“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使命。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把理工科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我们为生活而奋斗。

作为30年理工科精神文明的传承者,我们为学校的过去感到骄傲,为学校的现状感到高兴,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将以先辈为榜样,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首要目标,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一步一步走向共同未来,为上理历史墙增添浓墨重彩。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我们需要与科学技术一起成长,开放枝叶。

让理工的生命之歌在苍穹上经久不息。让理工在岁月里万古常青,让理工的桃李散遍五湖四海!我们将为此而努力!

校史馆观后感 篇3

今天,我们去了学校历史博物馆。我们一听到这个名字,就知道我们学校的历史会有。作为羊坊店中心小学的同学,如果不知道学校的历史,那就太可惜了。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校史馆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上午第三节课后,我们年级四个班的学生有秩序地参观了南校区的校史办公室。

等了一会儿,我们进入了这个小而明亮、干净的地方。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并茂的校史历史。大略浏览一遍后,戈老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解,他为我们介绍了储能中学的建校、师资、获奖情况等许多丰富的内容。

储能中学的前身是宁波市效实中学上海分校。储能中学于1942年由上海金融业领袖秦润卿创办,以其“民主革命堡垒、爱国主义者摇篮”而闻名誉上海。培养了一批革命先烈和爱国者。1946年6月,储能与新中学合并。1956年与新民、新联两所学校合并。更名为成都中学。1983年,学校恢复了“储能”的校名。储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原来当年著名思想家严复把达尔文著作《天演论》翻译为中文。

有句俗话叫“自然选择,有效储能”,储能中学就是从中来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储能教授。段力佩是储能的第一任校长。周建人、鲁迅的弟弟和叶圣陶也是储能老师。1997年,龙门中学并入直至今日。

1989年,学校首次被市**命名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在短短的一节课里,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储能的历史知识。储能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确是受益匪浅!作为储能学生,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努力学习,为学校争光!

今天是不寻常的一天,在老师的指导下来到了我们学校最神圣的地方——学校历史博物馆!

虽然之前对学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于学校发展中的一些细节还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参观给了我们重新系统地认识我们自己的学校一个良好的机会。

刚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学校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图,虽然后来建设的有些出入,但看起来还是那么熟悉,这是信园,对面是敏园,还有那是图书馆,再往前走,就是垂地的大幅介绍,想一张气势恢宏的国宝级的长画,上面书写着我们学校的历史,最经典的要数那首长诗,她概括了我们学校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婉转而又雄伟,接着就是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状态,包括三次变革,尤其是第一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学校发展举步维艰,条件艰苦,可想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来之不易,宜当忆苦思甜,发奋图强!第二阶段学校仍然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和一系列苦难,但在学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努力下,我们都一一克服了,我们坚强地走过了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到了第三阶段,我们学校喜讯连连,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被定为211工程,本科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声誉响彻神州,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经管人才,为祖国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观完校史馆,我内心汹涌澎湃,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学校学***到自豪!同时,我暗暗发誓:我要为校争光,要成为校史馆名人录上的人物,今天我以财大为荣,明天财大以我为荣!

加油,金融学生,加油,金融大学-我的母校!

校史馆观后感范文今天下午,党支部组织我们参观了我校的校史馆。学校历史博物馆让我们对杭州电气公司的沧桑、50年的历史和白发教授充满无限遐想。走在走廊里记录着岁月的雕刻痕迹,看着历史的不断演绎和谢幕,昨天我打开了眼前的每一页黄页。

校史馆将杭州电气在风雨中的成长里成一一呈现。每一项成就,每一次收获,都蕴含着历史一一。走近那一张张老**,仿佛又走进了杭电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们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

据悉,校史馆是母校50岁生日的礼物。占地近千平方米,由“发展历程”、“领导关怀”、“师资队伍”、“学科研究”、“人才培养”等十部分组成。进入学校历史博物馆后,几所主要大学脱颖而出。杭州电力股份****三个校区均在下沙、东岳、文一校区。它们散发出杭州电力的独特味道。现代与古典相结合,科技与人文并举。谁会想到,这座现代城市掩埋的拥挤校园,与昨天的红果园不同,上演了那么多故事。

一张张的**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些泛黄的**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 当**的颜色愈发鲜活起来,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杭电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老校新姿,催人奋进。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杭电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

50年,对人的一生是漫长的,而对一个学校,则是弹指一挥间。杭电,摆脱了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几多睿智。

50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荣誉奖项,名师教授,对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容在这千平方米的空间里,感谢他们,正是他们构成了杭电的精神基座,让半个世纪的我们底气与汗颜同在。通过走访了解到,杭州电力的创始人以创建现代大学为标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理念无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岁月如歌,征程漫漫。

历史浓缩成一瞥。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我相信每一刻都会更加美好。“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座右铭印在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我们要缅怀,未来我们要创造。

作为杭电的莘莘学子,我们要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下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07级管理科学一班的同学们前往参观位于上海理工大学校本部的校史馆。

在班长朱旭旻,团支书丁艺辰的带领下,全班同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聚集在校图书馆前,一同前往位于图书馆正后面的校史馆。由组织委员郭法庆担任此次活动的讲解员。

跨入校史馆之前,正上面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匾额,上面刻有"上海理工大学校史馆".

参观校史馆进入大厅,其中一面墙上镶嵌一段金灿灿的文字,是当年沪江大学的创始人魏馥兰博士的一段话:"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 可见,在当时沪江大学的创办之初,他们就意识到了我们现代大学要培养的是面向国际化的,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观校史馆再进去,看到的一扇很有当代西方文明特色的拱门,据说现在在第四宿舍仍留有。 在一幅描绘学校过去规模的宏图上,可以看到众多如今仍留有的古老建筑,像第五舍,第二餐厅,第一办公楼、第二办公楼以及校办思晏堂等等。学校的很大部分建筑被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列为保护建筑群。

一位原住第五舍的同学笑着说:"原来我还住过这么老的建筑啊。"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感慨,学校走过百年历史,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一路走来,充满艰辛,确实不容易,那是多少代人,多少校友,多少社会各界人士,和我们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接下来的时间里,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陆陆续续的参观了其他的展厅。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时的发出不同的感慨,有的情不自禁的说;"我们学校的历史好悠久啊,"有的充满了作为上海理工学生的荣誉感跟自豪感,有的心中暗暗定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将来回报母校……从同学们的脸上,我们读到的一个共同的表情就是对学校由衷的热爱。

参观校史馆在陈设有学校模型图的大厅里,可以清晰的看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从先前的一个校区, 先后在向南北拓宽,去年又收购了原水产大学作为如今的南校区,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不断的扩大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目标一目了然,定位高远。百年沧桑,华夏巨变;兴衰存之,与国同运;历尽沧桑,百折不挠;爱国敬业,培育英才。

最后,就在结束整个活动之前,全班同学在大厅里合影留念这次意义深远的校史馆之旅。

校史馆观后感范文xx月xx日,哈尔滨阳光明媚。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张欣老师的组织下,在学生干部的带领下,步行来到了图书馆旁边的东北林业大学校史馆。在学生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对校史馆的参观。

校史馆的参观活动令我们很有感触。原来我们的学校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渊源,东北林业大学是当时十分有声望的著名学府,毕业生学识丰富,在社会上倍受重用。学校的爱国主义精神被发扬光大,积极抵抗日本的侵略。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东北林学院革命委员会经多次更名组建,发展为如今的东北林业大学,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参观东北林业大学校史馆有感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名牌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

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东北林业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东林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东林的辉煌与不凡!参观东北林业大学校史馆有感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等学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

学校地处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哈尔滨市,校园占地136公顷,并拥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和凉水实验林场二个教学、科研、实***,总面积达万公顷。

学校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以林业工程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现设有16个学院和2个教学部,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种类8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点和57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学校已在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聘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学校的职业技术学院被列为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

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6760人,自1952年建校以来,学校已向国家输送毕业生6万多人,成为我国最大的林业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714人,其中专任教师12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受聘两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模范教师1人。

拥有优良的教学科研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有森林植物生态学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工程等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大庆生物技术研究院、植物资源生态与分子工程研究院等42个研究机构;帽儿山实验林场、凉水实验林场等9个校内实***和175个校外实***。(零思考方案网 WWW.03kkk.coM)

xx年以来,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励8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林学会梁希奖3项,省部级奖励41项,获国家专利69项。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外58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十五"期间,聘请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典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合作研究、访问和考察。

学校连续13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连续7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1999年和xx年被**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三育人"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和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xx年被评为"省高校校园绿化先进单位".

学校将继续发扬"团结拼搏、自我激励、发挥优势、争创一流"的东林精神,继续坚持和丰富办学特色,到2032年把东北林业大学建成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型大学。

同时,从馆里的许多**和文字里可以看出,东林十分注重学生与师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无论是学术的交流,还是生活的沟通,无不体现了科大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纯朴高尚的气质,丰富博大的内涵。

并且,东林是一所十分重视科研的大学,那一项项的科技成果无不让我心潮澎湃。顿时,一种俨然的自豪油然而生,这是我们东林人的骄傲,是东林人的荣耀。是他们给东林带来了辉煌,也是他们给东林戴上了美丽的光环。

与此同时,东林也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同学们参加一些科技制作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全面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创新人才。

校史馆观后感范文我从馆里的一些材料还可以看出,东林十分注重学术**的发表以及与外国一些大学的交流。数字显示,东林每年都会发表不少高质量的学术**和自己的科研成果。并且,东林注重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促进了科大的进步与发展,使东林成为一所真正名牌大学。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东林人,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未来,我们要牢记"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用我们的热血与智慧,谱写科大新的篇章。参观东北林业大学校史馆有感四十分钟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先辈们创建重大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做一个东林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尤其是东北林业大学的佼佼者们,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担负起"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使命。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为把东林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奋斗终生。

作为传承上东北林业大学百年精神文明的我们,对学校的过去倍感自豪,对学校的现状感到欣喜,对学校的未来更是充满了信心。我们将以先辈为榜样,把学***文化知识作为首要目标,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我们共同的未来,为东北林业大学的历史之墙添上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将为此而努力!

校史馆观后感 篇4

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姑娘。给她推荐这部剧,她看了简介之后会回复我 “喂你真的没有在默默影射什么么” 的那种姑娘。

我的脑海中储存了关于她的所有回忆,用她的话说,是 “你的记忆肯定是个宝库收藏了十几岁的我”。其实哪止十几岁的她呢。再过半年,我喜欢上她就十年了。

所以我想我多少对沙绘子这个人物多少有些发言权。和很多来自女生的评价不同,我觉得沙绘子只是真诚,对待感情巨大的真诚。她在收到爽太的告白时流泪了,好像一脸悲伤,我知道那是真正的悲伤。

“谢谢你喜欢我但是我现在很迷茫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样。” 我是这么揣度她彼时的心理的。谁能不迷茫呢。而沙绘子同时居然还勇敢。从家里逃出来躲到 choco la vie 店里的阁楼,无意发现了爽太手机里艾蕾娜的存在,她的对策是当场扑了上。她只是少了根大多数世人都有的神经而已,她不会算计怀疑对方是不是喜欢她是不是骗她,她甚至不要求过对方只喜欢她一个,她想要什么就做。我以为这根神经少得恰到好处,正可爱。好的作品都是刷新三观的,我也无意特意赞扬某一种具体行为,仅从精神世界来看,沙绘子很诚实,很迷人。

至于她平日夸张的语气和表情,那更多只是来自这部剧的喜剧定位的元素而已,何况来点这种无伤大雅的谁都看得出的装出的小可爱又怎么了。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种真诚是自私的,她不顾别人的感受,自己想怎样就怎样——这可能是相当多其他影评所持的.评价了,除了单纯的嫉妒型影评之外。可是我的经历和观察告诉我,或许对恋爱这件事,这就是最好的做法。举个有点远但性质隐隐类似的例子,知道《Legal High》这部剧的核心思想吗,“律师不是神,不可能真正知道真相,律师能做的,就是站在委托人的立场上做事,一颗螺丝钉,和司法系统的其他部分一起,共同形成人类可能做到的最大正义”。恋爱,可能也是这样。

我后来深深地伤害过另一个姑娘。我以为自己能给她一段日后得以回顾的记忆,我撒了第一个谎。谁知道恋爱这事撒了一个谎就是回不了头的,我撒了一个又一个。我其实也没有具体的打算以后该怎么办,也把一直撒谎下然后说不定有一天弄假成真作为选择之一。不过我毕竟没做到,从结果看我的戏演得不够真实,又足够真实。一切破裂的时候,我和她的一切回忆都变成了无比尖利的残酷嘲讽。从没有人这么恨过我,但我活该。可是我没有一刻有哪怕一点点恶意欺骗啊,我只是把自己的言行框定在通常的 “三观” 之内,一个一个谎言地构建下,最后坍塌。现在看来,这 “正正经经的恋爱应该是什么样的” 的僵化思维才是问题。如果我真诚一点。

而我的这个沙绘子姑娘,作为她手下的几名 “受害人” 之一,我现在想起她来的时候,心中仍然充满着温暖和期待。你可以觉得 “期待” 是我太怂太糟糕了怎么也放不下是我的问题,但 “温暖” 毫无疑问是她给我的。我感谢她教给我的一切,带我经历的一切,陪伴我成长的每一刻。我现在想起她仍然会笑。

校史馆观后感 篇5

长安大学校史馆观后感


我有幸参观了长安大学的校史馆,这一次的经历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更加了解和热爱这所伟大的学府。校史馆所展示的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将长安大学的发展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印象深刻。


进入校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装饰华丽的大厅。大厅的中央是一块巨大的校徽石碑,上面刻着厚重的“长安大学校史馆”字样。我一边仔细观察校徽石碑上的图案,一边思考着每一位前辈为长安大学所做的贡献。一幅幅沉甸甸的历史照片和展板,指引着我踏着长安大学的足迹,一起探究长安大学的过去和未来。


通过校史馆的展示,我了解到长安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纪的西安国立大学堂。那时的西安国立大学堂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为我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改革和科学教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展示厅里,陈列着拓片和文物,它们见证了长安大学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我看到了第一代校徽,它象征着长安大学作为西北地区最高学府的地位,激励着每一位长安大学人。


在校史馆的展示厅中,我看到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长安大学曾是战争年代下埋设了地雷的校园,这一段历史在校史馆里被生动地再现。我看到了当时的学生和老师为保护校园和学生安全而战,他们的英勇斗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在战斗过程中,长安大学还成立了自己的保卫团,保护校园不被侵略。这段历史激励着我,让我更加明白自己作为长安大学的一员应该有怎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而关于长安大学的创新精神,校史馆也做了充分的展示。我看到了长安大学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著名学者陈省身教授和走向世界的长安大学攻关团队的照片,展示了长安大学在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长安大学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还是材料科学领域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令我倍感自豪。校史馆还展示了校友们的创业故事,每一个人都说出了他们在长安大学受到的积极影响和启发。长安大学的创新精神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每一个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最令我难忘的是校史馆里展示的长安大学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果。该研究院在行业里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合作,进行前沿技术研究,我看到了许多由长安大学研发的高科技产品。这些产品的研发成果将长安大学的创新力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长安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给了我无限的憧憬。


长安大学的校史馆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更加热爱这座学府。它以生动、具体的方式展示了长安大学的历史和发展,让我感受到每一位前辈为长安大学而倾尽心血的奉献精神。同时,它也激励我在长安大学的求学生涯中更加努力学习,对待科研和创新更加认真。长安大学的校史馆将永远是我心中一道闪亮的风景线。

校史馆观后感 篇6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参观河南理工大学校史馆感想

在三会一课学***,我们参观了我们学校的校史馆。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走进了母校的校史馆。庄严的党旗受到崇敬,头顶的红色五星闪耀着动人的光环。

在评论员的指导下,我们静静地看着墙上的宣传展板,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一步一步地感觉到我们学校的脚印。其中经历过的风雨,我深深的感觉到了我们学校发展的不容易。

河南工业大学创建于1909年,是中国第一所矿业大学,也是河南省最早的矿业大学。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现为省部共建高校(河南省人民**与****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并于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百年弦歌不辍,世纪薪火相传。

河南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始终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根据办学过程的阶段和特点,校史馆由四个展厅组成。序厅展示的是党和**领导对学校的殷切关怀与寄托;第一展厅展示的是从学校初创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的创建和发展;第二展厅展示的是建国后至20世纪末,社会主义行业工科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第三展厅展示的是新世纪至今,新世纪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明德任责”是河南理工大学的校训,也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它既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理念的深化。它不仅要求学生提高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担重要任务,始终胸怀世界,报效祖国。

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手书的。“好学力行”是河南理工大学的校风。这四个字是我国著名教育家、20世纪30年代私立焦作工学院时期学校名誉校董蔡元培先生于1934年亲笔写给学校的题词,勉励学子学行合

1、 知行合一,是对学校风气的精彩概括和真实写照。校训、校风是学校在百年办学实践中凝练出来的学核心价值理念,与校歌共同构成学校重要的精神文化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学校的文化血脉,激励着历**工人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勇往直前,奋斗不止。

河南理工大学始建于1909年,历经焦作路矿学堂、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1995年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学。跨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快速实现率先建设新校区、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更名河南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评价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办学规模、学科结构和办学层次实现重大跨越,隆重举行百年校庆盛典、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河南理工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实现省部共建,学校发展步入新的历史起点。

迎着21世纪的曙光,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春天里,学校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提升并举的方针,通过新校区建设实现办学空间的迅速拓展;通过学科与内涵建设实现多科性办学格局和办学层次的重大跨越;通过迎评促建、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实现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事业不断步入新的历史起点。展览馆集重展示了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内涵建设等方面的成就和亮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一百年的办学历程中,李**一位工程师创作了无数首诗。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河南全体科学工作者决心不辱使命,加快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继续谱写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新篇章!

作为河南理工大学的一员,我们为河南理工大学感到骄傲,我们钦佩和崇拜我们党和前人奋斗的历史。现在,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使命,我们迫切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河南工业大学的未来一定会更加辉煌!

2016年5月25日

电气学院党支部

校史馆观后感 篇7

长安大学校史馆观后感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长安大学校史馆,这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展现了长安大学百年的光辉历程。在校史馆的导引员的带领下,我领略了这座博物馆的壮丽景观和珍贵文物,对长安大学的传统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长安大学校史馆位于校园的中央,它以现代化的设计和建筑形式彰显了长安大学的历史底蕴。进入校史馆,迎接我的是一块巨大的铜牌,上面刻着“长安大学校史馆”的字样。铜牌的两旁是高耸的大理石柱,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走进大厅,我被展示在墙上的一致背景墙深深吸引。这幅巨大的壁画描绘了长安大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学校精神的追求。画中有长安大学的创办人、知名校友的肖像,以及学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建筑景观。这幅壁画细致入微的描绘了长安大学的百年辉煌,让我感受到了学校的光荣与庄严。


在校史馆的展览区,我看到了丰富多样的文物和实物展示,这给我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我了解到长安大学曾经拥有的各类学院和研究中心,以及学校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在展示柜里,有长安大学历代校长的照片和手迹,他们无不是长安大学历史的见证者和创新者。还有一些学校获得的荣誉证书和学术成果的展示,这些都是长安大学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


走进下一个展厅,我看到了一些学生的手工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长安大学人才培养的成果。在长安大学校园内,不仅有优秀的学术环境,还有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和活动。这些作品展示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才华,也体现了长安大学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校史馆的最后一个展示区,我看到了关于长安大学近年来的发展规划和项目。这些规划和项目旨在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研究水平,并且推动学校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展示区的一角还有学生发表的论文和成果展示,这让我感到长安大学在追求学术卓越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参观长安大学校史馆,我对这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府有了更深的认识。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殿堂,长安大学也是一个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学校。我也深受校史馆所传达的长安大学精神所感动,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每一位长安大学的师生。


长安大学校史馆之行,让我对这所学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让我更加自豪和珍惜身为长安大学一份子的身份。我为长安大学的辉煌历史感到骄傲,也为长安大学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在这座校史馆中,我仿佛穿越时光,与长安大学一同成长,感受到了长安大学的历史传承和卓越发展的脉动。我相信,在长安大学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长安大学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校史馆观后感 篇8

在学校历史博物馆,一张毕业照、一张校友录、一份纪念品,记录了淄博600年的光辉历程,引导一代又一代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

大学校史馆观后感踏着清晨仍带有潮湿气息的空气,班主任带领我们穿过灿亮的日光,来到校史馆屋前。学生们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庄严肃穆,准备接受这场跨越百年的精神文化盛宴。

灰色的砖砌墙身,其间点缀色块脱落的白色石灰,质朴的美感渗入心田,馆身弥漫开来一层古老的书卷气息。透过窗棂,似乎都像看到百年前的学生们凝视老师的坚定眼神,像听到穿越而来的书声琅琅。画面定格与此时周围葳蕤的草木交相辉映,意似回到了光被学堂黑白画面时期。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上台阶,踩在比砖红色稍暗的木地板上。它开始吱吱作响,唱着时代的歌,缓慢的,百年颂歌。

“光被四表,润泽千秋”,入眼的八个大字气势恢宏着冲进视网膜,却不突兀,115年的传承足以担得起四表千秋。甚至,等我们的耄耋之年,颤颤巍巍经过六中门前,望着一代代薪火相传的六中人仍会欣然想起初入六中看到的八个大字,雄浑磅礴,热血沸腾。像酒一样,越是陈酒,便越醇香。

百年的文化积淀使六中校园充满了学习的味道,有些涩,但回味无穷。当年的李振声院士走过的路,看过的景色,此时尽在我们脚下,眼中。感受着他勤于自勉,精研细磨的学者态度,回想着掷地有声的“谁说中国人养活不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满怀着身为六中学子的自豪,我开始听讲解员我们的学长学姐们的慷慨激昂,看校史文物的风云变幻,用心聆听这个睿智老者细细悠悠地给我们讲述他的兴衰荣辱。

书法家舒同先生说:“你们是完全中学,也是钢铁中学”。不错,百年历程,岂会一路无阻,顺行至今?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尽管我不曾经历,却仍能想象出那时黑暗的云,昏暗的天,还有那些心灵流离的学者。但是,我们是钢铁中学,一个有钢铁意志的中学,一个有钢铁意志的人。当时,六中学生都知道,教育的发展应该方兴未艾。因此,六中人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用他们无休止的行动和抱负诠释了六中百年校训:

“抱璞守真,奋斗超群”。他们的诚信,他们对精神家园的坚守,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六中的人,并将继续得到我们的弘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尽管我们六中经历的诸多艰难困苦,仍涌现出一批以李振声院士为代表的优秀人才,而这些都有归功于六中始终恪守着的“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现在的六中,早已成为了德育为先,文体兼美的重点中学,秉持着“从一做起,叩问一流”的六中精神,辛勤培育着祖国未来的栋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踏进六中大门,成为六中学***起,我便深深折服于六中的伟大。

大学校史馆观后感xx年5月20日,西安临潼明媚。在郝卫全先生的组织下,同学们来到图书馆一楼的西安科技大学校史馆。我们开始了对校史馆的参观,校史馆的参观活动令我们很有感触。

原来,我们学校有这么长的历史。现已发展成为西安科技大学。培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万余人,为煤炭工业发展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在我面前展示的是一所著名大学诞生的全部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西安科技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西科大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西科大的辉煌与不凡!

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西安科技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组建而成)矿冶工程系。矿冶工程系由原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1895年的采矿冶金科)和焦作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1909年的采矿冶金科)成合并组建而成,。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当时就曾提出过采矿系从西北工学院分出,单独成立以采矿为主的高等院校的设想。1954年,根据陕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陕西省委还多次考虑在西安设立学校,为煤炭工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但由于当时条件不成熟,未能实现。

195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决定将西北工业大学采矿工程系调整为交通大学,当时交通大学已由上海迁至西安。采矿系调至交通大学后,原归属采矿系的地质教研组分出,与西安动力学院及西北农学院水利系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职工组合并组建了交通大学地质系。

1958年7月,陕西省人委根据西北协作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煤炭工业在发展对培养科技干部的要求,以会办骥字第307号文正式批准,成立“西安矿业学院”,同时组成了西安矿业学院筹备委员会。在陕西省委、省人大、陕西煤炭局的领导下,在西安交通大学等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1958年9月15日,西安矿业学院开学典礼在西安市吉祥村矿业学院旧址龙冲举行。

一所新的高等煤炭院校——西安矿业学院宣告成立,隶属于煤炭工业部,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了校名,与中国矿业大学(原北京矿业学院)是当时煤炭系统仅有的两所5年制本科高校。1998年8月,国务院决定将我校

划转陕西省,实行“**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1999年6月9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xx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选拔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和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xx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08万㎡,有雁塔和临潼两个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和17个学院(部)。拥有****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7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覆盖33个二级学科。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现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5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和1个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5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地矿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

现有教职工xx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教授、副教授400余人,硕士研究生教师900余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10人,陕西省“百人计划”7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7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7人。学校还拥有一支由200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包括8名院士。

“十一五”以来,该校承担科研项目4238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以及国家社科**等国家级项目154项;科研经费总额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6项;获准专利520项。

半小时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先辈们创建科大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做一个科大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尤其是

我们科大人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担负起“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使命。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把西科大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作为传承西安科技大学五十余年精神文明的我们,对学校的过去倍感自豪,对学校的现状感到欣喜,对学校的未来更是充满了信心。

我们将以先辈为榜样,把学***文化知识作为首要目标,发扬传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为西科大的历史之墙添上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学校史馆观后感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人们梦寐的天堂,可事实上那天堂只属于上帝;神秘的爱琴海是人们渴望的地方,可事实上那童话也只是童话;颐和园的过往使人们追忆而神往,可追忆过后那还是残缺;北京的故宫金碧辉煌,可无论怎样终不是我们心灵的居所。

但,有个地方,虽不如天堂明亮,亦不让人渴望和神往,也不金碧辉煌,但足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居所。他没有巴黎圣母院那般让我们仿佛浸没在海水中的窒息感,亦不如爱琴海那般让人想呐喊、想跳跃。他平静却不死气沉沉,他庄严却又不失朝气,他有自己的韵味。

他不想太过引人注目,可他的气息还是吸引着太多太多的人。他,我的学校,一个可爱的学校-----淄博第六中学。

115年的岁月,让他经历了太多太多。由光被中学到成为工厂接管的学校,再经过岁月的洗礼,时光的蹉跎,他已从当时老师所期盼的“光被四表,润泽千秋”的光被成为了现在桃李芬芳,香飘天下的六中。列别捷夫说“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那时的十年内乱,是他的低谷,那时有太多太多的学校消失、瓦解,而在那些将要瓦解的学校中,他挺了过来,度过了一劫,但那次的平安并不是好运,不是偶然,那是一所学校所仅剩的老师共同的努力与坚持,那是必然。正因如此,才有了他现在的惠泽百代,才俊辈出,才有了现在他钢铁般坚强的外表和一颗柔软的心。那十年,真不知是他的幸还是不幸。

115岁的他,从当时的小学变成了现在的高中;115岁的他,从小济美楼变成了高高的教学楼;115岁的他,教化万千学生,使他们琼林江俊彦,蟾宫折桂枝。不同时代的优秀学生们拥抱着自己的梦想,为祖国,为社会奉献。李振生在穗偃中找到了破解世界难题的钥匙,而他曾是一个六中学子,也只是众六中学子中的一员罢了。

除他外,亦还有很多很多,可他们的目标却都有一个“弦扬商博文化,传承鲁商精神。”老人们常说:“人不能忘本。

”而他们真正明白并学***话,亦是在六中。是六中不仅教授他们知识,亦美化他们心灵。让他们不至于空有一身本领,亦有一颗美好善良的心。

115年了,已经一个多世纪了,时间过得真快,115年中,一届又一届的新生带着青涩走进校园,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在这彩俊风华舞青春,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在这雄鹰展翅,高飞万里。115年来,他继往开来,吐故纳新,一层层攀登,一步步创造辉煌,一步步有辉煌走向更远的未来。

但过去已成为过去,过去已永远静止不动,时间也不会止步不前,此情只可成追忆,他未来的美好还要我们去追寻。

115年的包璞守贞,奋斗超群,115年的卓识远见,独立潮头,他用百年的沧桑岁月,描画了百年的辉煌篇章。

这个学校,是我们的学校!

校史馆观后感 篇9

踏着清晨仍带有潮湿气息的空气,班主任带领我们穿过灿亮的日光,来到校史馆屋前。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同学们各个庄重严肃,准备着接受跨越百年的精神文化的饕餮盛宴。

灰色的砖砌墙身,其间点缀色块脱落的白色石灰,质朴的美感渗入心田,馆身弥漫开来一层古老的书卷气息。透过窗棂,似乎都像看到百年前的学生们凝视老师的坚定眼神,像听到穿越而来的书声琅琅。画面定格与此时周围葳蕤的草木交相辉映,意似回到了光被学堂黑白画面时期。我们小心迈上台阶,踏上颜色比砖红略深的木地板,它开始吱呀吱呀唱起时代的歌,慢悠悠的,百年颂歌。

“光被四表,润泽千秋”,入眼的八个大字气势恢宏着冲进视网膜,却不突兀,115年的传承足以担得起四表千秋。甚至,等我们的耄耋之年,颤颤巍巍经过六中门前,望着一代代薪火相传的六中人仍会欣然想起初入六中看到的八个大字,雄浑磅礴,热血沸腾。像酒一样,越是陈酒,便越醇香。百年的文化积淀令得六中的校园满溢着学问的味道,有些涩,却回味无穷。当年的李振声院士走过的路,看过的景色,此时尽在我们脚下,眼中。感受着他勤于自勉,精研细磨的学者态度,回想着掷地有声的“谁说中国人养活不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满怀着身为六中学子的自豪,我开始听讲解员我们的学长学姐们的慷慨激昂,看校史文物的风云变幻,用心聆听这个睿智老者细细悠悠地给我们讲述他的兴衰荣辱。

书法家舒同先生说:“你们是完全中学,也是钢铁中学”。不错,百年历程,岂会一路无阻,顺行至今?上世纪六十年代,尽管我不曾经历,却仍能想象出那时黑暗的云,昏暗的天,还有那些心灵流离的学者。但是,我们是钢铁中学,是拥有钢铁意志的中学,是拥有钢铁意志的人。那时的六中学子知道,教育的发展本应方兴未艾,于是,六中人执著着,坚定着,用涅而不缁的行动和心志诠释着六中的百年校训:“抱璞守真,奋斗超群”。他们的刚正不阿,他们的对精神家园的坚守,感动了一代一代六中人,并将继续被我们发扬光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尽管我们六中经历的诸多艰难困苦,仍涌现出一批以李振声院士为代表的优秀人才,而这些都有归功于六中始终恪守着的“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现在的六中,早已成为了德育为先,文体兼美的重点中学,秉持着“从一做起,叩问一流”的六中精神,辛勤培育着祖国未来的栋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踏进六中大门,成为六中学习一员起,我便深深折服于六中的伟大。

参观过后,穿越带有温暖书卷气的长廊,我暗想:莫见乎隐,莫见乎微。身为六中一个元素,便须践行六中之精神,从一做起,从细节做起,将来的校史册上必有我们辉煌灿烂的一笔。馆内的地板还在吱呀的唱歌,我们却已听不见,此时的我们已变成了作曲人,谱一曲慢悠悠的时代之歌。

校史馆观后感 篇10

下午,陈老师带领我们作文兴趣班的同学去参观学校的校史馆。我知道了校史馆就是保存、展现我们学校历史的地方。

来到校史馆,我一眼就看见一张大宣传板,仔细地看了又看,上面写的全都是我们学校的历史。原来,我们学校以前的名字叫“南京市六合夫子庙小学”,学校是1914年创建的。呵呵!算一算,还有3年我们学校就100岁了啦!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学校!你知道我们的学校为什么会叫夫子庙小学吗?还是让我来告诉你们吧!是这样的:我们学校以前在一座寺庙里,名叫孔庙。孔子又称孔夫子,所以我们学校就取名为“夫子庙小学”。

接着我们又看了学校的小模型,旁边还有一些古老的房子,真是古色古香啊!陈老师讲这就是原来的夫子庙小学,我们都惊呆了!这个还没有我们现在学校的一半大,而且只有一个主教学楼,其他的只是一些矮小的小房屋。我问陈老师他们为什么就一个教学楼,难道,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小楼里上课吗?陈老师指着那些矮小的房屋讲这就是孩子们上课的地方。我又问陈老师,那他们上体育课的地方呢?校长、老师的办公室在哪呢?那些空地就是上体育课的地方,至于校长、老师办公室吗,也在那些矮小的屋子里。屋子旁边有个像宝搭一样的建筑,它叫“大成殿”,也跟校史馆差不多,都是储存学校历史的地方。

参观了校史馆我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前的学校和我们现在的学校,简直不能比!如今的学校既漂亮又宽敞,真舒服!

校史馆观后感 篇11

记得大二时,学校校史馆对外开放,我跟几个同学就去参观过,当时没有专业的解说员讲解,所以也就走马观花式的看过一次。这次院里组织我们参观校史馆,让我认认真真的跟着讲解员的脚步,重温学校的点点滴滴历史,让我深刻地了解了我们学校旳校史,让我有了许多感慨和想法。

一张张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泛黄的照片仿佛告诉我们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当照片越发鲜活起来,一个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建筑科技大学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建大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百年,对人说是漫长一生,而对一个学校,则是弹指一挥间。建大,通过四次改名,汇聚四大老校的精神,摆脱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了几分睿智。

百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荣誉奖项,名师教授,对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融在这三层空间里,感谢他们,正是他们构成了简答的精神基座,让这一个世纪的我们底气与汗颜同在。通过参观,我们了解到建大的创建人以创造一所现代大学为标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无疑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岁月如歌,征程漫漫……通过了解历史,我对学校增添了更多的热爱和崇敬。我了解到了我校已建校近70周年,历史悠久。并且我校的前身还是四大名校,这令我感到无比自豪。另外,在我得知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建校以来,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时,我真是由衷的感到自豪,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我们的学校作出贡献吧,可以从多方面做起,让我们把学校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为以后的校友指点迷津,让我们为校争光,给以后的校友树起榜样,让他们继续把这种精神继承,让我们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

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母校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一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印在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我们要缅怀,未来我们要创造。作为建大的莘莘学子,我们要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加校史馆是一件意义非凡的活动,更是为我们开辟了一次精神之旅!它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兴高采烈而去,满怀豪情而归。

“今天,我们为建大骄傲,明天,让建大以我们而骄傲!”我们要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放飞梦想!

校史馆观后感 篇12

观北京科技大学校史馆有感

满井边,一学堂,求实鼎新,熔基锻梁。诗韵若兰吐芬芳,年华无悔付寒窗;百炼成钢寄耳旁;汗水挥洒有余香。北方科技大学,我成长的摇篮,我有多少幻想和力量被引导!

《摇篮颂歌》诉说着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感激和敬仰,千言万语仍道不尽心中所想。北科是我们的母亲。她培养了我们的健康成长。

我在校史馆,领略母亲的风采,母亲的伟大。蓟门巍巍,屹立着国家希望,满井苍苍,泽润钢铁脊梁。是她,举矿冶之星火,抚百年之国殇。是她,奉科技以立校,育强国之栋梁。

母亲的六十三年里,一代代钢小伙、铁姑娘们从北科走出来,他们都在各行各业挥洒着激情与汗水,是新中国建设以及未来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因为北科而出彩,北科更因为他们而熠熠闪光。

如今,我已迈入北科之门,成为光荣的北科人,我从北科华章走来。当我走进精致而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学校历史博物馆时,一种崇敬感油然而生,随之而来的时一种沉重的责任感。我于是自然而然,将目光投向了我自己。

我们前脚刚刚跨入了北科之门,却依旧在高中与大学之间徘徊不定。我们的思想还不成熟,以为到了大学就可以解放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换回一张录取通知书,我们好似已经心满意足了,然而,这并不是你的人生轨迹的全部。

我们眼中所谓的解放,只是象牙塔给我们的第一道门槛。

何谓之大学?我在校史馆的历史长卷里,看到兢兢业业的老师们十年如一日地播撒知识、挥洒激情;我看到钢小伙、铁姑娘们始终怀揣着对祖国的那颗热忱之心,用自己的智慧灌注着祖国钢铁的脊梁。黑白**中自信的脸庞、专注的眼神和不怕吃苦、不怕累的精神,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渗透进我的每一个细胞,点燃了我的激情,振奋了我的精神,给了我再次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同时,我也看到了——此时,教学楼、图书馆依然灯火通明,长辈姐妹们正埋头沉思,眉头紧锁,顿时开悟后,慢慢抚平。在充满文字的稿纸上出现文艺情怀后,演绎推理的数学问题层出不穷,对金钱的深情,优秀的北科人从不让求真创新的精神枯竭。

所以,我——我是从北方科技华章来的,想尝尝当时的滋味。吾青年之盛志,如天光之正当,为中华之崛起,襄北科之华章!

文法学院法学1501 王婷

****:187********

校史馆观后感 篇13

参观学校校史馆观后感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馆,并对其展示的丰富内容、独特陈列方式和感人故事感到震撼和骄傲。校史馆的参观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校的历史渊源,感受到学校对教育的坚持和努力。

校史馆位于学校的中心位置,它设计独特,气势恢弘。进入校史馆,迎面而来的是巨大的校徽,栩栩如生的校训浮雕以及庄严的校训:“明德博学,礼仪廉耻”。这座设计精美的大堂象征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学校文化的奠基。

校史馆的展示楼层分为多个主题区,每个区域都有详尽的解说和丰富的展品,让人仿佛穿越时光回到学校的起源和发展的那个年代。首先进入的是学校的创办时期展区,这里展示着学校的创办历程、奠基人的事迹以及当时的教学场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文字和模型,我仿佛能感受到创办者当时的决心与梦想,感受到了学校从无到有的历史进程。接着,我来到了学校的发展成果展区,这里陈列着学校近年来的重要成就、师生事迹以及各类获奖证书和奖杯。这些鲜活的展示让我为学校的发展感到自豪,更增添了对未来的期待。

我最为震撼的是学校的特色教育展区。这里展示了学校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展板和多媒体展示,我了解到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追求卓越。我被展示的学生创新成果深深地打动,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有所突破,而且在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方面展现出出色的表现。这一切都彰显了学校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执着追求。

参观校史馆的过程中,我还结识了一位曾经在学校就读的老校友,他在讲解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多珍贵的经验和看法。他告诉我,学校一直以来一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个性化的教育。他的话让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每一位学生都是学校发展的受益者和贡献者。

参观学校校史馆让我更加感受到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办学宗旨,也更加坚定了我对学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方式让我深受启发,同时也让我明白,作为新一代的学生,我们要珍惜这样一个优秀的学校,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用我们的行动去践行学校的使命和价值观。

回到教室后,我再次回顾了校史馆的参观体验,深思熟虑地写下了这篇观后感。我相信,通过校史馆的参观,每一位学生都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激发爱校之情,更好地投身到学校的发展中去,为实现学校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学校的校史馆是一面永不停息的教育镜子,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也铭刻着我们承载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怀揣赤子之心,始终保持对学校的热爱,为学校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校史馆观后感 篇14

10月25日,厦门阳光明媚。厦门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陈志全老师的组织下,在班长和组织委员的带领下,步行来到了创新创业园里的厦门理工学院校史馆。在班委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对校史馆的参观和了解。

校史馆的参观活动令我们很有感触。原来我们的学校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渊源,厦门理工学院的前身是鹭江大学,而作为理工学子,我们很荣幸的在第一年进入这所大学时,就迎来了母校的30周岁诞辰,这是无比激动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使我们在观看校史馆的时候,更有一种岁月的魅力之感。

今年是母校的30周年纪念日,我们一进入校史馆,就看到了30周年的校史回顾展,偌大的30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使得校史馆更有一种别样的味道在里面。三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或许她还比不上国内的百年老校。但也正因为是30年,从另一角度诠释了,理工学院她很年轻,她在茁壮成长的,她有着现代的气息和矫捷的步伐去追赶新时代的潮流。转角过去,有着一大块白帆布搭成的版块,上面有着青葱的大树,象征了理工学院的勃勃生机。上面有着各系老师和同学的满满祝福。这一切,只是作为理工人对母校表达的爱意和感激之情。这一切,也只是理工人,真心的祝愿理工明天更辉煌!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区位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师资结构优化、学生素质出众、办学效益显著、发展后劲十足、影响力和知名度快速提升中新型“亲产业”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厦门理工学院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厦门理工学院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厦门理工的辉煌和不凡!

厦门理工学院位于中国东南海滨城市厦门,创立于1981年,是福建省属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根植厦门,服务海西,面向全国,正逐步成长为一所区位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师资结构优化、学生素质出众、办学效益显著、发展后劲十足、影响力和知名度快速提升的新型“亲产业”大学。

学校现有20个系(院、部),45个本科专业(方向),全日在校生17427人(含软件学院3256),教职工1128人(含外聘)。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硕博士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2%。固定资产总值11.2亿元,图书馆藏书134.3万册,电子图书243.2万册,校园信息化水平居全省高校前列。

致、特色,注重开放、改革、创新、兼容;在办学模式上,强调政产学研结合,集中优势资源办学;在专业设置上,60个本科专业(方向)紧密对接海西(厦门)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已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文化传播、数字创意、城市建设与环境等6条专业链,即将构建绿色能源、新材料专业链;在学科建设上,定位于“特色的工科、精致的理科、应用的文科”;在学生培养上,构建了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强调不拘一格、面向海内外和企业高起点引进领军人物和高级人才;在学历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正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

同时,从馆里的许多图片和文字里可以看出,厦门理工学院十分注重学生与师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无论是学术的交流,还是生活的沟通,无不体现了学校及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纯朴高尚的气质,丰富博大的内涵。

并且,理工学院是一所十分重视科研的大学,那一项项的科技成果无不让我心潮澎湃。顿时,一种俨然的自豪油然而生,这是我们福建人的骄傲,是福建人的荣耀。是他们给厦门带来了辉煌,也是他们给厦门戴上了美丽的光环。与此同时,学校也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