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书籍都具有启发心灵的功能,阅读或观看后,可以通过写作观后感来提高写作技巧和知识吸收能力。写观后感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细节,提高对书籍或电影的理解。观后感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呢?以下是迷你句子网为您收集的“中国医生观后感”相关内容,请您收藏并分享给朋友们!
中国医生观后感【篇1】
趁着这个难得的暑假,我去看了这场令我感同身受的纪录片。为什么说是“感同身受”呢?因为我们确确实实遭受了这个可怕的疫情——新型冠状病毒的打击。
这是一部赞颂在疫情来临之际,毅然决然地奋斗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的电影。在2019年到2020年这段本该阖家团圆的新旧年交替之际,皆大欢喜的日子里,新冠肺炎病毒在武汉爆发并以飞快的速度席卷了整个中国,一时间人心惶惶。不过,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在中国人民的全力配合下,中国政府关闭了武汉所有出口,实施“封城”计划,以巨大的代价阻止了病毒的蔓延;四面八方的援军千里迢迢赶往武汉,最终成功扼制住疫情,武汉人民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纪录片全面还原了疫情期间的紧张氛围,那些人尽皆知的、为人所不知的故事,都一帧一帧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初为人父的快递小哥像往常一样出入小区,帮助人们送药品、食品,以此赚取奶粉钱。可这次测量体温时,他被拦住了。‘哎,等一下,你发烧了。’小哥愣了愣,不以为然:‘怎么可能,你再测。’体温计依旧是红色。‘工作人员,他发烧了!把他带走!’志愿者招呼着不远处赶来的医护人员。‘不可能,我刚刚跑过来的!我没发烧!别碰我!’小哥挣开医护人员,声嘶力竭地喊道。随即又瘫坐在地上,哽咽起来:‘我不能发烧,我老婆孩子还在医院,我发烧了,他们怎么办啊……’”这一幕,让台下观众无不为之触动。是啊,先前还是铮铮男子汉的他,这时因为被检查出发烧就失声痛哭。他不是哭自己倒霉感染病毒,而是哭自己感染了,没人给孩子赚奶粉钱。这种时刻还在关心自己的家人,也正是观众们为之触动的原因之一吧。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世卫组织相关人员来华调查,望着空无一人的武汉,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你们是如何做到让武汉人民全部待在家里的?”陪同的卫健委领导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我们有中国人历来强调的传统,就是集体主义和利他精神。”这是全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句话,也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如此自信地回答。是啊,利他精神在这部影片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医院门口小卖部的老赵在家中去世,他给文主任微信中发了最后一句话,是他一直以来惦记在心上的事:“文主任,你的快递在我这儿,忙完了记得来拿。”年轻医生杨小羊用电瓶车带上了一位已经有感染嫌疑的女士去另一个小区,因此不幸感染。文主任质问他为什么选择了最笨的方法,他说:“她都已经那样了,肯定没法儿走路了,我想帮帮她。而且,她长得很像我妈妈。”这些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有人认为,《中国医生》中的人物角色太多,太复杂,故事性不强。但当我们真正坐在影院里的时候,我们不会去注意那些琐碎的电影拍摄方式。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一段艰难的时光,坐在电影院里体会到的只有强烈的共情感;电影里播放的是在新闻中看到了无数次的报道,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医生们抗击疫情时的真实状态,是我们未曾想过。
这部纪录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中国人民齐心抗疫、医护人员们医者仁心的精神完完全全展现给了我们。这是一场爱国、利他情怀的视听盛宴,我们为抗战的白衣天使们感到自豪,为我们的祖国骄傲。在生活中,为了不负医生们付出的努力,我们要无条件地,全面地配合抗疫,积极注射疫苗,虽说做不到太大帮助,但也不能给医生们,给国家拖后腿。
生为中国人,实属三生有幸!
中国医生观后感【篇2】
《中国医生》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讲述了武汉疫情期间发生的种种。当每个人都在恐惧想要逃离的时候,只有医护人员冲在了第一线,救死扶伤,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
整个电影看下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医院的防护服质量很差,一个医护人员打电话给院长,说:“防护服质量太差了,而且太少了。”院长说:“如果不够,就叫大部队去抢!”终于,他们等来一群拿着口罩和防护服的人员,医生们都流下了眼泪,我也被深深震撼,只有防护服质量过关,才能保证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还有外卖员金仔,他的老婆染上了肺炎,临走时跟他说不要去送外卖了,可他听见别人的宝宝哭泣的时候,他又去送了,但他不幸也感染了,可是她为了老婆和孩子还是接受了治疗,慢慢的他终于康复了,我的心终于像石头一样落了下来,我不得不佩服他。
这部电影我看完了,我知道是因为那么多人的辛苦奋斗才能打败疫情。我们生活中也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出门戴口罩,少去人员聚集的地方,为抗疫尽一份微薄之力。
中国医生观后感【篇3】
姚景元
今天我们来电影院看《中国医生》,这是一部由现实世界改编的电影,也讲述了医生的艰苦和2020年这些不平凡的事情。
最让我感动的事情是张小枫和一位医生的对话,当时一位医生对张小枫说:“这是你爸爸妈妈的东西。”当那一位医生要走的时候,张小枫对她哭着喊:“叔叔,你知道没有了爸爸妈妈是什么感觉吗!”当时我感动的差点哭了出来,因为这段让我知道了在现实世界要多陪伴爸爸妈妈,不要等他们走了才后悔莫及。
还有一段是文婷医生的故事,为什么我觉得印象很深刻呢?因为她冷静沉着。当时有非常多的病人在抢病床,他们把一些医生的手打破皮了,还把一些东西摔破了,在这个医院无法拯救的时候,文婷医生冲在第一线拯救这个医院,她拿着喇叭喊:“你们想不想活命?我们可以救你们,同时也可以找你们算账。如果你们想活命的话,就要一个个排队,老的先来,按名字来。”这段让我知道了,无论多么危险的时刻,做事要冷静沉着,不能慌张。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这两段同时让我知道了,在生活中要待在家里,多消毒、勤洗手、多通风,要给国家做贡献,不给医生添加太多的负担。
中国医生观后感【篇4】
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步,就像朱良付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xx年起,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望。
中国医生观后感【篇5】
严重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这个寒假注定过得不安稳。原本公路上奔流不息的车辆,现如今仿佛消失了一样,原本热热闹闹的公园和广场也变得冷冷清清,原本可以和亲戚朋友一起聚会欢度春节,而现在只能呆在家里“望门兴叹”....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这种病毒潜伏期最长14天,以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被传染的可能性极大。在重大疫情面前,最先挺身而出的就是我们的白衣天使,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中为患者筑起生命防护之堤,让大家仿佛看到寒冬里的 一缕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温暖和希望。白衣天使们恪尽职守、临危不惧,穿梭在生死之间,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他人的生命。
在这个战场上,还有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80多岁的老爷爷钟南山教授。已经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挂帅亲征,奔波在抗战一线,与新型冠状病毒战斗,真令人佩服。
我们也要像钟南山教授那样,做一个有知识、有学问、刻苦钻研的人。知识不仅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还能救人于水火。当遇到困难,勇往直前,用知识战胜困难。
我坚信这次疫情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必将战胜攻克,正所谓“众志成城,共度难关”。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听从指挥,做好自己的安全守护,尽量避免出门游玩,尽量少去人群密集 的地方,不添乱,为这次打赢疫情战役贡献自已的绵薄之力。
中国医生观后感【篇6】
疫情伊始,比亚迪第一时间捐赠抗疫基金_万元,并从海外购买_多万元紧缺医疗物资。小米首批救助武汉的医疗物资早在大年初一就安全抵达,总裁雷军第一时间捐赠_万元。阿里巴巴、腾讯、拼多多和京东等企业发挥营销网络和产业链优势,从海内外采购大量紧缺医疗物资,及时送到抗疫一线,保障了医疗工作者的安全。1月23日,武汉市城建局召开紧急会议,_月_日火神山医院相关设计方案完成,中建三局等企业当天便开始施工。10天,总建筑面积_平方米、可容纳_张床位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使用,再一次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紧随其后,雷神山医院、数百个方舱医院横空出世。这些中国奇迹的背后,除了施工企业外,还有设计、水电、通信、医疗、环保等无数中国企业全力参与。上百家企业科学高效的协作,万众一心,再一次创造令世界瞩目、令国人骄傲的奇迹。
面对疫情,无数企业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一起驰援武汉,不计人力物力大量支援湖北。飞机起落,一队队医疗增援迅速抵达救治一线;货车往返,一箱箱新鲜果蔬运抵湖北;快递穿梭,一件件物品来到需要的家庭门前。在这场城市与病毒展开的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们见证了逆行勇士的无畏,见证了八方驰援的真情,见证了雷火神迹的诞生,见证了生命方舱的崛起,见证了震惊世界的速度,见证了神兵天降的威武...... 一个个至关重要的时刻,见证了大国企业坚定的信念和勇毅的担当。
如今,人间四月,花枝春满,复苏的脉动,已清晰可感。在抗疫的同时,复工复产的号角已吹响,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新的拼搏和付出中。
中国医生观后感【篇7】
近日上映的纪录片《中国医生》获得热烈反响,引发社会思考。这部电影呈现出真实动人的风格基调,医务人员们逆行出征、白衣为甲、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的举动让人为之泪目,疫情之下举国同心、协同配合、彼此鼓舞互助的人情温暖令人动容。
武汉这座英雄之城里的人,依然在最严峻的情况下坚守着自己的家园,普通人认真配合闭门不出,而医护人员化身为“逆行者”,奔赴抗疫一线。难熬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在最前面,用自己的生命换我们能走出房屋、走进阳光里。与其说,这是一部影片,不如说这就是抗疫人员疫情时期的真实经历。《中国医生》给了我们一个视口,让我们通过银幕看到医护人员如何冲锋陷阵为世界关闭潘多拉魔盒。
看到张院长拖着渐冻症的病腿在医院统揽全局;看到文婷主任在混乱中安抚病人;看到陶峻救人失败后的痛心疾首;看到新生命诞生后众医生眼中的希望之光…他们在疫情面前成为了勇往直前的逆行者,生命的守护者。他们也是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也是家里的一片天,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但是在面对凶猛的疫情时,他们白衣执甲、同心抗疫、逆行出征,奋力抒写着成为医生时立下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作为同是医护人员的我,要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