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观后感(篇1)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50集电视政论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在北京电视台连续**两月有余,到7月12日已经**完毕。然而,它激起的热议、引起的思考,却并未随播出结束而结束。在过去的500年里,社会主义留下了多少辉煌的篇章,记录了多少坎坷!

其间既有空想传播,又有星火燎原;既有风云激荡,又有艳阳高照;既有地崩山摧,又有峰回路转;既有疑窦丛生,又有众望所归……正如《正道沧桑》主题歌所唱:“这条路曲折又漫长,这条路风骤雨又狂,五百年的探索,五百年的理想,五百年的接力,五百年的拓荒。”今天,沿着社会主义历史车轮的轨迹,当我们从莫尔神往的“乌托邦岛”出发,来到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大地时,《正道沧桑》在我们心中唤起的万千感慨、留下的诸多收获,可以用***齤平总书记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到的坚定“四信”来概括,即坚定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的信赖”。

共产党人信奉马克思主义,这一点在党的章程和每一个党员的入党誓词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书记说:“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的强大精神支柱”。

毛泽齤东早就教导我们:“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从《正道沧桑》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它不是来自天国的神启,而是来自人类社会的实践;它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只是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它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立即使中国革齤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并在与中国的革齤命、建设、改革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齤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关于实现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今天的世界上,马克思仍被评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仍被认为是改变人类命运的最伟大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神州大地上创造的奇迹,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正道沧桑》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从而使我们有理由更加相信列宁讲过的一句话:

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我们会更接近真理,沿着其他道路,我们只会的道谬误。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

500年》观后感

姓名:冉子平学号:57学院:管理学院审计专业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大型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共50集,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叙述骨架,揭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及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必然,展望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它以大量不争的历史实实,指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

乌托邦的空想社会主义、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开始了推翻资产阶级的第一次尝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一步步从空想迈向现实,在世界上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波浪,在一步步地改变着许多人的思想,进而一步步地改变着这个世界。

而中国这个屹立在东方的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却自鸦片战争以后,经历了由战败、屈辱和无数苦难构成的历史。西方列强用大炮和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一次次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丧失了自己的领土和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阶层不断起来奋勇抗争,太平天国、义和团的农民起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些阶层的积极抗争最后都失败了,而这时,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五四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使许多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

接触到了共产主义这个概念,并让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在这个大背景下,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核心的党的领导人开始进行共产主义的宣传,之后又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为核心带领着广大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强敌,夺得了一个有一个的胜利,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翻身做了主人。

但革命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不仅可以以独立告终。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反革命利用了领导人的错误,发动了战争,使革命的进程更加崎岖。

可是中国人是不会这么容易就低头不进的,在众人的努力下,开始了新一轮的革命。邓小平的复出让革命的局势渐渐地变得明朗起来,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一系列命题,引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藩篱,拨开了十年“*****”的思想迷雾,把人们从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加快了改革开放的酝酿过程。

随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果从本原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思想解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三中全会”现在已经成为了专属

名词,一提起,人们就会想起1978年的那个冬天,这个冬天就掀起了一系列关于拨乱反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讨论。

思想的解放为经济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安徽____(省、市、区、县)小岗村在万里的领导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将人民公社制度改成大包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领导人的不断出访外国眼界渐渐扩大,合资企业、特区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企业形式和优惠地区也都相继出现。在解决了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逐步走上正轨。

一代又一代的党和国家的领导者将我国的社会实践同共产主义理论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极大的丰富了党的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

飞天、跳水、奥运、航母一个个梦想的实现,给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实气。2014年,中国以迅猛的发展势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的轮廓逐渐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清晰起来。

我觉得,我们离这个目标真的近了,或许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我们的中国梦,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这种关键时候,我们更加不能放松,因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导致了每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多样化,经济多样化,文化多样化,如何在多样化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将成为我们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我们要花大力气研究的新问题。

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学习科学知识的人才,都应该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好好学习,珍

珍惜现有的知识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事情。然后才能在社会上充分发挥我们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掌握技术,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我们绝不能低估肩负的责任,忘记心中的梦想,坚定不移地走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回顾历史会给我们更多的动力和勇气。我们需要这样的勇气去学习历史,面对未来。

程鹏达外语学院 62

观《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有感

看过无数纪录片、电影、电视剧,最震撼人心要数《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了。我肤浅地以为。

影片展现了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科学,从一个国家的实践到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经高潮和低潮,成功与挫折,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500年历史进程。在**过程中,我的心也随之跌宕起伏,思绪万千。

《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震撼人心在于深刻揭示了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的,“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自1516年托马斯?

莫尔《乌托邦》一书的出版算起,社会主义思想到现在,差不多有500年的历史。近500年来,社会主义经历了从乌托邦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经过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体现在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个制度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对世界的优越性,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震撼人心在于以史诗般的厚重道出了正道沧桑。从内容上看,这部电影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共50集,分为六个部分,突出道路和选择。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共5集,分别讲述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谱写的空想“悲歌”;第二阶段用7集篇幅,集中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开启拓荒之路;第三阶段讲述列宁如何缔造、捍卫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四阶段反映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与教训,这两个阶段共用14集篇幅;第五阶段展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卷;第六阶段展现了在改革开放后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中国的两个阶段共用24集篇幅。

《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震撼人心在于富含“正能量”。十八大后,“中国梦”已经成为13亿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追求,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正能量”,只有“正能量”才能推动“中国梦”圆满实现,“负能量”对实现“中国梦”没有积极作用。《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富含的“正能量”激发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前进动力。

沧海桑田、沧桑巨变、正道沧桑。500年,社会主义历史500年,怎的如此震撼人心!

细细品来,对其中几集感触极深。

开篇第一集的《乌托邦岛》,其中篇头的解说词被我重放了好几遍: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都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始终为此感到骄傲!中国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的成就——这个完美的答案也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第六集以《哲人转身》为题,生动地介绍了从哲学领域里开始的这一伟大革命。19世纪40年代,一个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学说在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她甫一诞生,就立刻显示出不同凡响的巨大威力和无与伦比的思想魅力。与此同时,她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曲解、非难和挑战。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不得不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黑格尔说过,哲学是“思想所集中表现的时代”,马克思更进一步认为: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正道沧桑观后感(篇2)

--沧桑,岁月轮回,所有的恩怨情仇,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页,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不分是非。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各式各样的战争片陆续上演,随着年初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热播,又迎来了谍战片《潜伏》,还品味着那份紧张和激动,又迎来了各电视台正在热播的《人间正道是沧桑》,这片大概是所拍的近代战争片中最为全面的一部片,称得上的全景式重现近代的历史,一部完整的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在剧里面清晰地重现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场景,以人物的成长和时间的推移为主线,为我们还原了一部有血有泪精彩动人的近代革命史。

故事通过1925年至1949年间杨氏兄弟姐妹不同的人生脉络,融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于一体,将重大主题与生动的人物、丰富的故事巧妙相融,集中展现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一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政治历史画卷,生动再现了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取代国民党,建立新中国的必然历史命运。

这是一个讲了25年的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首先,我们不能说立青是对的,也不能说立仁是错的。在那个时期,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有不同的信仰。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基于不同信仰的对抗,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束缚。立华在国民党**办公,不能说立华没有忧国忧民的心,不能说她不为老百姓着想。

像另一个人物,范希亮,能说他是坏人吗?他抓了共产党员瞿恩,即使明明不忍心,也没有偷偷把他放走,并亲手枪决了他,能因此说他坏吗?从信仰的角度看,他是一个忠诚的人,但他错误地相信一个腐败的**。

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他拼尽全力,身先士卒,为悍卫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胜过牺牲于骨肉相残的黄埔同窗之战。多么的铁骨铮铮!这部片的最大优点,就是不贬谁也褒谁,一切按事实说话,海纳百川。

想想也是,同是中国人,同是从民主革命时期一起成长起来的人们,怎么能从真正意义上分清呢?怎么就能分辨出谁好谁坏呢?

杨家三个孩子,哥哥立仁是国民党的**,弟弟立青是共产党的大将,25年来,他们合作过也对抗过,可当在战火纷飞的时候,立仁收到了立青问候的电报,感动的落泪,虽然从那时的立场来说,他们是对立的,但就如他说的:在这个时候还能收到这样一封家书,又怎么能让我不想念这个弟弟。在解放战争的时候,当立青看到哥哥立仁在战场上的遗留物时,赶快让人分辨俘虏,当告知没有时,眼圈都红了,他担心哥哥已战死沙场,当得知哥哥不在战场时,看得出他松了一口气,从政见来说,他们是完全不同的,那个时期他们是完全对立的,可再怎么对立,又怎么能把血肉亲情分开呢?

毋庸讳言,立青有着正确的信仰和鲜明的形象,一直为解放事业而奋斗。但是,立仁作为国民党**,不仅要执行国民党的一切命令,而且要明知是错的,也要坚决执行,而且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血缘关系的人。我相信,在那个时期,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就像林娥说的,立华收养了他们(共产党)的孩子,瞿恩最后写的一封信,通过立仁转交到立华手中,立华又通过关系发表在了报纸上,让瞿恩的亲人和领导,知道了他在临死前依然坚持他的信仰,对党忠贞不二。可这些,不又都是抓瞿恩的立仁帮忙办的吗?这又怎么说的清呢?

在战场上,立青遇到了很多他在黄埔时的同学,“同窗是同窗,钢刀归钢刀”,在战场上,为各自的信仰而奋战,可到了场下,他们依然是同学,汤沐雨你成为了俘虏,但不会改变我们是同学的关系,即使到了共产党执政的年代,他是败兵之俘,立青是胜利之将,改变不了的,依然是同学关系,依然是曾经的称兄道弟。

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有特定的情感。瞿恩和立华深爱着对方。政党的差异使他们相爱,不能在一起。立仁和林娥,如果换到现在的和平时代,有可能吗?

让我最为郁闷的,是几经波折最后重逢的立青和矍霞,他们有共同的信仰,有革命基础,有同生共死的经历,更重要的,有深爱彼此的心,可瞿霞却偏偏选择了别人。在最后瞿霞临终前留给立青的信中写道:“一个女人,如果不能把自己完整地交给她最爱的男人,就不如守缺吧,因为最珍贵的,已经留在我们心里那块最纯净的地方了”可我看完了,却有无尽的难过,难道非得坚守不在乎天长地经,只在乎曾经拥有吗?

正道沧桑观后感(篇3)

历史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必然有不平,有曲折,甚至有迂回,一厢情愿地想着“骏马坦道”“顺风扬帆”,不过是幼稚的幻想。我们一定要不断地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料,坚决像十八大要求的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列宁**《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透过社会主义运动陆续上演的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活剧,总感到眼前像有一支理想的火炬在熊熊燃烧,无论是黎明还是黄昏,是风狂还是雨骤,它都始终引导着人们向着崇高的目标奋然前行。虽然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没有支撑自己的力量,但他们的美好理想鼓励他们走到生命的尽头,留下了感人的一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巴黎公社社员对资产阶级堡垒的首次攻击虽然失败了,但《国际歌》唱出的“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奈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雄壮歌声,一直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向旧世界发起一次接一次的猛烈战斗。

而在列宁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等到“冬宫炮声”响起的时刻,资本主义的链条终于被炸得断裂开来,社会主义理想第一次结出了轰动世界的果实。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正如电视中那位接受采访的专家所言:“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成为现实,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然而***革命胜利74年之后,就在俄罗斯原来升起镰刀铁锤图案旗帜的那块土地上,苏联共产党却丢失了执政权,社会主义的旗帜在1991年的12月31日,又黯然飘落了。于是不少人提出疑问:这样悲哀的结局,是不是证明马克思主义不灵了?

社会主义不行了?有人甚至坦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白白浪费了七十多年时间!

”他们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长段历史,完全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

究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历史上发生的这种曲折?十月革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究竟是功是祸?对于今天这类困惑人们的问题,列宁其实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1918年8月20日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就作出了回答。

他说:“伟大的**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历史活动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

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一帆风顺,各国无产者必须一下子就采取联合行动,事先必须保证不会遭到失败,革命的道路必须宽阔、畅通、笔直,在走向胜利的途中根本不必承受极其重大的牺牲,不必‘困守在被包围的要塞里’,或者穿行最窄狭、最难走、最曲折和最危险的山间小道,谁认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可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谁就不是革命者”。

列宁讲得多么深刻、多么生动啊!历史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必然有不平,有曲折,甚至有迂回,一厢情愿地想着“骏马坦道”“顺风扬帆”,不过是幼稚的幻想。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符合历史要求的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他们总是以旧换新,为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但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从来都不是笔直的,而是螺旋形上升、波浪似发展,走着否定之否定的“之”字形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暂时的曲折和局部的倒退是不可避免的。

资本主义而不是封建主义只是一种剥削制度而不是另一种剥削制度。在英、法等国,封建王朝的复辟发生了。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从根本上消除剥削制度的伟大革命。它诞生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剥削阶级的绝望抵抗,再加上经验不足和人为失误,所以出现一些挫折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长期的发展,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所以邓小平同志在苏东剧变后不久即明确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所以,不要惊慌,不要以为马克思主义消失了,无用了,失败了。**有这回事!”

苏联的红旗已经落下,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正在飘扬,给世界带来新的希望,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事实为邓小平同志的预言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用丰富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崇高的理想是引导人类社会前进的火把。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就没有希望;没有理想,就没有追求,就没有动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地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料,坚决像十八大要求的那样: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正道沧桑观后感(篇4)

《人间正道是沧桑》通过瞿、杨两个家庭的五个青年在20世纪初中期怀揣着各自的理想,在不同的道路上发生的情感纠葛、不同的理想和主义的纷争,讲述了一个史诗般的故事。片子将杨氏兄弟姐妹不同的人生脉络,融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于一体,将重大主题与生动的人物故事,经巧妙的构思,为我们展现了1925-1949年间那个波澜壮阔的中国,以及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沧桑变迁。我喜欢片中对人性的描述,各种情感复杂交织,涵盖了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即亲情、爱情、友情。

以前看过的这类历史片大多政治色彩浓厚,是非观点明确,而此片却与传统的历史片不同,没有去大肆宣扬胜利者的辉煌,也没有渲染失败者的狼狈。片子讲述了国共两党中的精英故事。让我们看到,生长在那个动乱时代的有志青年,不管信仰什么,都是有思想、有素质的,给人感觉身处那个时代的人,选择什么样的路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述。()这是我们社会的一大进步。片中最抢眼的是杨立仁,人长得并不帅,可非常出色,从一个狂热的革命青年、黄埔军校的参谋,到中统特务、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无论着中山装、西服还是军装,看上去都那么有气质,虽然是个反派人物,可很豪气,很有男子汉的气魄。他的魅力从到上海做了中统后突显,一派贵族气质、多智善谋、特务的阴郁和内心的冲突,以及多重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林娥的那场感情戏,让许多女人爱慕他理性背后的痴情。孙红雷饰演一号男角儿杨立青,一个成功的八路军将领,演得也不错,说话幽默、处处逗乐,感觉挺真实,不过总觉得还应该更豪气、更英雄一些。

不过,整部片子的总体感觉很不错,场面恢宏,拍技不凡。我喜欢这个片子最主要的一点是片子中的主要角色都不低俗,个个都有极高的理想和精神。无论是什么主义,无论在何种状态下,他们的纷争只有主义的不同,道路的不同,而没有个人的恩怨,人格的互贬。片中的四大男角儿都很棒,有思想、有气质。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我们看到了中国在那一时期并不缺乏精神,虽然他们走的是不同的道路,但个个都有理想,人人都很爱国。历史没有走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很多有志之士,为国家付出了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值得我们崇敬。人们希望看到历史的真实面目。这部片子,给人这样一个感觉:国共合作的失败,是这个民族的一大损失。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爱国精英、优秀人才,因主义不同,不能宽容,企图致异党于死地,最终却以自己的失败而告终。我想这是当时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政党利益至上,而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历史已经过去,不再重演,人与人之间,将更加宽容,更多理解,以文明的方式解决主义和思想意识上的问题,而不再是战争。

正道沧桑观后感(篇5)

《人间正道是沧桑》太长了。看了许久许久都没看完。又或者,只不过几十集的剧情,这么久都没看完只是因为它让我的心太压抑。

并非对战争,对政治,对主义等等这些东西感兴趣,也并非对主流影视剧心存偏好。只是,去年在爸爸乐此不疲地每天都看这部剧时,贯穿于其中的一种情感突然间就触动了我的内心,尽管它让我一直看得很压抑。一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在剧中消失,却仍未能看到最后的命定的结局。

没有人能在历史的大变革中侥幸逃脱或者幸免于难。一个苦难的时代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但也锤炼出了更坚韧的生命。就如同剧集末尾韩磊所唱的充满穿透力的主题曲,流露出无限沧桑与悲怆感的歌词和旋律,让我每次听来都有一种激荡心灵的震撼与感叹。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主席的诗词向来都非常值得品味和深思。它透射出一股气势磅礴的豪情,又饱含着一缕浪漫主义的柔情,更深藏着一种似有还无的萧索和悲壮。是的,一种萧索和悲壮——这是它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所以,也更加觉得以这样一句诗词为名,宛若天成地吻合了整部剧的灵魂质感——既没有《亮剑》里的气宇轩昂,也不见《士兵突击》中的热血澎湃,只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历史沧桑感,贯穿始终。

杨廷鹤对费明说:“有时候,血缘并不一定比感情更可靠。”

瞿霞说:“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信仰,没有一个人可以强行去干涉他人的信仰。”

瞿恩说:“这个世界上的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这个理想。另一种是,这个理想通过我得到了实现,纵然牺牲了我的生命。”

他们的话让我忽然想起了去年在小西天电影院看的《风声》。那是我在电影院看的唯一一部国产影片。后来有人问我:“那部片子很多地方都特别血腥,你一个人晚上去看不害怕吗?”是的,有些地方确实是我从来没在电影里见到过的那种血腥,当时看的时候我也只是一次次地闭上双眼握紧拳头,躲过那些让我战栗的镜头和无比凄惨的声音。但是,看到影片的'后半部分,我还是被它深深打动了。周迅扮演的顾晓梦在牺牲前用摩斯代码留在衣服里的遗言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甚至今日我依然能将它几乎完整地复述出来——“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纪录,只希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最亲爱的人,我对你们是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但灵魂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他们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我想,我能读懂他们的心,能理解他们为什么都如此确信。

信仰全然不同于寄托。寄托,会让人走入生命的沉沦。信仰,却能令人始终保持一种清醒。

就如同,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具标志性的色彩。曾经被刀光剑影下的鲜红感动和激励了许多年,面对红色的旗帜庄严而热烈地宣誓。只是,也许红得太鲜艳,就容易迷失本来的底色,以至于渐渐淡忘了那最初的红是用多少革命先烈的热血染成的。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让人不得不面对的结局。诸如《潜伏》里的无尽凄凉,诸如《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无限悲壮。

看到《潜伏》的结尾,翠平抱着孩子向通往山外的路上张望,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因此懂得什么叫做生离比死别更凄凉。看到《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瞿霞的遍体伤痕,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无泪有伤。

信仰与主义,以生命为代价,以死亡为证明和对抗。

“如果,是你,你会像翠平或者瞿霞那样吗?”看到那些画面的时候,我不禁在心里问自己。

我不知道。真不知道。我不害怕瞬间的死亡,但确实害怕承受太多的身心折磨。所以,也许我更愿意选择一种极端的瞬间的万劫不复的死亡方式来保全自己的生命和信仰。因为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都不想不能也不会背叛自己的祖国。

作为一个东方大国,我们从来都没有远离过战争。在富强的美国人都尚未开始学习他们的“雷锋”之前,我们似乎还未养成争当世界公民的实力和气魄,有多少人还记得七十年前的抗日战争?有多少人还记得江姐,赵一曼,抗联,那些有名字或者没名字的,倒在血泊中的先烈们?那些成万上亿的民族脊梁,我们理应永远铭记。

时至今日,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我们依然都在坚持着一种信仰。或者说,我们必须坚持一种信仰。对生命的信仰,是一种苍凉的理性。尽管,动辄成百上千万的黑混淆在红的中央,冷却着越来越多的已然缺失了信仰与主义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