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选读后感 篇1

时间的长河亘古缓缓流淌而来,有时徐徐而平静,有时却翻出晶莹的雪浪,抛起满天的水珠,在阳光下散发着柔和却明媚绮丽的光芒。宋朝,正是长河中水浪璀璨的一段。但宋朝不似唐朝,唐朝奔放自由,有盛世的繁华与火一样的热情,也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唐朝的诗歌走上了巅峰;宋朝就像江南秀美的山水,也许没有唐朝的一气贯天与博大胸怀,但自有水秀山清的气质与难以掩饰的芳华。宋词,便带着宋朝的气质,一路从宋初走来,影映这整个时代。宋词,是宋朝的缩影,具有宋朝的气质,绽放属于宋朝的光华,映出宋朝的灵魂。

宋词与唐诗相较,形式较多,有清新的小令,亦有绮丽的慢词。往往细细碎碎的词语之间,连缀起一幅幅各样的画面。也许是由于并不像七律绝句那样拥有的格式较为单一,而是格式繁多,题材更是丰富,宋词继登峰造极的唐诗之后,掀起了它的华丽彩幕,从而开启了属于它的时代。固然,宋词具有它的拘束处,繁复的格律可以说限制了作者一部分的才情,但它的精雕细琢,以及读来琅琅上口的音律,确是其他文体难以比拟的。

确实,宋词是细腻的。兴许是因为它细腻,用它抒写的景致也较为细腻,且拥有一种独特的气韵。曾记否,初读“杨柳岸,晓风残月”,脑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烟波渺渺,离情彻骨,却偏对半缺残月,惆怅在凄冷的月光下,仿佛也变得绵绵不绝。也记得,春深之时,仰头望满树暄妍飘落,踏草去寻那梅树青果,正是“红英落尽青梅小”的时节。又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使得那“黯乡魂”越发“追旅思”,相思景,相思情化作相思泪。由景生情,宋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闲情偶寄,亦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凄怆摧心,更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豪情。宋词,其实只是一个载体,承载了那时人们的生活,他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细节,时运变换;承载了人们的情感,他们的喜怒哀乐,思随东风兴遄飞,或是冷雨凄切摧肝肠;承载了人们的思想,人生哲学,万物天理。所以凭借着宋词这个载体,我们可以一窥那个时代的一切,从人们的生活、思想到时代的特征与精神。

总是喜欢站在窗前,低低地吟诵几首宋词。闭上眼睛,我就能看到一幅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每一个字都不只是一个字,而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当有光透过他们的时候,我脑海中的天空上,便会映出一座座有些飘忽的海市蜃楼,隐约在云中。也许那一个个的影像起初并不清晰,但当我为它们添上想象的色彩,穿越了几百年风雨浸润的它们,就又重新焕发了它们应有的熠熠之光。有时读着读着,忽然觉得仿佛我与词人之间,并没有跨越几百年的鸿沟,而是很近很近,犹如仅仅隔了一层若有若无的细窗纱一般。兴许这是因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从其发端涓涓流淌而来,中途虽有疾有缓,却从未止歇、断绝。它流经昨天、今天,也将继续不断绝地继续流淌下去,裹挟着一段段历史与一批批文人的智慧思想,奔腾不息。是的,我们现在所念到的宋词,或许因为年代的差异给我们些许生疏的感觉,但细细咀嚼、品味、回想,望着那一个个的方块字,就会突然发觉,它们给我们的感觉,竟是那么熟悉、亲切,就如一阵从山间水上吹来的风,带着芬芳又有些潮湿的味道,拂过我的耳畔。

词吟声声续长河,向前望去,喧豗百川东入海;

回首,不尽长河滚滚来;

向上望去,天光略有通透处。

低吟苏子的词,我舒展了眉毛,在词吟声声中,向前走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词选读后感 篇2

作为一个满腹才学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的人来说,作者在朋党之争的影响下,仕途因此受限,从而不被国家重用,不能为国作一翻大事业的痛苦及忧思,使他珩生出对牛李两党的极度不屑和厌恶。“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雏竞未休”,写的就是作者这种厌烦的情绪。这句诗实是引用了《庄子•秋水篇》的一个寓言,寓言的大意是说:

惠施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要去看他,惠施担心出色的庄子把他的位置抢了他的相位,于是打算在庄子来之前阻拦他的到来,于是就在城中搜寻庄子。庄子便找到惠施对他说,雏从南海飞向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歇、非竹实不吃、非甘泉不饮。当它飞过猫头鹰的上头时,猫头鹰正好弄到一只腐鼠,以为雏要来抢夺,就仰头对它发出“吓”的恐吓声,现在你惠施要来恐吓我吗?

这是庄子以雏自比,以猫头鹰比惠施,以腐鼠比梁国的相位。而作者引用这个寓言,表明自己志向远大,并非留恋**厚位,只想为自己的国家真心实意地做事,可是庸俗之辈却对禄位视为珍宝,争相打斗夺取,无休止地猜度别人和他们一样,从而利用手上的权力陷害忠良,谋取自认为有利的立场。这是作者在受到朋友纷争的影响后,对牛党和李党的辛辣讽刺和嘲讽。

李商隐《安定城楼》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朋党之争的议论,情意曲折、隐晦,把事业上遭受的不幸和内心的愤懑不平寄予借历史典故和寓言故事表达抒发出来。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欧阳修说:

“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结,其兴于怨刺(《梅圣俞诗集序》)③。这是他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有真实的创伤体验才有诗内的真情实感,用西方文论的术语来称,是一种客观的投影,是一种现实的体验但又与作者的情意有直接关联,才能引发如此深刻的体会⑤。

注解:①贾生:见杨苁《广溪峡》注〔11〕。

②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人,博学能文,因北方军阀混战,避乱荆州,依附刺史刘表,未被重要用,曾于春日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政治抱负和寄人篱下的苦闷。

④出自《文艺心理学教程》第三章第一节,p144页。

⑤出自《中国期刊网》——唐诗研究,文章《从西方文论看李商隐的几首诗》:叶嘉莹(南川一人学中华占典文化研究所

宋词选读后感 篇3

优秀学习资料整理优秀学习资料整理优秀学习资料整理

读《安定城楼》有感

李商隐入仕时,首先受到李党的赏识。25岁时,他考上了中学,成了李党的女婿。在法庭上,以牛森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的斗争最为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李商隐左右为难,在政治上没有立足之地。他一生都在抑郁中度过。

因此,李商隐的诗歌多是描写他对政治远大抱负及被排斥的抑郁怀之情。

如《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还很年轻。 王粲春来远方参观。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雏竞未休。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诗就是抓住历史上的典故,结合作者自身的境况遭遇,为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气所作的一首诗。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首句是描写安定城的景色,是起兴之句,是为下文渲泄胸中愤懑之气做准备的。登上超高稳定的城楼,俯瞰,可以看到青杨树尽头平坦的沙洲。诗人俯仰眼前的景色如此开阔、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站在这儿应该有一种宇宙尽在眼前的豪迈气概。

然而李商隐描写此处景色,只是为引发下面的感叹而做的基调,由景入情,上下两文相互衬饰,带有一定的隐晦的情绪。

“贾生年少虚前涕,王粲春来更远游”,在第二句中作者借“贾生①”、“王粲②”之名自喻,明写他们在政治上的失意及被排斥的郁闷,实际上却是作者自己在政治上难以立足的形势的描写,作者借切合自己身世的、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前人的描写,比喻自己在政治上境遇的不堪和难以成大事的苦闷。一个“更”字更是将作者的此种心情提升到一个更加深沉的地步,比“贾生”、比“王粲”更苦更沉。这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在政治受牛党和李党之争的影响,遭受仕途打压时的真实心情写照。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还是作者暗引历史典故,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的诗句。“入扁舟“有深刻的涵义,指的是春秋时期,范蠡辅助越王勾践成就雄图霸业后,没有留恋自己所得的功名,即辞去高位,乘扁舟泛湖归隐山林的典故。作者借此典故,暗喻自己的政治理想,就是在建功立业之后,抛去功名利禄隐逸江湖。

作者以范蠡自喻,这是作者对范蠡的高尚情操的肯定和倾慕之情,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的不留恋功名的高洁情操的寄托,暗指自己若是有为国家出力的机会,事成之后也会像范蠡那样不会留恋**厚位,从容出世。从侧面来说,这也是作者对牛李两党在政治上的对立,不为国家建树,只为党派利益而缠斗不休的厌恶和反感。这是作者受牛李两党之争的影响,备受打压多时的愤懑。

作为一个满腹才学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的人来说,作者在朋党之争的影响下,仕途因此受限,从而不被国家重用,不能为国作一翻大事业的痛苦及忧思,使他珩生出对牛李两党的极度不屑和厌恶。“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雏竞未休”,写的就是作者这种厌烦的情绪。这句诗实是引用了《庄子•秋水篇》的一个寓言,寓言的大意是说:

惠施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要去看他,惠施担心出色的庄子把他的位置抢了他的相位,于是打算在庄子来之前阻拦他的到来,于是就在城中搜寻庄子。庄子便找到惠施对他说,雏从南海飞向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歇、非竹实不吃、非甘泉不饮。当它飞过猫头鹰的上头时,猫头鹰正好弄到一只腐鼠,以为雏要来抢夺,就仰头对它发出“吓”的恐吓声,现在你惠施要来恐吓我吗?

这是庄子以雏自比,以猫头鹰比惠施,以腐鼠比梁国的相位。而作者引用这个寓言,表明自己志向远大,并非留恋**厚位,只想为自己的国家真心实意地做事,可是庸俗之辈却对禄位视为珍宝,争相打斗夺取,无休止地猜度别人和他们一样,从而利用手上的权力陷害忠良,谋取自认为有利的立场。这是作者在受到朋友纷争的影响后,对牛党和李党的辛辣讽刺和嘲讽。

李商隐《安定城楼》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朋党之争的议论,情意曲折、隐晦,把事业上遭受的不幸和内心的愤懑不平寄予借历史典故和寓言故事表达抒发出来。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欧阳修说:

“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结,其兴于怨刺(《梅圣俞诗集序》)③。这是他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有真实的创伤体验才有诗内的真情实感,用西方文论的术语来称,是一种客观的投影,是一种现实的体验但又与作者的情意有直接关联,才能引发如此深刻的体会⑤。

注解:①贾生:见杨苁《广溪峡》注〔11〕。

②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人,博学能文,因北方军阀混战,避乱荆州,依附刺史刘表,未被重要用,曾于春日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政治抱负和寄人篱下的苦闷。

④出自《文艺心理学教程》第三章第一节,p144页。

⑤出自《中国期刊网》——唐诗研究,文章《从西方文论看李商隐的几首诗》:叶嘉莹(南川一人学中华占典文化研究所

宋词选读后感 篇4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以《唐诗宋词选读》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为主,根据备课组的计划,上半学期主要是教学《唐诗宋词选读》。虽然说是选修课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尽可能多的掌握诗歌的知识,培养他们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解答诗歌类问题的能力。但现实是:

一是由于小高考的冲击,语文停课一个月,课时减少了很多,而《唐诗宋词选读》精选了31首唐诗,32首宋词,分12个专题,因此不可能对每首诗、词都作详细讲解。

二是因为诗歌不像小说那样有精彩的情节,学生对诗歌教学往往不感兴趣,在课堂上,往往呈现出一种无精打采的状态。

三是学生认为高考不考课本上的诗、词,甚至连名句默写都不涉及选修教材,因此这本《唐诗宋词选读》上不上无所谓,反正高考考不到。

面对这样的现状,在教学这门选修课之前,结合平时考试成绩,我首先让学生知道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平均得分,让学生知道做好诗歌鉴赏可以拉开与他人在语文成绩方面的差距,多得一分就多了一份胜算。而高中能集中学习诗歌鉴赏,一是现在,另一就是高三的一轮复习,而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样即使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但最起码能加深学生对这门选修课的认识。

其次,针对学生诗歌知识薄弱的情况,我初步从题材的角度介绍了诗词的分类,了解各类诗歌常用的意象、常见的思想情感等。之后,我和学生一起给专题一和专题二的诗歌进行分类。在停课之前,教学类容主要涉及到思乡怀人诗、送别诗以及怀古诗。如《送魏万至京》、《春夜别友人》两首送别诗,在教学时,从读懂诗歌入手,引导学生积累这类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物象(月、浮云、鸿雁、柳、酒、泪)、时间(傍晚、拂晓)、告别地点(灞桥、长亭)、交通工具(帆、车马)、行为(目送、眺望、牵手、泣下、想象);然后从送别的原因入手,结合具体的诗句,深入分析诗歌中传达的细腻情感,如同样是送别诗,这两首诗虽然都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口吻不一样,李白的《春夜别友人》是朋友之间的,而《送魏万之京》这是长辈与晚辈之间,除了不舍之情,还有一个长辈对晚辈的诫勉和殷切期盼之情。

第三,在教学中,不面面俱到,对于设计到的手法,往往只分析最主要的或是最典型的,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做一道诗歌鉴赏题。

曾经有人在新课程改革不久说:新课程改革新在选修,难在选修,突破点也在选选修。用好《唐诗宋词》,就能让学生诗歌阅读方面有所突破。 

宋词选读后感 篇5

古今中外名著多到数不胜数,但最能代表中国特色、成就最高的我认为还要数宋词。而胡云翼先生选编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词选》就是这种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古人通过一首首隽丽的小词,把自己人生的声音传到千百年后。听!这里面有柳永的离别之际的低唱,有苏轼面对困境的一声呐喊,有陆游、李清照对故国的点点追思,更有岳飞、辛弃疾向“胡虏”发出的咆哮!连那个亡国之君赵佶,也在其中留下了一声哀吟。这每一个声音都值得好好品味、珍藏。

这么多大家的优秀作品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辛弃疾的词。

他的作品抒发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更多的是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他愿意“看试手,补天裂”,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气,无奈“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只得叹息一声“楼观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但他却并未因白头而消减半点报国杀敌的壮志,一番叹息转瞬竟成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期望与豪情。即使拼尽自己最后的时光,也要为国家,为收复大好河山做出自己的贡献。陆游也是个爱国词人,但他的诗太过出色,词上就差了一截。他给我带来的是顽强的意志和对胜利的渴望,他把爱国声音主要投向了对朝廷的不满,所以就不如辛弃疾更真切有力。辛弃疾给我的感觉是“虎瘦雄心在”,他似乎没有少年的时期,一下子就是一个白发苍苍但目光坚毅的老者,他词里那种厚重的`责任感让人很难想象他青春年少时的模样。我们也许永远也无法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但他的词和他的雄心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浸透着血与汗的历史,永垂不朽。

现在,宋词的时代早已过去,但它的精神可以在我们心中走的更远。轻轻翻开它的扉页,历史文化的芬芳,你闻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