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部电影所表达的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去品尝的,观后感中要体现我们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写出一份优秀的观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怎么写出一篇特别的作品名观后感呢?欢迎来到本篇文章我们为您精心整理的“建党伟业观后感”,感恩光临愿您从中获取所需!

建党伟业观后感【篇1】

在建党90周年之际,由韩三平、黄建新导演《建党伟业》在2011首度上映。《建党伟业》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有关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故事成为主线,袁世凯、孙中山、周恩来、蒋介石、宋庆龄、宋美龄、蔡锷、陈独秀、李大钊、列宁、等均会在该片出现。

《建党伟业》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共一大这段时间内的历史大事。全片分为几个段落,前半部分讲孙文等革命者建立国民党,与袁世凯争斗的情形;后半部分叙述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的种子经由李大钊、陈独秀引入中国,终于生根发芽,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共一大的故事。

作为一部命题庞大、主题先行、背负着沉重明星负担的电影,《建党伟业》的观影过程仿佛是一次中国近代史的考试。对此段历史内容有所了解的观众,方有资格通过审查,站在观影的角度欣赏本片。而近代史考试不及格的观众们,恐怕很难真正看懂《建党伟业》,很难弄清楚那些明星脸背后的历史人物到底是谁,他们到底在奔走呼号些什么。

《建党伟业》的故事从1911年辛亥革命讲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用教科书上的话来讲那就是“风云巨变”。其历史事件之多、登场人物之丰富、人物关系之复杂,绝非一部电影可以讲清。即使普通观众知道袁世凯称为皇帝并签署了21项著名历史事件,他们也未必知道张勋复辟、蔡锷的国防战争、孙中山**运动、赵家楼的焚化等。

在120分钟表现这么多历史事件,《建党伟业》只能选择了片段式的表现手法,只展现事件的高潮部分,前因后果或用台词或用字幕传递,剩下的就只能指望观众的近代史知识足以自动补齐省略部分,否则实在很难跟上影片节奏弄清来龙去脉,更别说欣赏电影艺术了。

《建党伟业》虽然讲的是近代史,但重点还是建党,问题是近代史上又不是每一件大事都与建党有直接联系,所以《建党伟业》采取了多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军新军直到参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这三条主线相互贯通。要找到这三条线的内在联系,必须熟悉中国近代史。

不然就不会知道毛泽东参军和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袁世凯签二十一条和五四运动为何又前后呼应。但除了这种多线叙事、相互贯穿的叙事手段外,又很难找到更好的方式在一部电影中同时讲清楚这些必须要表达的事情,无奈只有提高观影难度,期待观众能够凭借对近代史的足够了解在脑海中自行理清脉络。中国人民看清了一个事实,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必须把国家的重点工作放在经济建设,一心一意搞经济。

中国人民在继承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涉足了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域——“两弹一星”的成功成果,表明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不得不提的是,影片中的“五四运动”这一历史情节,很是让人热血沸腾,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展示了我国人民思想的强大与团结。

总的来说,《建党伟业》这部影片是非常值得大家去欣赏与**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影视作品。

刘盛刚土木***

建党伟业观后感【篇2】

《建党伟业》是文艺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一份大礼,故事本身都**于真实历史的记录,在**《建党伟业》之前我已经阅读过有关这部影片的许多讨论和报道,也有意的查阅了一些关于这段历史的资料,和《建国大业》等影片一样,该部电影有大量的影视明星来演绎,但是影片的看点不在于大牌明星的精彩表演,而是用艺术的方式再现了我国那一段特殊的历史。

《建党伟业》叙述的故事主要包括了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段时间内,一群年轻人排除万难,在中华大地上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光明的历史时期。现在看来,这短短的十年是极其不平凡的十年,在这期间,发生了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包括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同时许许多多著名人物登上历史舞台。《建党伟业》以时间顺序,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引人感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颓废的清朝濒临灭亡,革命的声音响彻整个中国。但是,打破了旧规矩,如何建立新的秩序?此时中国革命的方向和道路怎么走?

开始困扰着为之奋斗的革命党人。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人心总是复杂的,于是反对陈其美的陶成章被袁世凯刺杀,因为权力争夺的宋教仁被刺杀……血淋淋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纪律没有制度的政党和团体,只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台的闹剧。

革命之后,清**自然是保不住了,于是年幼的溥仪宣布退位,而大权则是经过谈判,移交给了清**依靠的袁世凯。而后一番番阴谋阳谋之下,袁世凯出任了**首位大**,他身边的左膀右臂则都是冯国璋、段祺瑞、张勋等日后的大军阀。在刺杀了宋教仁之后,国民党的势力受挫,袁世凯则是大权在握,趾高气昂,开始做起了皇帝梦。

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他甘当日本人的走狗,签署了21条羞辱条款。**初建,便遭到如此风雨,包括毛泽东在内的青年学生自是激情澎湃、忧国忧民,而成熟一点的学者则是有意识的去向国外学习,比如陈独秀和李大钊,他们在北大相互扶持,四处奔走呼喊,吹响新文化的号角。

在国内一片反对声中,袁世凯称帝。蔡锷等人发动了对袁世凯的国防战争,并取得了成功。袁世凯失望地离开了历史舞台。然而,封建帝制并未随袁世凯入棺。很快,张勋借散议会,支持溥仪复辟,并在紫禁城上演了一出辫子放风筝的闹剧。

历史的车轮岂是个人意愿能改变的?复辟丑剧在反对声中很快结束。

在政局动荡之际,学术界正在悄然探索和改革。在北京大学,胡适、范源濂、辜鸿铭、周作人等几位历史大学生出现在舞台上。各种思想在北京大学激烈碰撞,**如何在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之路。看到这一段,我深受感染,当时的老师和学生个个心怀大志,有着十足的干劲儿和浓厚的学风。

相反,虽然我们自己的大学教育生存环境比当时好很多,但不知有多少次,但很多时候它缺乏年轻人应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意识。

接下来,作为胜利者之一,中国派代表出席了巴黎和平会议。虽为战胜国,中国在巴黎和会仍被西方列强算计和侮辱,纵然中国代表如何申辩,也保不住自己国家的领土。顾维钧的一句“弱国无外交”,很好地总结了这一教训和经验。

然后,最让人惊心动魄的五四运动开始了。巴黎和平会议失败的消息震惊了全国,尤其是年轻的学生,他们非常愤怒。在张国焘等人的宣传下,学生们走上街头示威。学生们围住曹汝霖的房子,找曹汝霖和章忠祥算账。后来,虽然这场运动被军警镇压,但却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罢工和学校罢工。工人阶级登上了革命的舞台。

我想五四运动历史意义重大,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更加重要,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秉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时刻关注国家发展,社会民生。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随着运动深入全国各地,十月革命胜利,中国进步青年期待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心情也在高涨。在李大钊、陈独秀的鼓舞下,一批充满激情的青年代表走到一起,秘密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

在嘉兴南湖号邮轮上,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次会议圆满结束。从此,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激动的各位代表站起来朗诵《共产党宣言》,并唱起了国际歌,电影最后的画面定格在船头王会悟温婉淡然的笑容中。在这一幕的结尾,温馨的画面也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看完这部《建党伟业》,我想到了很多。在动荡的社会里,许多普通人甚至不关心自己,更不用说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命运了。只有新思想、新文化改变人们的精神和心态,使民主自由走进每个人的心中,才能在社会中产生共鸣,进而使人们改变社会。

在改造旧中国的斗争中,我们党是一个坚强的领导,我们的学生和工人阶级是积极的积极分子。我认为我们的年轻人现在缺乏坚定的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在和平年代,我们无须抛头颅洒热血,也无须满怀壮志换新天,但是应当向时代榜样学习,把理想和信仰结合,像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一样,把全身心投入到学***献中去,努力增长才干,不辜负父母和国家的期望。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雷锋同志一样,充满服务和帮助他人的精神。我们应该在平凡的事物中体验非凡的精神体验。

通过这部电影,我对中国共产党的五个字也有了新的认识。在当时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北洋军阀,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它党派,无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军阀制度,都救不了贫穷弱小的旧中国。只有共产主义和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因为他们是中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

从当时建党的50多名党员到现在的几千万党员,这也是人民的心愿。当初那个年轻而又势单力薄的政党,一路壮大,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通过影片,我们可以回顾建党的光辉岁月,感受到党时革命先烈的崇高情怀和战斗精神。他们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也受到了洗礼。

最后,我认为我们应该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电影中有多处描写战乱和社会动荡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伤痛,这些都是我们现在难以去体会和想象的。国之不存,何以家为?

为了国家的伟大事业,有多少英雄和烈士离开了他们的爱人,流血牺牲。当我看见蔡锷和小凤仙在火车站离别的情景,深受感动。蔡锷将军貌似平静地和小凤仙话别,但那缓缓流下的眼泪却饱含深情,告诉小凤仙他是怎样一个重情义的将军!

国之不兴,必有外患!正是因为旧中国的贫弱不堪,才饱受外国列强的欺辱。一系列屈辱的历史和不平等条约,至今让我们时刻警醒,落后就要挨打。

比较旧中国的黑暗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项建设事业稳定推进,国富民强。这一切都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现有的生活,居安思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想,一部好的电影,不仅要带领观众欣赏好的故事,而且更应该带给人们对生活的启迪。《建党伟业》就是这样一部好的影片,影片的故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是影片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是需要我们好好学***真实践体验的。

建党伟业观后感【篇3】

“中国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走上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民族繁荣的光辉道路。中华民族已经踏上了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建党伟业

我认为引用《建党伟业》结尾的一段话来作为文章的开头是再好不过的了,看完电影,给我感触最多的就是这短短的百字,以天安门广场为背景,以鲜红的党旗作为结尾,再加上触人心弦的**,使我感觉甚是激动甚至眼睛都快用激动的泪水来表达此时的心情,我想当时涌入我心中的这股洪流这便是民族自豪感吧,就如同每次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感觉。短短120分钟的电影,使我感觉到了当时老一辈的革命家创建一个新的政党是多么的不易,这是我第一次比较完整的了解了整个建党过程,而在我以前的脑海里,这段历史的记忆总是被几页历史书上文字和少许插图的覆盖。当时这些文字给我的感觉并不特别深刻,而当我在那种黑暗的教室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时常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观赏,当看到大批学生去游行示威,当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壮志的演讲,等等激动人心的画面时有一种想回到那个时代的冲动,我想每一个爱国的人,都会有这种激动的感觉,电影本身拍摄的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是我们祖国的一段伟大历史。

电影要是只是作为欣赏娱乐的方式,那么就丧失了电影的意义,也枉费了电影制作人费尽心思想表达甚至传达的思想。那么我看这部电影的体会要从开篇的一段话来说起。“进入19世纪中期,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社会残破、名不聊生。

”在配有乌云密布的背景和悲壮的**下,这段话给我一种无奈和悲痛之感,无奈是因为当时中国被各国列强随意欺压随意瓜分,袁世凯甚至出卖我国的主权来换取他的皇位,老百姓饱受军阀战争的无奈。悲痛是因为我五千年泱泱大国从被诸国学***拜到国土支零破碎没有任何主权,百姓没有任何人权而悲痛。这是一段历史,我们不能回避,也不能忘记。俗话说,正是这段历史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正是这段历史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无比伟大。

今天,我们可以坐在教室里看着课本学习各种知识,而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而当时的共产党人左躲**随时有生命危险,就在这种环境下还努力为国家和民族来寻求出路,这种精神令人敬佩而这种精神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虽说我们现在国富民强,但是在这安逸的环境下也藏有危机,伴随美国重返亚洲,日本修改和平宪法等等,许多国家仍然对我们虎视眈眈,所以我们不能安于现状,我们要继续跟随中国共产党的脚步向着胜利的方向前进,用我们勤劳的双臂来拥抱我们伟大的祖国。

建党伟业观后感【篇4】

前言: 《建党伟业》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它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邀请到178位演员参演。《建党伟业》作为建党90周年献礼片于2011年6月15日正式公映。

五年前的《建国大业》让国人真正领略到了什么才是最豪华演员阵容,什么才是真正的强阵容,建国六十周年是全国民众的盛大晚宴,也是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辉煌六十年,我想没有任何一个演员会拒绝这次盛宴。于是,我们看到了唐国强、张国立,这两位影视界当之无愧的实力派演员来扮演毛泽东、蒋j石,我们看到了王学圻、陈坤、修宗迪、王伍福、许晴、邬君梅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也看到了姜文、陈好、葛优、赵薇、孙红雷、刘德华、陶泽如、陈凯歌、冯小刚、陈道明、陈宝国、冯远征、侯勇黄晓明这些观众喜爱的演员明星。凭借较强的阵容和恰当的时期,《建国大业》一举夺得了当年电影票房的探花,总收入4.3亿,票房可观。

因为有了这样成功的范例,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我们又迎来了电影史上的一部恢弘巨作,带着对上次电影的美好回忆,怀着对党的崇敬和祝福,我满怀欣喜走进了电影院。

在两小时二十分钟的时间里,我的思维跟随着电影的画面和镜头,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再到建党筹备,一件件震古烁今的大事变,一幕幕慷慨激昂的演讲,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真正的洗礼!

鸦p战争的战败让中国由此坠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大清王朝从此不再雄起,中华民族开始了一段永世难忘的屈辱史。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陆续登上历史的舞台,广东翠亨村的孙逸仙率先举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大旗。孙文同志曾经也尝试过改良,也曾幻想通过统治者内部的改良来拯救中国。但那样一个腐朽的政权,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中又怎能会采纳一个初出茅庐青年的主张呢?《上李鸿章书》被丢到了一旁,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这样的美好愿景化作了泡影。孙中山选择了暴力,这是维新派失败、洋务运动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最有价值的经验,暴力革命,也只有运用暴力革命才能推翻一个极其腐朽的政权。在三民主义的.指引下,无数的热血男儿投身革命,血洒疆场……1911年武昌城内的一声枪响,划破了中华大地的宁静,辛亥革命让全体民众见识了革命的力量,也见识了民主的光辉,从此民主共和开始深入人心。

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最后都是跳梁小丑,自绝与天下!

辛亥革命赶了一个皇帝,却没能迎来新中国,中华民族依旧在苦难中匍匐前行。

之后的中国民族危机日复一日,民众生活每况愈下。一战后的中国虽然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但积贫济弱的中国依然没有摆脱任人宰割的命运,顾维钧救不了中国,北洋政府更救不了中国。中国该相何处去?

青年学生开始走向历史舞台,他们以其独特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去唤起民众的觉醒,工人朋友愤怒了,商人也愤怒了,1919年的5月4日,全中国人民都愤怒了!中国这架古老的马车开始驶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中华大地开始出现了新的思潮,《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些文章犹如晴天霹雳,在民众的心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是唯一能解决当时中国问题的最佳选择。李大钊、陈独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国有了统一的指挥,中国的革命面貌开始焕然一新了!

我,生在红旗下,沐浴着党的雨露,度过幸福的童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知识的海洋,党把我从一个无知的孩童,培养成为一名XX工作者。在孩提时代,我心目中的党是神圣而伟大,可亲又可爱。我学会唱的第一支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支歌伴随我长大,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越来越能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当我从一名少先队员成为一名共青团员时,共产主义成为我的理想信仰,她犹如酣互丰就莶脚奉协斧茅心灵的翅膀,催我奋进。加入共产党成为我的人生路标,她犹如夜航的明灯、天空的星斗引导我走向理想的彼岸。我默默地为之努力,我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涓流,无以成江河"。只有信仰,能使生命充满意义,唯有奋斗,才使生活更加充实。

纵观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我们发现中华民族在每一次生死存亡的关头总会出现一个英雄人物来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但是革命的成功总要历经磨难,总要流血牺牲,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磨难中才变得更加坚强!中国的近代史是屈辱史,是血泪史,更是奋斗史!伟业都是闯出来的!

建党伟业观后感【篇5】

建党伟业观后感2000字

方圆九州,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浩如烟海。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缔造了强悍盛唐,领世界风骚几千年,何等风光?直到中英战争爆发,洋枪火炮轰开了国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各帝国列强肆虐神州大地,掠财夺宝,肆意妄为,国家蒙难,前路茫茫,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建党伟业》作为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大寿的贺岁片,她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建党伟业》主要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共一大这段时间内的历史大事。全片分为几个段落,前半部分讲孙文等革命者建立国民政府,与袁世凯争斗的情形;后半部分叙述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的种子经由李大钊、陈独秀引入中国,终于生根发芽,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共一大的故事。全片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讲述了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虽然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不过是一瞬间的功夫,然而这十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的十年,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虽然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众多,然而电影《建党伟业》却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故事的着眼点,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可以说整部电影删繁就简,详略得当,节奏合理,看到悲壮处让我禁不住扼腕长叹,如国民政府先驱宋教仁先生在上海火车站遭遇特务暗杀身亡,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看到紧张处直让我为剧中人的命运直捏一把冷汗,如年轻的朱德率军在棉花坡与吴佩孚的激战;看到哭笑不得处直让我感慨莫名,如张勋被溥杰戏弄,在皇宫里丑态百出地放风筝;看到动情处让我情难自已,眼眶濡湿,如蔡锷与小凤仙车站离别情景,蔡锷将军貌似平静地与小凤仙话别,然而那缓缓流下的眼泪却已经无声地告诉小凤仙,他是怎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将军!

在本部影片中最引人关注的人一段便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潮与旧思潮的那场辩论。在辩论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代表和以辜鸿铭为代表的旧文化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新旧文化领袖观点交锋,擦出耀眼的火花,台下的学子更是听着激烈。透过历史的镜头似乎我们也跟随影片又重返那个时期的北大讲堂。作为中国思想解放的最前沿,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求新、救国“思想荡涤在每一个学子的心间。或许这是有了这样的思潮解放,我们才能看到在中国1919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无数的爱国学生走上街头,为了救国而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可以说学生们的演说让我们再一次回到了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让我们再一次看到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共产主义先驱的救国之志的壮志豪情。这也为后文叙述一大的胜利召开做了一个很好的引子。

大家知道,辛亥革命之后几年产生了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进入高潮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提出。“德先生”指的是民主,而“赛先生”就是指科学。这可是两位了不起的先生啊!中国请来了“赛先生”,就可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的四个现代化,让中国进入富裕的发展进程;中国请来了“德先生”,就会实现国家的第五个现代化,让中国进入幸福的发展进程。为了请进这两位先生,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们不畏艰险,一往无前,与腐朽独and裁的政府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而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成功地组建了政党,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是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明灯,照亮了中国的山路,指引中华儿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三座压在人民头上的大三,建立了新中国,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响彻寰宇,世界再次听到中华民族的声音。然而,经历百年洗劫的中国触目疮痍,百业俱废。国家需重建,民族要复兴!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建设家园的历史征程。在建设路上,在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下,我们也曾经经历波折,也曾走过弯路,也曾停滞不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建设事业前景暗淡。但中国共产党毕竟是一个以世界上最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不断检验自己,不断发展、不断自我完善。

最后的想法是我们是幸福的。曾经有过和80后同龄人一样的困惑和愤懑,困惑舆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愤懑这个时代给80后生存空间的诸多压力,譬如考学、工作、成家立业等等。但看过庆祝建党90周年献礼大片《建党伟业》后,我突然对自身及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审视和感悟,我不禁扪心自问:这个时代真的亏待我们了吗?如果有那是什么?身处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着五彩斑斓的梦想去努力奋斗。相比那个备受列强欺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我们不用提心吊胆的辗转流亡、饥寒交迫,至少我们还有和平的生活,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实现梦想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幸福的。当然,我们在通往梦想和成功的路上也会有失败和遭遇不公,但和那些革命先驱者的鲜血和生命比起来,显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为我们还有更多再来一次的机会,直至获得成功的喜悦。而革命先烈们有的只是前赴后继的坚定信仰,以及将这种信仰托付给同志继续传递的信任,他们甚至大多还没见到过成功的曙光,和他们比起来,我们还是幸福的。从小我们总会听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电影中的情节证明了这是史实也是事实。只有中国共产党是一心救中国,一心为中国。只有伟大的共产党员才会关乎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为人民作出无畏的牺牲。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能摆脱那似民主非民主的处境。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更是蒸蒸日上,这一切都是我们伟大的党的努力!我们如今这一切的幸福生活都是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的生命与血汗换取来的,我们敬仰党更爱我们的党,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更不会忘了党。我们要与党同在,将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更好!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将党的伟大精神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