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把对作品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们可以围绕作品写读后感,不过不要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这份特别的“毛泽东传读后感”定会为您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读后如有所得当属美意!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1】

作为半知识分子,刘蕾和毛泽东对知识分子表现出极为矛盾的心理。纵观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就能够发现,毛的知识分子观点一直在松与紧、张与弛之间摇摆——而他的思想直接影响着我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前途。

学界对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评价各异:西方学者,如戈德曼、瓦格纳等人常常从他们的政治文化背景出发来理解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点,认为毛泽东是皇权思想支配下的知识分子观;而国内一部分“新文艺批评家”对毛泽东知识分子政策则持全盘否定态度。

事实上,毛泽东在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上犯了错误,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有必要重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是积极开放的,是非常重视的。如,1939年6月在《反投降提纲》中,毛泽东就提出“要保护革命知识分子,不蹈过去的覆辙。没有革命知识分子,革命不能胜利”,“工农没有革命知识分子帮忙,不会提高自己。

工农没有知识分子,不能治国、治党、治军”;他还曾经用“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这样的词句高度评价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中的价值和作用;他在给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等人的信中,也曾满腔热情地说:““诸先生长期为民主事业而努力,现在到达解放区,必能使建设新中国的共同事业获得迅速的成功”,盛情邀请他们共商建国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复杂多变。建国初期,毛泽东为争取一切爱国知识分子为新中国服务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如“要争取一切爱国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但同时也出现了文化批判中的错误倾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有了大量的重复。

一方面提出“双百”方针,要求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并把科学实验作为三大革命运动之一。另一方面,反右斗争扩大,要求对文艺、哲学、社会科学进行猛烈的批判。*****时期,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政策发生了偏差,助长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对知识分子应有的尊重减少了,给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造成惨重的损失。

毛泽东知识分子政策的动摇有多种原因。

首先,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决策的影响不容忽视。当时社会主义各国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普遍准则是:政治目的至上,主流文化一统天下,最高领导人决定一切,各种协会的负责人掌握着知识分子的命运。

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重要一员,在文化政策上必然要向这些国家靠拢,在此时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出现错误和偏差实属在所难免。而且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毛泽东仍然能够提出灵活的“双百”方针,可以说是极其不容易的。

其次,毛泽东的决策与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密切相关。虽然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人才积淀,但很少有人知道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及其发展规律。我们理论上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改造社会,而在行动上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农民思维,大家普遍缺少理性的分析和冷静的判断。

我们对待各种文化思想,动辄打烂一切,一言不和,全盘皆输。毛泽东的一篇社论可以推翻几十年来无数人的研究成果;毛泽东的一番讲话,可以使千百万青年知识分子放下书本下乡。

第三,中国知识分子的局限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之间有着巨大的隔阂,一些知识分子确实存在着“脱离群众的恶习”。以毛泽东本人的经历为例,他曾经承认:

“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肮脏的。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衣服,我都能穿,觉得干净;工人农民的,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肮脏的。”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儒家思想的浸润,知识分子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及其最高领导人的认同,缺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建国后,知识分子更是普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认为党和毛泽东永远是正确的,缺乏基本的怀疑和批判,从而间接导致了中国近30年的科学文化悲剧。

最后,毛泽东的个人原因。对文人学者又爱又恨的复杂态度,反映了存在于毛泽东潜意识中的两种倾向:一方面,毛泽东本人就是一个知识分子,而且终生以“教员”自居和自豪。

此外,他还与许多知识分子有着真诚的友谊。章士钊、梁漱溟等一些知识分子,将不时受到毛泽东的邀请,在家做客,畅所欲言。另一方面,毛泽东又会经常性地感觉到自己被知识分子排除在外,毛泽东显然没有忘记1919年他在北京大学受到的冷遇(毛泽东回忆说:

“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这使他有一种纠缠不清的心理欲望,有机会就把知识分子置于他们应在的位置。半知识分子的毛泽东总是对生活在象牙塔高处的人民不满。

他讨厌他们的患得患失,他们的不偏不倚,他们的缺乏热情,他们怀疑的目光,以及他们胜过自己的满腹经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政策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对其原因的**我觉得很有必要的,以史为鉴,从而让我们更加坚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方针。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2】

事实上,很多人在肆意品味理论的同时,其实并不了解自己评论的人。你知道毛泽东的全部生平吗?你精读过他的传记吗?以偏概全是不足取的。

在读迪克威尔逊(英)的《毛泽东传》的时候,我更加认识到毛泽东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物出现在我的世界中的。他不是神,也不是坏人或是好人,他是人,一个在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同时使世界更加认识中国人的会犯错误的伟人。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不会犯错误。

恰恰相反,他们如果犯错误了,那错误的后果也许会极其严重,就比如说五六年毛泽东提倡的大跃进运动与六十年代初的三年灾害。一个伟人最大的特点是他做了别人想不到的事。比如,毛泽东最大的贡献就是充分挖掘农民的力量,把中国最底层的人民聚集起来,创造一个新中国。

若是没有毛泽东,那个时候处于劣势的中国共产党也许就无法有今天的情形。

不妨简要分析一下。这一时期主要有三个矛盾: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日本。

其中,日本人是外国侵略者,任何中国人都不会忘记14年的抗日战争历史。这对于日本人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中日两国在数量和领土面积上的巨大差距,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枪炮所不能弥补的。

过去有人说,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但是完全忽视了国民党的存在;现在党更加民主、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国民党在其中的作用也开始为世人所知。国民党自认为打不赢日本人,所以在抗日问题上经常拖延,但因为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支持和共产党所带起的国民的一致激情以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最后胜了。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的作用不是太大。

换句话说,没有毛泽东和其他现实的领导人,最终的胜利就可以实现。因为外敌的存在,自然而然地就最终把全国人民的力量拧在一起。举全国之力,主场作战,岂有不胜之理?

如果日本人被打败了,那么共产党和国民党就被留下了。在国共斗争中,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共产党就没有胜利!

国民党是蒋介石的资本主义共产党,对于缺乏知识和政治素养的农民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那只会是旧中国的改造,也不会真正让中国走出泥潭,所以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但即便如此,历史也必须由人们创造,在那时:

敌强我弱,形势堪忧!中国共产党的军备、人数和生活条件,都远远弱于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斯大林曾经分析过中国得过内形势,认为中国共产党打败不了国民党,这是当时很多人的想法。

面对这样的形势,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唯一途径,就是在全国大局的压力下,逐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当时,只有毛泽东能做到这一点。

与其他领导人相比,毛泽东是一个天生的领导人,没有出国留学。对于马列主义来说,他只能从一些国内版本中获得知识。这不仅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

缺点是他经常被别人看不起。 好处是他看到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力量。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的领导人比不上的。

或许也正因为毛泽东从未真正出过国门(除去两次去苏联),他身上的农民的局限性束缚住了他,使他在建国后的做法出现了许多错误。他的初衷是好的,他想在有生之年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多迈出几步路(或许也是出于对别人的不信任和担心社会的倒退),所以他激进了,他以为稍微快一点是没有关系的。但他忽略了他的语言和使用的影响。

当轰轰烈烈的运动展开到几乎不可收拾的时候,他才发觉,但已经来不及了。毛泽东是一个顽固而近乎偏执的人。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本身是正确的,但被别人以不正当的方式利用。骄傲的毛泽东,他会低头吗?

虽然做了自我批评,但*****在他去世之前都未停止。

毛泽东是中国传统领导人非常真实的形象。他的许多才华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他的革命与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联系。从历史的角度看,他一开始就研究农民,因为他知道农民是中国的基石。

他有惊人的自豪感,敢于直视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他很冷,狮子和狐狸,甚至曾经支持他的刘少奇,都因为他而死。他认为他的路是对的,因为建国前的大多数结果都证明了他自己,这给予他信心,所以他试图说服所有人,而不是听从其他人的话。

身处神坛般的地位促使这一切发生。

很多人在讨论毛泽东的是非。我觉得没必要。在那个时代,毛泽东做了他所做的一切。没有必要要求领导者尽善尽美,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对于现在来说,毛泽东的更大的意义在于启迪后面的领导人,该怎么做,怎么去考虑到基层的老百姓,什么不该做,怎么防止。比如,腐败是社会物质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想想毛泽东这一代人的正直。这些都是毛泽东思想今天应该贯彻的问题。

我眼中的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伟大,但他不是神;他是一个男人,但他绝对是一个伟人。他又缺点和不足,所以他真实。

我们应该认真了解他的思想和个性,用他的利器为今天的中华民族服务。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3】

首先,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是坚持努力学习。毛泽东的幼年并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甚至还遭到了父亲的阻拦,可就算这样,他还是把自己沉浸在书海之中,努力汲取知识,为今后人生道路的发展铺垫了基石。我们在如此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又处于这个学习型社会,更应该充分发挥一个学生应有的职能,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便利的教学条件努力充实自己。

其次,毛泽东对信仰的态度也值得学习。作为一名马克思的信仰者,他并非一味地追求马克思主义却不加以分析思考。事实上,他对马克思主义总是持谨慎的态度,因为只有正确的才是最好的。

由于国情不同,指南不应照搬。对处于青年时期的我们来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未发育完全,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免误入歧途。对一些人云亦云的事物,要学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批判地接受。

而且,作为学生,要学习毛泽东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他曾经说过,他不会只在游泳的时候才考虑问题,因为如果他在水里想的话,他很容易掉进水里或者窒息。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几乎不停地去**想**。

同时,在读了毛泽东传记之后,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果断的人。经过思考,他总能很快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我所缺少的吧。

他曾对孩子们说:“你们要随时做好准备!随时准备好。如果你认为我准备好了,你就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像毛泽东这么爱思考的人,他对儿子的教育都是金玉良言呀!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你才能为困难做好准备。梦想,坚持,不要轻易放弃,拥有和火一样的激情。这四点正是我们作为大学生所需要的。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很深刻。我们要学习毛主席在革命时代的精神,学习他的毅力,做新时代的青年。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4】

普坦汉姆说过:“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近代中国的国共内战便是这样的战争。

为了了解更多关于内战的详情,我翻阅了《毛泽东传》读完《毛泽东传》,我第一感觉是深深的长叹:遥远的历史长河,滚滚的内战。在《毛泽东传》中说到,因为内战,我国**士兵将近几百万人,经济退回了抗战前的老样子。

同时,通过内战,我了解到了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中高超的战略战术。

令人最为关注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部队军主力,以出乎国民党军预料的突然行动,在山东西南150千米的战线上,一举突破黄河天线。接着,刘邓大军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歼灭大量敌人后,迈开大步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国民党战略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区。解放军只要能占领大别山,就可以威慑东部国民党首都南京,迫使西部长江中游重镇武汉,控制南部整个中原,从而迫使蒋介石动员其他力量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回来。

毛泽东在此的战略用得真是妙极了!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采取了诱敌深入,寻找有利时机,歼灭敌人的战术。跃进千里大别山,冲出后方追击的包围圈,进入大别山地区,把一把尖刀插进国民党的胸膛,令人大吃一惊。在欣赏毛主席智慧的同时,我也被刘邓坚毅、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感动。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战,刘邓军10万余人渡过黄河。国民党司令部震惊蒋介石,无法理解解放军的战略意图。直到刘邓的军队越过30多公里宽、泥沙多、赋税多的陇海路和黄河漫滩,越过沙河,蒋介石才如梦初醒,发现解放军的行军方向是大别山。他急忙集结兵力,试图阻止刘邓的军队度过汝河。

在敌前阻击、敌后追击的危险形势下,刘邓的军队能否在几个小时内渡过汝河,关系到整个战争的失败。刘伯承、邓小平亲临汝河渡口指挥,刘伯承号召大家:“面前即使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必须打过去!

狭路相逢勇者胜!只有我们坚定、勇敢、不怕牺牲,我们才能冲过去!”指战员们冒着战机低空轰炸和河岸敌军的疯狂扫射,勇往直前,终于度过了汝河,闯过了千里跃进途中的这个险关。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读了《毛泽东传》让我明白了更多:在我们遇到阻碍时要冲破一切障碍,就必须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只有制定策略,让后者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他们才能成功!

指导老师:刘莉莉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5】

智慧与胆略并存的一代伟人

——读《毛泽东传》有感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会弯弓射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毛泽东

读完《毛泽东传》,最深的感触就是,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时代造就的英雄,有着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无比的胆略,而这也正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伟人”二字,拆而释之,其一为“伟”,指的是行为作风上,功绩胆识上的伟,其二为“人”,究其根源,他还是一个凡人,有着凡人的七情六欲,真真实实的存在于那个纷乱的年代。

一、 学习是智慧的源泉

毛泽东同志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相对优越的家境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新生事物,萌生出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思考然后践行,而这也正是我从本书中得到的第一个重要体会:学。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是学无止境,毛主席孜孜不倦的读书伴随了他的一生,少年时期的教育给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好的启蒙,青年时期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渴求引领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奋斗时期的依然他手不释卷,“以古为镜,可知兴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了红色的政权终以燎原之势红遍全国。毛泽东同智的英明生活与他的勤奋精神无关。“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是毛泽东同志毕生所倡导的,如果只是埋头苦读书死读书而不知道应用到实践中,读书就成了最无意义的事,如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而毛泽东同志一生的功绩也印证了他是如何的践行“学”与“用”的。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把这种精神带入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永不自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带头作用,在工作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工作绩效,在生活中与家人、同事、员工和谐相处。

二、 思考是前进的动力

很多外国记者及政要在会面毛泽东同志时无不被其“静默的吐着烟”“注视着和他讲话的人,歪着头好像是在掂量其话语的分量”所惊骇,以至于最后会面结束之后竟不记得谈论了什么内容,这只是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将思考做到了极致。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视“思考”为奢侈之物,其实不然,“三思而后行”“学而时习之”,不断地学习需要思考来作为消化过程,毛泽东同志正是“思考”的践行者。少年时期的他并没有盲目的被父辈的旧思想同化,而是不断地发问,思考,甚至叛逆的得出了“老头儿是中国自救路上的一只拦路虎”,中国革命的基调也是在其不断地实践与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敲定的。思想上不盲从,在苏联对中国提供“援助”时,他不但耐心听取“苏联同志”的革命经验和政权构想,同样思考了作为国情不同的中国,究竟该是如何的一条革命之路,他琢磨、**、思考、实践,终于超越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革命生涯生命几起几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历经多少风雨终于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而从另一个方面说思考,它也是创新的源动力,社会需要不断的进步,旧的好的要保留,但是新的对的同样也要有人提出来,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需要将思考放在与学习同样重要的位置,思而后行,少犯错少走弯路,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创新精神。

三、 胆略是卓越的前奏

毛泽东同志究其一生,做了很多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过如此多的困难和挑战,几起几落,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这需要的不仅仅是韧性同样需要胆略。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就爱好游泳一直坚持到垂暮之年,也许正是“中流击水”的不屈拼搏精神造就了他的胆识,在革命最危难的关头能够化解危机,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准确判断形势,调动资源最后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其实,胆略,并不是等同于莽撞,武断,究其原因是正确的思考和理论基础做了基础,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对自己判断的肯定,对不正之风的坚决抵制,对新思想新做法的包容,敢于与反党***主义的歪风邪气进行战斗,这是作为当代共产党员应该身体力行的,也是必须具备的胆略。

《毛泽东传》这一本书不仅让我对这位伟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是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作为革命党人不可缺少的品质,我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践行科学发展观和****重要思想,积极学习党的新知识,温习党的发展历程,忆苦思甜,不断的提升自身修为,为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6】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人民,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7月1日,我们共同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日子,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毛泽东。

这几天,我读了《毛泽东传》,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就是《参加建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地址在上海望志路106号,后因会议中间遭到暗探侦查,随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中国共产党就这样成立了。那艘游船至今还保留着,游船虽小,但诞生了一个大党。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很注重自学。有限的上课时间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他精心安排了自学计划,从不厌倦阅读。

晚上熄灯后,他就捧着书本坐在走廊的路灯下,护着茶炉房里,接着微弱的灯光苦读,经常读到深夜,有时通宵不眠。毛泽东的工作特点是坚持不懈。一师有一口井。每天早晨,毛泽东起床来这里洗个冷水澡。

他脱光上衣,吊上一桶桶的井水往身上浇,然后擦,擦了又浇,浇了又擦,这样反复十几分钟,直到全身发红炽热为止。冬天坚持洗冷水澡不容易,但毛泽东很习惯大自然。有学生问他为什么要坚持,他回答说只要下定决心,困难就可以克服。

作为初中生,我们不能像毛泽东一样做出惊天动地的革命事业,但我们可以学习毛泽东做事情坚持不懈的好习惯,在学习上,生活上表现出来。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7】

《毛泽东传》特里尔读后感


《毛泽东传》是历史学家特里尔对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的全面研究和深入解读。作为一本纪实性的传记作品,该书详细介绍了毛泽东的成长经历、革命事迹以及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影响。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震撼,对毛泽东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毛泽东的成长历程。他描述了毛泽东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的家庭,但并没有被这种命运所束缚,而是通过自学和不断努力,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即无论出身贫寒与否,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特里尔通过对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描绘,展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的风采。他揭示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领导才能,以及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毛泽东坚定的信念和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决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奉献。


最重要的是,《毛泽东传》还通过特里尔的解读,展示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思想。毛泽东的思想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自身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而富有指导性的理论体系。他倡导群众路线,提倡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全面发展的战略思维。这些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毛泽东传》这本书,我对毛泽东这位历史伟人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导者和理论家。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革命精神和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信念,让我深受感动和敬佩。


《毛泽东传》是一本生动有趣、充满洞察力的传记作品。特里尔通过对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的深入研究和解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毛泽东这一历史人物的伟大和他对中国革命的卓越贡献。这本书不仅是对毛泽东一生的纪念,也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独特记录和思考。我深信这本书的阅读对于理解中国现代历史和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8】

最近几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毛泽东》这本书。我被毛**关心人民的疾苦,深深地感动了,也为他小时候经常帮助别人所钦佩。

在他小时候,有一次正当秋收时节,下起了倾盆大雨,乡亲们急忙奔出家门,抢收自家晒在坪上的稻谷,毛泽东却跑到旁边邻居——四阿婆那里帮着抢收。等他再跑到自家门前,快要晒干的稻谷已经被雨淋得透湿,有些还被冲进水沟里去了,父亲大为恼火,责备他胳膊肘往外扭。毛泽东知道,这个时候和父亲申辩,无异于火上浇油,等收拾完稻谷,他才平心静气地向父亲解释说:“父亲,你也知道四阿婆家里很苦,又要交租,如果稻谷没了,她可怎么活啊,我们家虽然有点损失,但总还可以补救。”听了这入情入理的话,父亲就不再说什么了。

其实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记得去年我到乡下过春节。第二天我邻居家的小弟弟在拼装一辆赛车。可是小弟弟拼装的赛车怎么也开不动,急得他都快要哭了。我就走过去帮他检查,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并帮他修好了赛车。我和小弟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当然我帮助别人的事,和毛**帮助邻居的事是无法比拟的。但我从中感到帮助人是快乐的。正因为毛**从小就养成了乐于助人的品质,长大了才能在心中装下了人民,并为人民奔波了一生,时时为人民着想,事事为人民着想。

书中写了毛**在根据地的一件事尤为感人。有一次,有人向毛**报告说陕北有个农妇不肯交公粮,并说要让雷劈死你。毛**并没有马上命令人把她抓起来,杀了。而是让人去调查事情的原委。毛**在得知这个妇女骂人的真相后,他沉思了一会儿,遂命令通信员给农妇送去些粮食和自己养的一头羊,并找来那些征收公粮的干部,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道:“对于群众的公粮负担问题,边区政府要认真调查研究,该免的要免,该减的要减。我们决不能搞国民党反动派那一套,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她没有错,她有一肚子气,怎么能不骂人?大灾之年,我们征收公粮的同志尤其要体察民情,不能有一点马虎粗暴。”

毛**非但没有责怪这个妇女,还为这个妇女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多么宽广的胸怀啊!他的心中只有人民,他始终关心着人民的疾苦。毛**真是人民的大救星啊!

毛泽东传读后感【篇9】

敢为天下先——《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他对他父亲那一代有着深远的影响。我母亲常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今天。说实话,我曾经对此产生怀疑,认为这不过是母亲的时代留给她的印记。

当我读完《毛泽东传》,掩上书本的最后一页的时候,我才认识到,我当时并没有理解母亲感叹的含义。

这本传记把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民子女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地描述了毛泽东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毛泽东的农民出身并没有让他的见识显得短浅,在持续不断的读书和读报中,他接触了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同时他执著、实在、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并带领人取得成功。

不断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他成就的坚石基石。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从一开始就不知道一切。相反,他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收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军事战略。对于工作方式上的缺点,勇于改正,对于思想理论上的失误,敢于修正。

为了国家的未来,毛泽东一直在积极探索中国的道路,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坚强的一直和毅力带领中国人民以次又一次地取得胜利。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像毛泽东那样勇于行动、勇于尝试的领导人,中国的发展道路会是怎样的不公?

他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指明了中国前进的方向。他分地、农村包围城市、深入引诱敌人的战略,甚至他在长征中的大胆决定,不仅拯救了党,也拯救了广大中国人民。

当然,革命一生的他,并不是毫无才情,了无兴趣的。毛泽东对古典文学的修养,在他的诗作中可略见一斑,而且其中的豪情大气一直行走在字里行间,读后让人倍感振奋。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中得到不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