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小编特意为大家推荐一篇题目为“手指读后感”的阅读材料,作品这本书当中的故事情节,让很多人有着强烈的共鸣。写好读后感能让阅读更有意义,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正在寻找答案的朋友不妨来看看!

手指读后感 篇1

家庭教育,敬老问题,赡养问题,以及老年人心理探索。

东野圭吾又一次对人性的探索描写。

故事很平常,儿子杀了人,父母为其隐瞒而嫁祸给伪装痴呆的老母亲。可是每一处情节都令人扼腕。

首先,儿子人物的描写反映出家庭教育缺失的危害。儿子自闭抑郁暴躁并有恋童癖,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全源于父亲教育的缺失以及母亲无原则的溺爱,甚至,在儿子作了如此惨绝人寰的事情之后,仍然是无人性的包庇隐瞒,并胁迫丈夫一起藏尸嫁祸老母亲。

爱孩子无可厚非,再罪恶凶残的人也有其脆弱的点,因为人并不是生来就会作恶,人并不是生来就万恶不赦。可是环境的影响,教育的指向性,无形中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三观以及对待社会的态度。直巳就是在一个母亲溺爱与父亲暴躁谩骂下成长起来,他孤僻拒绝交流,甚至是来自父亲的交流,而产生畸形的发泄口:恋童。这是圭吾君对家庭教育的一记重锤。在此篇中,不是主要情感描写点,却是整本书的起点和源点。

第二点,是对老年人这一特殊也是普遍情况的描写。包括心理和生活状况。人不可避免地会老,老人不可避免的在社会上存在。可是现在普遍对待老人的态度,更像是对待另一种生物。

老人行动不便,唠叨不停,老眼昏花,脑子不清,各种疾病缠身时,更是种种负担累赘。老人从来不是最会招人喜欢的一个族群。圭吾君更是把这种矛盾点着重讨论并夸大力度的描写,昭夫对父母的及其不待见,政惠对公婆的厌恶,这也影响了儿子直巳对爷爷奶奶的态度,只有嫌弃。其间,还牵扯到婆媳关系的描写,这一篇描写,是把各个方面对老人的态度都叙述至尽。

此外还安排了另外的一条线。加贺对其卧病在床的父亲的照顾交流的缺失。这是一条埋有伏笔的线。

由上述的铺垫描写顺理成章的有了下文,一家人对其老母亲的陷害栽赃。

也是对这一个“老年痴呆犯人”的逮捕,一下子使故事戛然而止而又真相大白。

母亲利用对儿子亲情一点点敲开他的良知。由此,也表述了圭吾对待老人的看法描写。

人都会变老,理所当然,老人也都是从年轻走过。他们也曾有你这样的花样年华,有你现在样的荒唐事,最重要的是她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行为习惯,而这些也正是被历史车轮碾压后的古董,大都不被后代人认可,更让第三代人不屑。全盘否定他们的智慧是迂腐的,可是认真聆听者寥寥,这是不可控的,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在往前走,并且速度快不可追,老人的话语重复的播放除了给人唠叨的烦乱外确实难以下咽。可是,并不能因此,缺失了对人起码的尊重。除了尊重,更多的还有恩情,亲情

道德绑架是可耻的,可是这个轮回的反复却是谁也逃脱不了的,父母抚养孩子,孩子赡养父母。

这个交换本就是不平等,可是付出心血也配得上这个不平等。父母对孩子确是倾尽一切牺牲一切,不能说全是无私,可是做尽一切只为养老未免是对标榜的伟大父爱母爱的亵渎。但是人却是不能忘本不能不感恩,所以这一个相互关系就是这样形成并延续。

对此,只能说,尊重。对彼此的尊重。

如果只是以物换物,以情换情,这个社会也许早就不是这样了。对于他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更何况是给了生命并牺牲了一切的他们。

也许,做不到推心置腹,至少可以和颜悦色。他不欠你的,是你欠他的,只以一个微笑面对就可以抵偿,你赚大了!也许,他养你二十年你养他二十载,无利你也是平仓!如此说来,未免绝情,只是类比表达,你被赋予的责任逃避不了却也不可逃避,不能逃避。给他们尊重吧,这是你的债,幸福的债,是苦着也要背。

手指读后感 篇2

头脑是混乱的,这是我读完之后最直观的感受,好像是因为接受了太多的冲击,想表达太多,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案件其实并没有什么推理性,甚至是掩饰手段也很拙劣,但是背后心灵的煎熬,与价值理念的冲击,却能给人最强烈的震撼。

可以说,孩子的拙劣成长,逃避现实生活与母亲的溺爱有关,同时也是父亲懦弱的一面镜子,八重子是溺爱儿子的,毫无疑问,无论孩子玩什么,要什么,只要孩子能开心,她都愿意为他做,哪怕是为他顶罪,这与婆婆千辛万苦想要揭发他儿子的谎言形成强烈的对比。

有父亲的直巳活得像单亲家庭,只有母亲一味的溺爱,最终成为暴躁,自私,懦弱的巨婴。没有父亲的松宫,却在舅舅那儿得到如同父亲一般的教导,成为一个正直的警官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父母与孩子,首先双方都是平等的生命个体,然后才是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一味的无条件的溺爱,并不一定能得到孩子的感恩,反而在越来越膨胀的欲望下,觉得一切都理所应当,当最终幻想破灭的时候,还是觉得,自己的父母有多糟糕,我想最后,直巳说的那句话,就已经表明了他的看法

手指读后感 篇3

《手指》是一篇描写手上五指的文章,文章虽短,但却包涵着不可斗量的道理……

《手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说明五根手指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强弱,美丑之分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受。五根手指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姿态各异,但是他们团结起来,就能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力量,根根有用了。这也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把微弱的力量团结起来,才会有巨大的力量!想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的班级,班级里的人长处不同,短处也不相同,但是我们班的同学团结起来,依然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所有的短处都会被我们的优秀甩掉,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我们班最优秀的一面!

只有把微弱团结,才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我将永远会把这句话铭记在心。

团结就是力量!

手指读后感 篇4

我仅能用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来救赎你的灵魂——题记

《红手指》其实就是一出被放大化的家庭悲剧,一种生活化共鸣。本书中东野着重描写了现代社会的一种通病——亲情缺失

当一个无知的孩子,犯了罪,他逃避、他愤怒、他斥责,他就像个恶魔一样,让每个人都变得好丑陋,这是谁的错?当一个母亲,母爱泛滥的时候,便会不断的包庇和纵容自己的孩子,她这样做真的对了么?当一个父亲,面对自己犯了罪的儿子的时候,内心的抉择是怎么折磨他的?让自己年迈的母亲去顶罪,面对警察的盘问,烦躁、恐惧、黑暗、良心的不安会一涌而上,谁能给他正确的选择?而当一个年迈的老人,被冷漠、被利用,她只能用仅存的回忆,来原谅她的子孙们,来救赎他们的灵魂,当发现自己被代做替罪羔羊的时候,她的内心又如何……

我一直很喜欢东野的书,因为他的书,永远也猜不到结局,而每一个结局中都藏有一个秘密,每一个秘密都让人震撼。《红手指》在2011年11月1日于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因为喜欢东野的作品,所以他的书,我都有收藏的习惯。有天去书店逛东野专柜的时候,发现他出了新作《红手指》,当时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封面, 很有艺术感。不过当时看了简介,我其实并不明白为何东野要把书名定义为《红手指》,当我看完这本书的一霎那,才忽然明白过来……

当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关爱,转化为一种溺爱的时候,罪恶就开始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逃避的东西。所谓的“蝴蝶效应”,可能只是婆媳之间的一次争吵,父亲对儿子的一次责骂。我一直相信,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子女永远是父母行为的镜子。当我看到直巳把一个小女孩杀了,明明做了这么残忍的事,却还能若无其事的在自己的房间里打游戏,当父母追问他为何如此时,他只一句:“不是故意的,你们烦死了” 我就在想:“这个孩子,他所处的环境是绝对有问题的” 之后看到八重子为了安慰儿子,不惜以死威胁丈夫,不让他报警,而后,看到两人为包庇儿子,竟让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去顶罪,这不经让人心寒而栗……看到这里,我对直巳之前的行为就一点也不惊讶了!八重子的溺爱会告诉她的孩子,无论犯有多大的罪,背后总有母亲撑着,却不知这是多大的一个误区……

在本书中我认为昭夫也是最重要的主角之一,其实他本没呢么坏,却因为妻子的以死威胁,一路深陷了下去……面对犯罪的儿子,他愤怒、他痛心、他绝望,他想把一切的真相告诉警察,但是面对妻子的行为,为了扮演好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他无奈……所以他需要一个精致的骗局,以使全家从刑警(加贺恭一郎)深邃的目光中“全身而退”。于是他选择了帮助儿子抛弃尸体,然后让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去顶罪,他的想法是:即便母亲犯了罪,警察也会从轻发落的,因为她是病人。可当他做这个决定开始,他就注定了一辈子要活在愧疚中……其实在《红手指》中,我最同情的到不是政惠,而是昭夫,也许有人会认为昭夫是一个失败的男人,自己的儿子成了杀人犯,妻子跟自己的母亲关系一直处不好,最后还要为了包庇儿子让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去顶罪……可是一个男人成了家之后,他就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没有顾虑,会有很多很多的责任跟压力,致使他喘不过气来,他会有很多很多的顾虑,因为他有孩子,有妻子,还有母亲,他必须要考虑到家庭中的每一位,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事是很无奈的,一些东西,必须放到时间里去,才能看的清清楚楚……

只是可怜了政惠,因为人群的冷漠,她只能以装疯来躲避他们,多年前他的老伴因得了老年痴呆而去世,所以她选择了变的跟他一样,以便于纪念死去的他……我想当她听到昭夫和八重子在她面前说:“都痴呆成这样了,只要我们作证,不由得他们不信”时,她的内心,一定是绝望透了!如果换做是我,我一定会咆哮,可是,政惠她没有,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用从前那些美好的记忆,来救赎他们的灵魂,她要把儿子拉回正途,所以她继续装疯,她想到了老伴曾经因为老年痴呆,而把手指头涂成了红色,于是,偷来了小女儿的口红,把手指涂成红色,当做是案发前一天涂上的,以为昭夫会就此注意到自己的红手指而无法继续那场彻头彻尾的骗局,可惜了昭夫太过注重那场骗局,却遗忘了细节……

其实看到这里,我不经想大哭一场,人性、宽容、抉择,都在这本书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本书中其实还暗藏了一位主角,那就是加贺,警察的洞察力永远都是那么的敏锐,在调查昭夫家的时候,虽然就跟装疯的政惠见过仅仅几次面,但他却一眼看穿了她的心思。也许是加贺看到了她的眼睛,在政惠的眼睛里更多的是绝望,是哀伤,这是老年痴呆症人眼里绝对不会出现的眼神……最终,加贺拿出了政惠拐杖上的小铃铛,以此唤醒了昭夫的人性,那是他送给母亲的第一个礼物。在昭夫终于自首之后,加贺说:“前原先生,你认真地看过你母亲的眼睛吗?”呵呵,是啊!住在一个屋檐下这么久,却丝毫没有发现母亲是在装疯的,这不是人情的冷漠么……

当我合上书的那一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儿子犯罪,到隐瞒罪行,到最终让年迈的母亲去顶罪,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绍夫对母亲的冷漠!一味的纵容和包庇自己的儿子,却遗忘了那颗从来都只愿躲在自己世界的凄凉的心……可是,他真的错了么?所有的责任和压力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面对只有十五岁的儿子,却成了杀人犯,如果让警察知道了,直巳还呢么小,他以后要怎么办?作为一个父亲,他即绝望又无奈;面对妻子的以死威胁,他作为一个丈夫,只能顺从!面对年迈的母亲,他作为一个儿子,要忍受多大的良心不安?只有他,只有这个男人,只有这个已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子的男人,才是最不容易的……

越是老年人,或者说正因为是老年人,内心常常会有不可平复的伤痕。治疗的方法有许多,周围的人不能理解。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尊重。——后记

手指读后感 篇5

当一个人被包裹在一种令人感到心痛的爱的光辉下,同时却纵容着另一种无奈而尖锐的爱,那么这种行为是否是对爱的摧残与抹杀呢?

——题记

“这家人看上去再平常不过:前原和妻子人到中年,上有痴呆的老母亲,下有未成年的儿子。”而这个看上去再正常不过的家庭也正有着再正常不过的爱的纽带——老母亲对儿子的爱,妻子对孩子的爱。

但这种温暖的爱,在《红手指》中被扭曲的人性轰炸地面目全非,东倒西歪。

前昭夫的儿子勒死了一个小女孩,而前妻巴迪兹则打算隐瞒真相,以保护自己的儿子。这种母爱被八重子的刚硬揉捏地不成样子。前原诚司知道这起**案不可能永远瞒着**,所以打算让年迈的母亲原原郑惠代替孙子坐牢。

我不得不说,老母亲很穷,但是作为儿子的前原彰夫更加悲伤。当直巳杀了人之后仍然能“安详”地坐在卧室里玩游戏,并在父亲的斥责下“理直气壮”地反抗时,东野圭吾先生隐藏在这本书里的一根尖锐的刺就已冒出了头,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就开始大展拳脚。

这里宕开一笔,我在读到老母亲的装疯卖傻时,前原昭夫的心狠无奈时,已经快读不下去了。我的朋友们鼓励应该放弃的故事,所以我得以继续。

我最喜爱加贺恭一郎。作者开始用大量笔墨攻击加贺,攻击他的呆板无趣,攻击他的冷漠无情,有时甚至令另一个人物松宫想骂他一句混蛋。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但这样的人总有他另一面,别人也不知道。

不过当前原昭夫这个案件交入他手时,他就仿佛褪去外衣,显露出一种纯真的感性。

“刑警并不是只破案就够了。什么时候和怎样破案才是最重要的。这房子里有隐藏的真相,但他们不应该在警察局的审讯室里被迫说出这些真相。他们必须在家里说。”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它能反映一种对社会的祝贺宽容,一种对社会矛盾和丑恶现象的无情态度。文中写他与父亲不和,但父亲病床旁的那盘未下完的棋,其实一直都是加贺通过邮件的形式与父亲对弈。我知道加贺是一个不善于表露感情,但心地善良的人。他一直关心和爱护他的父亲。

“将得好,爸爸赢了。太好了。”就是加贺这种人的另一面,令我意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

人们常说这样的人很可怕,但我只是看到了他们的可爱。大概我也是这样的人吧。

生活中不是没有像《红手指》中一样的社会矛盾,家庭矛盾。相反,这对人们来说很普遍。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往往会把孩子推向深渊,甚至有的孩子在掉落深渊时还愤怒地拽着爱自己的人,这种人既可怜又可悲而且可恨。

直巳的一句“都是妈妈不好。”已经伤透了太多人的心。这怪谁?

读完最后一句话,我有种颇为不容易的感觉,似乎有一口气憋在胸腔里,终于呼出来,我才放下了心。我想,这也许就是东野圭吾先生技艺精湛之处,也是《红手指》的绝妙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