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篇1

纵观《红楼梦》,从结局看来,不管是多情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是真性情的史湘云,他们的结局都是朝着悲剧走去的。但也许正是这样的悲剧,才令当时封建社会的本质在读者面前节节败露。

首先从典型的人物贾宝玉来说,他衔玉出生,享尽宠爱,不追求功名利禄,只追求爱情。古有贾谊怀才不遇,郁郁而终;诗人陶渊明心往官场,却因无奈而逃避;更有屈原受谗言、被流放,终投江自尽。他们都希望奉献于国家,但因怀才不遇落得个悲剧。反观贾宝玉,纵他考中了进士,但因看透了官场、憎恶世俗,最终选择弃世出家。由此可见作者对当时封建社会即将崩溃的无奈叹息。

就林黛玉而言,她给读者的印象——多愁善感,学识渊博,病态却是个标致的人,使贾宝玉一眼见着就觉着熟悉,说出“这位妹妹,我好像在哪见过”的话来。可她也没有与宝玉相守,反而泪尽而逝。史湘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同样是寄人篱下,她却“醉卧芍药”,这样的性格表现或许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循规蹈矩的封建制度之下,真算得上是性情爽朗了,可这样一位个性鲜明的女子也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再有薛宝钗,知书达礼,处世圆滑,可最后被贾宝玉抛弃,沦为封建婚姻的殉葬品。即便是在贾府权力滔天的王熙凤也只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那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丫鬟,结局更是一个“悲”字了得。鸳鸯用死来维护自己的清白与尊严,金钏儿含冤投井自尽,平儿真心侍奉王熙凤和贾琏却两头受气,晴雯含恨而死,司棋为爱撞墙,等等。作者笔下的这些女性各个都不同,却个个是悲剧,真是“万艳同杯”!

人物的悲剧造就了“红楼”的悲,但却不仅仅停留于这一层悲。它其实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悲,折射出了作者心中的悲。作者曹雪芹经历了曹家由盛转衰的过程,早年锦衣玉食的他晚年却以卖画为生,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是促成《红楼梦》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道的衰落让他慢慢意识到封建社会的大厦虽是一座百尺高楼,却只剩个躯壳,摇摇欲坠、岌岌可危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表达了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的不满,同时对封建等级制度及统治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物的悲剧又何尝不是曹雪芹一生心路风霜的大折射呢?

红楼一梦,大梦醒来,悲音宛在,好一个“万艳同杯”,真一个“凄凄惨惨戚戚”!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读《红楼梦》是在我姐姐的影响下开始的。我不能完全理解半白话半文言的文字,但我仍然陶醉于书中汉字之间表达的真情。我刚接触到一本《红楼梦》,当时写的是一本书,是那些慧志兰馨和米德的人写的。优雅的那个纯洁的年轻女孩被迷住了。于是我开始有了一个梦想,一个从华丽到美丽的梦想。梦想越深,感觉就越强烈。越难自拔,梦越深,梦中的红楼越美。但是当你醒来时,你的心都碎了。我看着一朵美丽的'四月花凋谢。

孟楚

贾家是一个外表冠冕堂皇、肮脏丑陋的封建大家庭。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国,贾宝玉是《红楼梦》女儿国唯一的男性。在这小小红楼女儿国的短短岁月里,充满了青春的欢笑与泪水,爱与怨,诗与酒。贾宝玉在那里享有非常有限和罕见的自由。

噩梦

噩梦是宝玉与表妹林黛玉、表妹薛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黛玉是一片“天外桃源”。她的性格有点叛逆。宝钗是一位“山中书生,雪中雪人”。这是道德的标准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红楼梦》这本书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看过,书中囊括了很多故事,整个大观园里从丫鬟到主子都极其有故事,这是一本通过写整个家族的兴衰来反映整个封建社会的封建腐朽的科举制度、包办婚姻、等级制度。

近段时间,我一气呵成的看完了整本书,其中的人物各式各样,从整天活在女人堆里的贾宝玉,“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悲天悯人的林妹妹林黛玉,到处世圆滑的薛宝钗,及其大观园里的刘姥姥,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虽然在书中有那么多的人物形象,但是给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有两位:史湘云和贾探春。

接下来我们先来说说史湘云这号人物。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金陵四大家中史家的千金小姐,是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鼐和史鼎抚养,而两个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三更半夜做针线活儿。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心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后来她嫁给了卫若兰,而卫若兰早卒,她的这个结局让人感到悲伤。

虽然史湘云的最后的结局不好,但是我很喜欢她的个性,不拘小节,爽朗大方。其实她的身世处境也很像是我们生活中的逆境,只不过是她乐观接受了并且面对了,用笑容迎接了她的生活,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习她这种精神,不懈怠,不畏惧。

再来说说贾探春这号人物。我对她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她的故事及性格还有就是我很喜欢她的名字。名字是她给我留下的第一个深刻的印象。

贾探春贾探春,金陵十二钗之四,贾政与赵姨娘所生,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玫瑰花”之诨名。她个性刚烈,庶出的身份是她最大的心结。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丫鬟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改革成功,但无济大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最终印证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悲惨结局。

同样我喜欢的也是贾探春的性格,刚烈,有自己的尊严。她敢作敢为,最后远嫁他乡。

其实红楼梦里出现的人物有几百号。作者很细致及很精细的写了一部社会历史,不一样的人看这样同一本书会有极其不一样的感受,我相信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通过看这样的一本书是可以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反思和思考的。一本好书是需要反复咀嚼的,接下来的日子我将会看第二遍,让自己可以更透彻的看这本书。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爱恨晴雯——悲局源于性格

夜已深,已到了古代所谓的子时吧。我想白天车水马龙的宁荣街此刻已经一片寂静,荣府门前的石狮子早已抖擞了精神,看护院内的千金公子们,府里的姑娘们都调匀了呼吸,做着各自或喜或悲的梦。晴雯是在补孔雀毛还是躺在床上用西药膏药?

无论在做什么,宝玉一定在旁边陪护。

贾府宝玉房二丫鬟晴雯,仅次于袭仁。贾府中的一等丫鬟主要有:鸳鸯,琥珀(老太太身边的),平儿(凤姐身边的),紫鹃(黛玉身边的),彩云,彩霞,金钏儿,玉钏儿(王夫人身边的),袭人,晴雯,麝月(宝玉身边的),在贾府中,这些丫鬟都可以说在各自的“房里”算得上是半个主子,而且平时她们之间的关系也很好,有什么事都是彼此通气,相互帮助,甚至说心里话(比如“鸳鸯女誓绝鸳鸯偶”那一段,就是鸳鸯,平儿,袭人她们几个一起议论,谋划对策的)。

在怡红院里,也就是贾宝玉生活的地方,一切的饮食起居,宝玉的穿着打扮,都是由晴雯和袭人这两位性格迥异的丫鬟来决定,并且全天候服侍。其他的女仆,如秋纹、麝月、后来的小红、丁格尔、危险,都是被晴雯赶出来的,都在这两个女仆的手下。她们要听袭人和晴雯的话。袭人原来是老太太旁边的丫鬟。看到她很温顺,能照顾人,性格温柔,就把她交给宝玉,请她好好照顾宝玉。

的确,袭人的体贴入微可以从一些小事上看的很清楚,比如:宝玉半夜醒来要喝茶,袭人必须是先自己下床(宝玉睡在里间房里,袭人睡在门口的暖阁里,以便于伺候),用热水把宝玉的杯子先热了,然后再给宝玉倒水喝,而且还必须亲自用口试试是不是太烫。宝玉晚上睡觉,贴身带的通灵宝玉,袭人就从宝玉脖子里解下来,用固定的绸布小心包好,压在宝玉枕头底下,为了早上起来不至于把宝玉冰着。

如此种种细节,足见袭人的体贴入微,袭人确实是一个标准的丫鬟。袭人的性格是温和,逆来顺受,甘自低下的,也正是这一点,才搏得了老太太和王夫人的认可。此外,袭人还有父母和哥哥,可以说,他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动不动会“家去了”,顺便给家人带去一些好吃的,而这样的优待,在贾府的丫鬟中,恐怕只有袭人才能享有。而同在宝玉房里的晴雯,那就没法比了。首先,上面的主子,老太太,王夫人她们,都不喜欢晴雯,认为晴雯长的太漂亮,“狐媚子脸,削肩膀,水蛇腰,把宝玉都带坏了。

”其次,在丫鬟群里,也正因为她长的太漂亮,而且性格又直率,暴躁,嫉恶如仇,心灵手巧又本性高傲,所以大家都很妒恨她。**中最经典的就是“病补孔雀裘”和“撕扇子”那两段,是仅次于黛玉去世那一段的次高潮情节,读来让人泪如雨下。她的漂亮,作者借凤姐之口言之:

若论这些丫头们,总共比起来,都没晴雯生的好。真真是: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她的嫉恶如仇则是对小丫鬟坠儿的处置:先用一丈青戳坠儿的手,再到后来的赶出怡红院。当时,晴雯卧病在床。所有的小姑娘都跑出去玩了。没有人负责。

······只见坠儿也蹭进来了。晴雯道:“你瞧,这小蹄子!

不问她还不来呢!这里又放月钱了,又散果子了,你该跑在头里了。你往前些,我是老虎,吃了你!

”······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她的手抓住,向枕边拿起一丈青来,向她手上乱戳。“要这爪子干什么,拈不动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不如戳烂了。”坠儿疼的乱喊。

这就是晴雯,她看不惯丫头们的好吃懒做,阳奉阴违,只要有气就要发作,眼里心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对于**阴险的东西总是直接面对,那怕自己碰的头破血流,甚至落得身败名裂也在所不惜。通过各种细节的对比,一个吃醋、爱恨的女人形象跃然纸上。想到她的结局,人们不得不感到遗憾和哭泣。最后她被王夫人赶出家门,痨死荒郊野外。

当她受到委屈时,她不会向任何人屈服。她宁愿破碎也不愿毁灭。这越来越激怒了恶毒的王太太。仆人怎能敢和主人争辩呢?她的不幸的结局,就在于对主子不会奉承(曾经和宝玉吵架)对同事不会迁就,包容,所以长久积怨,终于招来主子(王夫人)的狠下杀手和周围丫鬟们的落井下石,才十五岁就被折磨致死,抛尸荒野,悲惨之,怜惜之。

读到这一刻,我突然醒悟:原来美丽的东西总是很短很脆弱,羡慕的人羡慕,可以说月亮是曾经的蓝月亮。在**中,曹雪芹最后给晴雯的判词是: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分流灵巧招人怨,寿夭折因诽谤生。

另外,晴雯的值得同情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贾府里各房的大丫鬟们一般都是嬷嬷们的远方亲戚,或是公子姑娘的奶娘们的侄女啊,外甥呀之类的,她们大都是靠着自己的母亲给小时候的宝玉奶过几天奶,或是给三姑娘,四姑娘当过奶妈,母有功劳,女才有靠山一步步爬到一等丫鬟的位置。袭人有家人做后盾,况且贾母,王夫人都很看重;平儿有贾琏撑腰;鸳鸯有哥哥嫂子时不时的接应,并且有贾母做靠山,黛玉房里的紫鹃原本就是贾母身边的贴身丫鬟,那是黛玉进贾府之后,贾母看着黛玉从南边带来的小丫鬟雪雁不懂事,一团孩气,担心照顾不好黛玉才送过去的。

紫鹃确实不错——慧紫鹃。彩云、彩霞、金钏儿、玉钏儿都是王太太房间里的大丫鬟,谁也不敢惹。只有晴雯,无依无靠,完全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当然也有外貌的因素,才能走到大丫鬟的行列。

身世这个古老又坚硬的定律又一次诠释了晴雯的悲局。要知道,在当时热闹非凡,“人才济济”的贾府里,丫鬟可是一大群一大群的,要想爬上一等丫鬟的位置,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有很多像“赖大家的”巴不得把自己的儿女支出去阿谀主子,希望谋得个差事,自己也好从中获益。

晴雯是个透明的人物,可以从外面看清她心里想说什么话,心里有火,马上就会发出来,心里有爱,也会不加掩饰地袒露出来。她的内心没有一丝阴暗和混杂,是一片冰晶。但是,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欺上压下的贾府里,这样的性格是最无法融合,难以长久的。

阅读**,时时处处,都不免让人为这个刀子嘴,玻璃心,反叛,漂亮又性直的大丫鬟担几分心。

果然,时隔不久,她便“招人怨”了。最后,她在主人的辛劳和同事的怨恨中被抓起来,冤枉,赶走,折磨致死。而且,那是她病得很重。

好狠毒的王夫人,“得肺痨病的,不要留在家里,扔到野地里去喂狗。”

好不幸的晴雯,来无源,去无根,犹如一缕青烟,最终随风而去。她的存在整个的似乎就是一场梦,一场戏。如果说红楼梦是梦,那么晴雯就是梦中的梦。

好多情的公子,在晴雯死后,宝玉痛不欲生,写出了连嫉妒心很强的黛玉听了都感动的《芙蓉女儿诔》: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

······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绝;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

晴雯,一个梦一样的名字,让她的形象深刻于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深处,让她性格的光辉时时照耀每一位读者内心虚伪的暗角,让她的美丽升华每一位读者的爱情观。晴雯,永远是读者心中的芙蓉花神!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以前,读《红楼梦》时,对它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上,对它产生兴趣是什么原因也完全是由于中间掺杂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直到目前,取下这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通常,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一味不可或缺的香料。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伙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情感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海量年轻人男女的爱情故事。

《红楼梦》是中国古时候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古典小说的巅峰巨著。书中刻画了海量人物形象: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尽管他们的生活处境和理想追求各不相同,他们的爱与恨、痛苦与欢乐也呈目前不一样的情节,但他们的悲剧运势却是相同的。《红楼梦》通过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的描绘,深刻而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规范、政治吏治、婚姻规范、满腔悲愤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惨酷无情和灭绝人性,大胆地预示了封建社会势必走向灭亡。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己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的轨道推向万恶的封建社会。以无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地抹杀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产的爱情。使她们在花季般的年龄里享受不到应该享受的快乐与幸福。我可以领会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在这本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几代人的运势沉浮,其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世态人情值得大家去反复品味,咀嚼一生。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红楼梦》一开始便以这个贾雨村中进士,任县令,由于贪酷及恃才侮上,为人所恶,为上司所弹劾,因而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黛玉读书。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如海求岳家荣国府帮助,正值林如海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林如海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得任金陵应天府。 到黛玉进荣国府,除外祖母外,还见了大舅母,即贾赫之妻刑夫人,二舅母,即贾政之妻王夫人,年轻而管理家政的王夫人侄女、贾赦儿子贾琏之妻王熙凤,以及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宝黛二人初见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宝玉因见美如天仙的表妹林黛玉没有玉,认为玉不识人,便砸自己的通灵宝玉,惹起一场不快。 贾雨村在应天府审案,发现英莲被拐卖。买主为皇商之家、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之子薛蟠。薛蟠虽为争英莲打死原买主,但贾雨村为向贾府献好竟只胡乱判了些两银子,为薛蟠平了此事。薛蟠与母亲、妹妹薛宝钗也一同到京都荣国府住下。 于是,在贾府里,这一场历史悲剧便拉开的序幕 先说,这林黛玉初进贾府,惹得府里上上下下的丫鬟姑娘们纷纷照顾,这贾母也是很疼林黛玉的,贾宝玉则是更加照顾这个体弱多娇的表妹了。可话说,薛宝钗一进贾府,这待遇则胜过林妹妹,因为林黛玉性情多愁,不喜欢与外人接触,则薛宝钗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又善解人意,当然受更多的宠爱了,这林妹妹也有点不好受,但因为贾宝玉待她不错,也不埋怨许多。 可罢,最惨的算元春封妃了。皇上封元春为妃子,也象征着贾府的地位让多人觊觎。贾政也傲然得意了。但是,这是贾府衰落的转折之一。元春赐给贾府一座大观园,并不让贾政暴殄天物,让丫鬟姑娘们进去住,林黛玉也因此获得封号“潇湘妃子”则薛宝钗获得“蘅芜君”这都各有特点,也为命运铺下了道路。 《红楼梦》前五回介绍了人物,和引起故事的端点,但也以悲剧的形式介绍了封建时代的悲哀,前五回看似舒服,和谐富贵,但却是争斗的开始。不过,这五集却也描述了罪恶时代封建贵族奢靡的开始,与慢慢走向败落。 读《红楼梦》时,经常会想起蒋捷的一首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3 大观园里仿佛总是春天,最初的暖意,最纯的感动,最无邪的诗情,风露清愁,衡芷芳菲。年轻美好的生命,是那部书中最华彩的篇章。少年游,杏花插满头。但时间最美的风景,终归是悄然逝去。 一曲红楼人叹息,如花美眷自凋零。或通读红楼我到底学到了什么呢?静下心来想一想,好像我得到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关键是我得到的是我想得到的么,红楼如果真的只是讲了你自己的观点那么它不会成为传世名著,社会上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所以它的内涵不仅如此,我想我有生之年会多次去探寻。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读完《红楼梦》只觉得结局过于悲惨,大多数**结尾总以美满而画上句号,但《红楼梦》我惋惜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

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但仔细想想,她总是疑心重重,即使嫁给宝玉,也难免会生气。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

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

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

”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

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

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

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在书中,被描绘成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女人的晴雯,至今仍记忆犹新。书中说道“大观园的丫鬟里,晴雯是人尖儿。” 论相貌,王夫人形容她“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要知道黛玉之美,是能让薛蟠辈瞥见一眼就“酥倒在那里”的,说晴雯的眉目像黛玉著名的“笼烟眉”、“含情目”,自是风情袅娜;极端嫌恨晴雯并最终出手整治她的王善保家的,也拿她“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当进谗的前提;就是晴雯自己,和宝玉最后一面,说的也是“我虽生得比别人略好些”。

由此可见,晴雯与众不同的美是大观园自上而下、从人民群众到晴雯本人公认的事实。天生漂亮的晴雯,是一个爱美、衣着考究的女孩。书中有两次提到她的指甲。

一处是,在她和宝玉病榻话别,“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另一处,是医生为病中的晴雯把脉,“晴雯从幔中伸出手去。那大夫见了这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二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的通红的痕迹”。

她的手艺也最佳,最巧。她的死与比较无关。她总是喜欢比较。毫无疑问,晴雯是被大观园的黑暗势力杀害的。然而,辩证法也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验在晴雯身上,就是,晴雯姐姐有一半是比死的。在外面,爱使周围环境恶化;从里面看,爱比人爱生气,生气有害健康。一样是从园子里被撵出去,晴雯没两天就连气带病死了,而心气平和的茜雪,出去还不是好好的,在曹雪芹的佚失本里,风雪狱神庙,还有茜雪安慰宝玉的一节。

很多时候,不比,就是对自己好一点。稍带着,也能对别人善一点。

整本书我都很喜欢袭人和宝钗。先说说袭人吧。我们对于类似于“袭人”的人的看法并不影响类似于“袭人”的人在我们生活圈中的欢迎程度。相反,在某些方面,我们可以满足我们心中某些方面的空缺。

比如“王夫人”需要她的理解,“宝玉”需要她的照顾,等等。就这样,袭人这种“乖乖的”方式是印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想这才是作者最终所要告知我们的,并不是“破席一卷”就可以了结的。 袭人的“乖”就在于,她可以满足我们最需要的东西,也正是这样她的“媚” 在“聪明”人眼里表现的过为显眼。

但书归书,人归人,作者是分的很清的,怕就怕我们这些读者不这么认为!作者描写的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或最为亲近的人,但从书里再到我们眼里,却成了一个“媚”,或者干脆“破席一卷”,这个也太说不过去了吧,或者说我们也够虚伪的了! 袭人的确有媚的倾向,但这里我想问: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你想要一个没有虚伪的答案,你会怎么做?如果不喜欢林,或宝玉,或晴雯的风格,但不要说话! 既然袭人的“恨”在书里,而“爱”却依然在我们身边,那么对于她的选择,应该是那一个呢?

对于后者,作者未必不是暗示我们的选择趋向,要不然你就不够“乖乖的”。有人说袭人的结局是作者的好答案,所以我不认为贾平凹的家人都走了。有她的份吗?为何要用媚来形容呢?

事实上,大观园里的许多女性都没有自我意识。 那个年代的女子,自我是一直被扼杀的,她们做的很多事情,虽然现在的眼光看来是失去尊严或是不能理解的,而在她们心里那就是生存的方式。

再说袭人,一直都是本本分分,踏踏实实的,虽没有宝钗的大家闺秀气质,但在人情世故方面也算是做得很好的人了。我不同意梅这样描述一个为生存而奋斗的女人。

宝钗,作为须眉眼中的妻子形象,非常完美。宝钗只有以德、礼、智为雅。

她有才学,这是须眉次看重的。虽说黛玉有“咏絮才”之称,但宝钗的才学丝毫不逊于斯,虽然在数量宝玉奉元春之命以“怡红院”为题赋诗,宝钗叫宝玉将“绿玉”改为“绿蜡”,并说出“绿蜡”出自唐代名诗人韩翝的“冷独无烟绿蜡干”,成为宝玉的“一字师”。当然,最出彩的还是那首“螃蟹诗”和“咏絮词”,尤其那首《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千丝万缕不改,让他与师聚,韶华别笑这无根,好风助我,送我去青云。”不仅生动形象,还处处显现出超人的才学和远大的志向,也抬高了自己的身份。

因而,闲来无事时,可以烹茶论书史。

有好容貌,也许正如张爱玲所说:“没有哪位女孩被爱不是因为她的容貌的”。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体态丰满,肌肤白皙,身俱杨妃的“羞花”之貌。

众所周知,杨妃有一种优雅的牡丹之美,宝钗的象征是牡丹。宝钗抽到的正是一枝牡丹,系有一句“任是无情也动人”“似其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而且,宝钗又经常服食冷香丸,全身充满异样的香气,如此“冷美人”何处寻也。

她会经管,虽说凤姐“五辣”俱全,独揽贾府财政,但宝钗的经管之能也是不可小视的。当凤姐因小产不能管理贾府时,宝钗与探春、李纨组成的“三驾马车”,将贾府管理得井井有条。宝钗在既定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箭双雕的改革方案,充分调动了园中各位管事“妈妈”的积极性,既节省了开支,又不致使贾府失了体面。

因此,将经济大权上交,绝对放心。

她会处世,宝钗深谙人情世故,有着很强的世俗生存智慧,处处讲究周全,能识大体,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就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在宝钗生日那天,显然是贾母给了宝钗一些戏,但宝钗还是尽力订购了贾母喜欢的一些戏。在恶毒恶毒的嫂子夏金桂一案中,宝钗的口袋里还藏着针头,让对方找不到自己的把柄。

即使是被看不起的赵阿姨,也没有表现出冷淡和轻蔑。因而,得到贾府上下的敬佩,这正所谓“世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她性情豁达,宝钗生性豁达,为人宽厚,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对每个人都很豁达宽厚,不像黛玉过于小肚鸡肠。当宝钗怀疑宝玉被打是,薛蟠并不理会。她抱怨了几句,被薛蟠抢走了白衣服,哭了一整夜。

第二天,黛玉见宝钗脸上有哭泣之状,便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对这样戳心窝的话,宝钗也不予还击。

宝钗分明听见黛玉刻薄她,但并不回来,一径去了。这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由天边云卷云舒。”

她也很体贴。宝钗仔细考虑了别人的心情和处境。无论是同事还是下属,她都给予关心和帮助,从不宣传自己的工作。当湘云在大观园中和众姐妹玩得痛快,一时冲动要做东请客。宝钗设身处地为湘云着想。她知道湘云在家里做不到主人,就帮湘云办了一顿螃蟹宴。

当宝钗发现邢岫烟因处境窘迫,当掉冬衣后,便命莺儿瞒着众人取了回来,又悄悄的送去.就连平日处处与自己为难的黛玉,宝钗也是从自己月钱中拨出银两帮黛玉弄燕窝,反观黛玉,却藐视穷苦的下人,居然叫刘姥姥为“母蝗虫”。有如此贤媛在家,不会发生所谓的“床头打架”事件。

宝钗虽然家世显赫,血统高贵,但她的个性却朴素典雅。宝钗平时的衣服一般都是半新半旧的,所以她不觉得豪华。即使她的住所,也是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者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

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并且平日从不熏香,也不爱花儿粉儿。这些节俭的美德对于一个掌管家庭的好妻子来说尤为重要。

如此“四德”贤媛,夫复何求也。“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对宝钗,须眉除了钦羡,别无所言。

至于评论最多的黛玉和宝玉,我不会在这里发表自己的看法。毕竟,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太多了,我也有同样的看法。

总之读完《红楼梦》,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红楼梦,含笑的悲剧

——论黛玉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阅毕,竟无言以对,没了想法。欲哭无泣,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灵掏了去。曹公究竟何许人也,竟能写出此千古绝唱?

“还泪”之说,引出此风流孽帐。不知多少痴男怨女,梦断红楼,泪洒黄泉。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

不合时宜的爱是痛苦,宝黛的爱就是例证。关于宝玉,父母曾经哀其之愚劣,怒其之不肖。有诗为证: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上诽谤!

而黛玉,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普通人的眼光看着她,她最欣赏的是黛玉诗情画意、聪明伶俐。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

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人生经历注定了她的孤独,她的性格注定了她的孤独和悲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此诗,后人即可引以为鉴: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干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甚荒唐。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珍品。这部小说经过多个版本的修订,到今天仍然是经典中的经典,被重新演绎的次数也是数不胜数的。阅读《红楼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红楼梦的主题值得深思。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家族的兴衰,通过描绘贾宝玉的家族“荣府”及其中人物的形象,来探讨人性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在这个家族中,人们争斗、嫉妒、妥协和牺牲,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其他角色的死亡和荣府的衰败,贾宝玉逐渐认识到人生的虚无和无可奈何。

其次,小说的刻画角色错综复杂。《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性格特点,这使得小说更加生动。其中,贾宝玉是一个既善良又富有创造力的人,他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本质;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悲伤的人,她对贾宝玉的爱让人感动;薛宝钗是一个冷静睿智的人,她的坚韧不拔令人敬佩;史湘云是一个率真的人,她的创造力让人眼前一亮。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和交互,小说展示了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世界。

第三个要点是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小说中十分明显。《红楼梦》是一部代表清朝文化的小说,其中的风俗和人物的精细刻画,反映出文人阶层的精神追求和美学意识。同时,小说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批判也是十分明显的。小说中一些深刻的哲学和人生道理令人思考,值得深入探究和研究。

最后,在我的角度看,小说的结构和形式这方面是值得一提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历史上的巅峰之作,它的结构和形式非常特别。小说分为十二回和合本,但因为作者曹雪芹未能完成,结局也未写成。小说的结构十分复杂,包含了诗歌、字画、卷子和手稿,以及作者曾经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这些被融入到小说中,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和美感。

总而言之,阅读《红楼梦》使我受益良多,不仅深入理解了中国的文化,也从中受到了启示。小说的主题、角色和文化背景,都令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小说的结构和形式也具有独特的审美感,很好地展现了这个古老而美丽的世界。在我的读后感中,阅读《红楼梦》是一次难忘的旅程,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体验到这个杰作的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一叹构思之精妙

宝玉这个贾府中众星捧月的人物,他的生辰,又适逢宝琴、平儿、邢岫烟的生辰,注定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场景,这一回除了寿星之外,还有和他们关系甚近的黛玉、宝钗、湘云、探春、李纨、香菱、袭人、晴雯、鸳鸯、芳官、小燕等大小人物几十个,这一回既有人物众多的大画面,如:众人射覆的游戏,湘云划拳的场面,热闹非凡,笑声不断;然而也有宴会后的小特写,宝玉和芳官一起用餐,宝玉黛玉花下唧唧哝哝,遥遥知意,以及最动人的特写,湘云醉卧芍药裀等,这些小特写和大镜头均构置了一幅热闹繁华的景象。然而,这个繁华的出场是以两个小人物的凄惨命运来衬托的:一个是秦显家的用大量的亏空谋得主厨之位后,瞬间落空,垂头丧气,卷包而走的凄凉;一个是彩云用尊严换来的东西却被心爱的人误解羞辱后,将东西撇到河内,任其顺水漂沉的毁灭。人世的荒凉和热闹在对比中让人深思,只有大手笔才有这样的精妙构思,叹服。

二叹人物描写之细腻

这一回中的生日宴,没有家长的监督,没有礼教的约束,他们这群十几岁的孩子,尽情的释放着青春的活力和独特的个性,在优雅而又深奥的游戏中展现自我,在湘云的酒令说出后,宝玉还要想想,才思敏捷的黛玉张口便来,“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场,这是鸿雁来宾。”这个酒面一出口,黛玉的内心世界也暴露无遗,黛玉的父母双亡,孤苦无依,寄居贾府,她是一只哀鸣的孤雁,她关注的是落日,让人伤感惆怅的九曲回肠调,她的内心是孤独的、飘零的、也是高傲的、自负的。而一样命途多舛的湘云却是另一种风格“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销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睡意朦胧中的酒令“泉香而酒洌,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湘云是奔腾的江水,辽阔、爽朗、大气,爱热闹,又不失可爱。酒令是本回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手法之一。

此外,人物的性格还从外貌、行动中细致入微的展现,当湘云说到“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黛玉原为打趣宝玉,便说:“他倒有心给你们一瓶子油,又怕挂误着打盗窃的官司”,说者无心,却不料前一回偷玫瑰露的事是彩云的心病,当即让彩云红了脸,宝钗暗暗瞅了黛玉一眼,黛玉自悔失言,黛玉的率真、敏感,宝钗的周到、细腻在神态上,言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喜欢这几位博学多才的女子,我更叹服那位背后的百变人,词曲酒令,还要带上多个面具做不同风格的诗,这该有多深的学养才可为之,唯有仰视和钦佩。

三叹语言之优美

端木蕻良说“在古典小说之林中,《红楼梦》的语言最好”,仅此一回,曹公独具匠心的语言之美就让人叹服。

开头,秦显家的听到用大量的铺垫谋得的职位落空后,曹公只用了八个字来形容“轰去魂魄,垂头丧气”,对于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物来说,她不仅失去了一份工作,还得赔补大量的亏空,这个消息犹如五雷轰顶,将她刚刚燃起的对新生活的希望彻底浇灭,八个字言简义丰,人物内心的复杂心情展示了出来。

宝玉生辰宴上对拇战的描写,可谓匠心独运,单酒面就是别具一格、独创高雅的新玩法,作者融通诗文、骨牌、黄历,精彩细致的将拇战场景描绘后,需要收束时,忽将镜头拉长,来一个远景“满屋中红飞翠舞,玉动珠瑶”,寥寥数字,将这群与众各别、青春靓丽的男女在宴会上尽情玩乐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

更妙的是对湘云醉卧芍药裀的画面,“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满头满脸红香散乱…….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她……众人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之后,慢启秋波……”细细品味,犹如一杯耐人寻味的清茶,香气四溢,沁人心脾,语言之凝练,文笔之精彩,让人回味无穷。

这样的大手笔,唯有曹公,笔者顶礼膜拜,五体投地。

四叹内涵之丰富

62回,除了展现人物的个性外,还可读出丰富的内涵:

四个不同层次的人的生辰巧遇,有主仆,有宾客,可是四个人的生日放到一起来庆祝,且宴会上主仆一桌,这是对礼教森严,阶级分明的儒家正统文化的颠覆,这是作者对众生平等的一种呼唤,是对生命的尊重,这在当时的社会不得不说是一种大胆的想法。

再看宝玉的行为,他是这场宴会中最重要的角色,当他听到大家谈论芳官的名字时,他毅然从喧闹的宴会抽身,他要去看看热闹背后的孤独者,在他眼里,芳官不是他的奴仆,更没有等级,他关照他们,怜惜他们,芳官也好,小燕也罢,她们是她的伙伴,是他的亲人,他们和他一样是具有美好年华的人。宴会后,香菱的石榴裙被污,他跌脚叹息,他既怕送裙子的宝琴伤心,更担心嘴碎的姨妈对香菱责备,他同情香菱的遭遇,更害怕她多受一点伤害,宝玉永远关心孤独者,怜惜受伤者,温暖漂泊者,哪怕自己受到伤害,“最后他把并蒂菱和夫妻蕙抠挖掩埋,却两手污泥”,宝玉对生命的态度超越了阶级,超越了性别,而是站到人性的角度关爱人,这是曹公的一片丹心啊。

当然62回的前半部分从宝玉生辰这件事我们还看到上流社会的繁文缛节,也可见底层人物生活的艰辛。

《红楼梦》是一部旷世奇书,常读常新,仅以62回,宝玉生辰,就可看到众多的精彩,沉浸其中,与文中的人物一起欢乐,一起忧伤,掩卷而思,一种情感的满足感让人回味无穷,一种对作者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红楼梦》好像一串项链,二十四颗珍珠,一条金线。最亮的珍珠璀璨耀眼,好比是王熙凤。最秀的珍珠晶莹剔透,好比是晴雯。王熙凤位置显赫,统领群芳,贯穿全书,我认为她是主角。实际上,书中也是这么写的。

先解她的名字。熙凤的熙是康熙的熙,按照中国古代行文的戒律"避讳",是要用谐音字替换的。可是乾隆皇帝读过之后,没提意见,说明他承认了。"皇检"通过了。皇帝喻为龙,皇后喻为凤,"熙凤"喻意自明,是皇后。说句笑话,王熙凤应该是乾隆皇帝的奶奶。

次看她的座次。贾宝玉在关乎女人命运的"七个司"门前,选择了"薄命司",先阅读"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一章就是晴雯。再阅读"金陵十二钗正册",排名第九的是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读后感《珍珠玛瑙《红楼梦》(读后感二)》。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是正册判词的第九。"九"是《易经》里阳爻的代号,它是阳数里最大的数(中国古代人设定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王熙凤排在"九"的位置,定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起码要说明王熙凤具有阳刚之气。"九五之尊"是对皇帝尊称,为挑战世俗,用来尊敬皇后也未尝不可。

再来解她的判词。判词中的第三句:"一从二令三人木"。有几位"红学家"作了解释,而且口径是不约而同还是有约而同的保持一致。至今还维持这种解释。那可是一个牵强附会的解释。"一从"是对"三从"的否定(封建礼教里有要求女人要遵守的"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也喻意王熙凤无父无子,认可天下的女人只有"一从"。"二令"是说王熙凤执掌荣宁二府的管理大权。"三人木"是说她是"人中三木","三木"是"栋梁材"三个字。王熙凤是一个生于末世的栋梁之材也。

如果以上三点隐喻,证明王熙凤的才华和智慧以及她的地位还不够的话,那么请看她协理宁国府和迎接元妃省亲的表现吧。这两件大事情就是她判词中"二令"的注解。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这部作品以生动的人物形象、精细入微的情节描写以及深刻的社会刻画,让我对这部小说产生了深深的迷恋和敬佩之情。


我被《红楼梦》中丰富多样的人物所吸引。每一个人物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个性十分鲜明。贾宝玉天真懵懂、少年时期的他带有一种纯真而忧郁的气质,让人感到怜惜;而林黛玉聪明独特而不拘小节的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贾母宽和和蔼、聪明而又亲和,是整个贾府的中心和核心。每一个角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并通过他们的互动展示出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


《红楼梦》以极为细腻的描写方式展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小说中不仅有贾府内部的病态争斗和人性腐朽,还有外部的权力斗争和无奈选择。宝黛的悲剧爱情、黛玉的早夭、贾母的临终、宝玉的坠落等情节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庄严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残酷,让人感到痛心和不舍。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学手法吸引了我。小说中融入大量的诗、词和曲调,这些优美的语言给作品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同时,作者以情节布局合理、细致入微的方式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我也通过阅读这部作品学到了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小编认为,读完《红楼梦》让我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和喜爱。尽管小说中充满了苦痛和悲伤,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思考却让人感到振奋和激励。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性有着深远影响。《红楼梦》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和推敲的伟大之作,它会在我心中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