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考虑看一看“莫扎特观后感”或许能够带给您一些新的思路。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很便捷地观看影视作品,不仅如此,我们在观看后也会产生许多想法。观后感应该整理出自己的思路和理解,观后感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出的感想。作品名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有需要的同志请马上前来瞧瞧!

莫扎特观后感【篇1】

7月份新上映了一部电影,看到标题《外太空的莫扎特》以为是一部太空幻大片,一个月没晚上,点开影片,与儿子一起观影这部影片,看着看着,就被剧情吸引了。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父亲没有完成自己的音乐梦想,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的身上了。影片主题诙谐幽默,有黄渤、范伟、姚晨等喜剧演员加入,增加了不少趣味性。父亲不同的逼儿子去练钢琴,但是儿子一点也不感兴趣,于是父子矛盾不停产生。于是一个外星人莫扎特偶然闯入,产生了一连串的故事。

“我都是为了你好,我想要你成功”这句话,从父亲嘴巴里出来,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教育。儿子学习吉他,今年考三级,整个暑假,也是处于练琴和逼迫练琴之间,还好,在8月中旬他三级的考级曲都已经录完了,让我也松了一口气。

其中任小天有一句“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不喜欢钢琴,我喜欢研究太空。这一句戳中了多少家长的心。家长包括我自己是一心想要孩子未开能够靠自己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想孩子往自己曾经的道路上发展,来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但是,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并不是你的复印件,有权利和义务去完成上一代的梦想。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他们会把时间和兴趣放在自己喜欢的事物或领域内。

作为家长,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给予指导是必要的,防止他们走上歪路,但是不能过度干预,跟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好的关系胜于好的教育,有了好的关系,就不怕孩子不听自己的话了,首先要在尊重的基础上。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能够时时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以尊重做前提,平等的交流。

莫扎特观后感【篇2】

前几天刚登陆院线的《外太空的莫扎特》,是我光看预告片就想一睹为快的电影。不仅情节编排喜感十足、充满奇幻色彩,而且演员阵容强大,都是我喜欢的“老面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渤,最擅长和外星人打交道。国产电影里但凡有外星人出没,没有他会少了许多有意思的看点。

电影里的他经常和外星人狭路相逢,成为不打不相识的欢喜冤家。就像在影片刚开始的部分,他用拳头狂揍外星人“莫扎特”,那股子狠劲儿跟当年在《疯狂外星人》中的表现没啥区别。

其实外星人“莫扎特”也没那么招人嫌,它是以吉祥物的造型亮相,有着“国宝级”的长相——毛绒绒、圆滚滚加黑白配,既非猫非狗,又非“碳基”、“硅基”,并没有什么特别高精尖的科技加持。

不过它的表情挺生动——绷着脸给人的感觉戾气重,笑起来又让人瘆得慌,倒是和导演陈思诚有几分神似(陈导难逃夹带私货的嫌疑)。

论长相,它完全不符合我们对外星人的刻板印象(长毛的外星人实在罕见),但毕竟是正宗国货,和那些光秃秃的外星人相比,显得更有触感和亲和力,也更讨小朋友的喜欢。

估计很多人就算对电影描述的故事不感冒,对“莫扎特”也会印象深刻,甚至情有独钟。最近这段时间,疫情反反复复,电影的票房收入受到了很大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和“莫扎特”有关的周边产品应该不愁没有销路,说不定会把经济损失慢慢弥补回来。

正如影视作品喜欢把地球人分为好人和坏人一样,通常科幻电影中的外星人也分为善良和邪恶两种类型,善良的外星人帮助人类,邪恶的外星人消灭人类。

但“莫扎特”和其他影视作品中的外星人却不一样,不能简单地用善良或者邪恶去评判它的本性,而且它和人类之间也不存在跨物种的二元对立关系。

它应该属于一根筋式的“工具人”,以完成地球任务为己任,脑子里可没有预设什么传统意义上的好坏标准。

谁对完成任务有利,它就主动提供帮助,尽其所能保护他;谁要是阻碍完成任务,它就想尽办法消灭他。他可不在乎帮助和消灭的对象之间有没有亲缘关系,哪怕他们是一对父子。

相应的,观众对它的评分也走极端,有的售票平台高达9.5分,有的网络平台连5分都不到。

就我的观影体验来看,电影的艺术氛围比较浓厚,不少场景充满浪漫气息,演员的表演幽默诙谐,并且“莫扎特”从外形到表情都很接地气,让人越看越喜欢。

作为一部在暑期上映的合家欢电影,不仅有呆萌的外星人、蠢萌的成年人以及孩子气的浪漫情节,而且能给孩子减压,能让家长反思。

这种电影受市场欢迎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不受欢迎反而才不正常。看到网上有的人评价电影“低幼”,是十足的“烂片”,我感到不可思议。

拍给孩子看的电影还需要摆出一副“高冷”的姿态吗?非得从大人居高临下的视角去教导孩子?而不是像这部电影一样,和孩子保持完全平等的视角。

我旁边坐着一个十来岁的小朋友,一直处于心不在焉的状态,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他妈妈也不怎么管他,也许琢磨剧情更需要集中注意力吧。

正当我对自己感到失望的时候,身旁这位小朋友突然手指银幕,大声说了一句:“烂片,难看死了”。

从此以后,我便有了更多的自知之明,尽量避免花钱去看自己够不着的电影。

其实评价一部电影是“烂”还是“不烂”,不能仅凭社交媒体、网络平台上某些个人的主观看法。电影是作品,也是产品,需要观众付出时间、金钱、精力来购买,比较依赖社会大众的口碑传播。

而且作为买方占主导地位的电影市场,只有质量真正过硬的作品(产品)才能保证良好的口碑,才能持续增加票房收入,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因此从作品角度分析,《外太空的莫扎特》作为科幻片来看,科学理性不足,逻辑基础偏弱。如果它把自己定义为奇幻片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幸许还能获得更多正面评价。

但从产品角度分析,《外太空的莫扎特》走的是群众路线,定位准确,制作精良,“消费”门槛低,对观众非常友好。要不是疫情影响的话,它会更有市场潜力。

相信不管现在还是未来,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会多了一个叫“莫扎特”的好朋友。

莫扎特观后感【篇3】

凡人与天才

莫扎特似乎天生就是天才的代名词,他的光芒足以覆盖他那个时代的天才家族。因此,据说在那个孤独而辉煌的时代,只有莫扎特独自守护。

通过**鉴赏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莫扎特,然而通过**《莫扎特传》这部电影,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莫扎特的一生……使我们在对他的身世进行感叹不已的时候,更萌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首先,**是以与莫扎特同时代的奥地利皇帝的御用**家萨列里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

为了生活,莫扎特的夫人背地里拿着莫扎特写的乐谱去找萨列里,希望他能帮她的丈夫谋个差事。当萨利里得知莫扎特美丽干净的手稿时原稿而不是抄本时,他认为莫扎特是在上帝面前口授。莫扎特在共产党的才华让萨利里越来越不舒服,他疯狂的嫉妒最终使他决心消灭莫扎特。

萨利里请了一个女佣去莫扎特家做线人,了解莫扎特的一举一动。又在奥皇面前说出莫扎特的秘密,目的就是要看到莫扎特出丑和难堪。但莫扎特内心充满了明媚的春天,总是让人不忍伤害他。

后来,萨列里抓住莫扎特生活窘困的软肋,化装成蒙面黑衣人到莫扎特家约稿,许以重金要莫扎特创作一部《安魂曲》。面对生存压力,莫扎特无奈地接受了这一保留。但莫扎特有一种预感,觉得是在为自己写《安魂曲》。

最后,也许莫扎特自己预感到时光不多了,他让萨列里在自己面前也听写了一回,由他口授,萨列里记录,通宵未眠,完成了著名的《安魂曲》。当清晨的阳光照进屋子,天才就会死去,嫉妒天才的人就会发疯。莫扎特的葬礼没有鲜花,没有对联,没有送葬队伍。

如同一个平凡的贫苦人们一样,只有一个普通的墓,一块不大的现已长满杂草的地。这就是电影的结局。

看到影片最后是这样的结局,我不禁感慨万千。伍尔夫.莫扎特,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却遭人妒忌受人**,生活穷困潦倒。

为了留在维也纳,在身份显赫的父亲的安排下,他拒绝返回家乡。他去求人给他工作,甚至求人施舍。他不懂人情世故,生活中放荡不羁,却对自己的**狂度自信,总认为那是由史以来最杰出的。

不过事实也就是那样。由于那个维也纳皇室御用作曲家的排挤,他创作的包括《费加罗的婚礼》在内的一些著名歌剧也在当地也只演出了屈指可数的几场。他的父亲死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一些变化,思想上生活上的压力让他憔悴不堪。

他开始大量饮酒。我不知道她的妻子-史坦丝,一个娇小漂亮的女人-这个期间是怎么过来的,一方面要照顾孩子和伍尔夫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为丈夫的精神状况担心-他被生活压的也不成样子,喝酒,语无伦次,彻夜的写那些歌剧。最后,他妻子一个人带孩子们去度假。由于精疲力尽,他一声令下晕倒了,然后卧床不起。

直到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人是谁-那个在他的最后时期用钱逼他写安魂曲的人。所有情节都是故事的反面主人翁在向神父忏悔中展开的,是他**了莫扎特。

片中有很多地方让人都会有很深的感触的,第一当然是莫扎特的**才能,用那个御用作曲家的话就是他创作歌剧的时候完全是写出他脑子中本来存在的东西,像在在听写!他的手稿没有一处更改,而且他从不写复稿。再就是他的爱情,他和史坦丝的恩爱几次让我感动,无论是在他得意时还是潦倒时,他的妻子都是那样一如既往地跟着他。

可以说他拥有完美的爱情。他的一生我找不出他的任何实质上的过错,只是一个妒忌他的人。所以对身边的人要有适当的提防。

再就是莫扎特,说严重点,电影是对莫扎特形象的有一定的歪曲,电影里的莫扎特是不完美的。有点轻浮,也许对天才来说轻浮。有点自大,自大对天才来说是完全的自信。

有点神经质,尤其那笑声,神经质于天才来说,只是笑傲尘世权贵而已。所有的缺点都是莫扎特天才不重要的细节。然而,这种莫扎特,对于很多歌迷来说,是有点迷失的,因为莫扎特的**太完美了,所以我们希望他的其他一切都是完美的。

莫扎特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离开这个世界是为了**。他是**之旅中永远的跋涉者。

对此,我也有一个疑问:普通人喝酒天才有什么区别?也许,凡人会被外在因素困扰以至于悲伤地发现自己的江郎才尽,甚至为了留下才华的尾巴而不择手段。

反观之天才,他们只是不停地发挥自己的才华,永不停止。在一个天才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我们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但我们应该明白,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上帝是公平的,他不会让我们遭受太多的痛苦。就像莫扎特,当他的身体太痛苦时,上帝把他的孩子们叫回家。

然后,当我们处于痛苦中时,我们需要相信我们能做很多,而时机还没有到来。看看自己..看看自己..

看看自己是多么的虚伪,多么让人怜悯,这副德行又是多么的可悲,连自己都会忍不住取笑自己的无知.神啊!把我带走吧!

我的肉体我的灵魂.我知道!我知道!

即使我死了,你也不会接受我丑陋的灵魂。

因此,心无旁骛才是成功的最基本品质。被浮躁的社会情绪所扰乱,有一天,天资只是一文不值的渣滓。

影片的大部分主要记录了萨列里是如何用自己的各种手段让这个上帝的宠儿犯罪,一步步走向绝境。即使如此,这个单纯的人一直把他的仇人当作自己真诚的朋友。是,因为他的眼里只有**以及自身的快乐,他根本无暇顾及过多无用之物。

他只希望自己的**得到别人的赏识,即使没有帝王的器重,即使曾经在宫廷演奏的**只能成为平民的娱乐节目,他都满足了。他为他的**,付出了一生。

莫扎特观后感【篇4】

我一直觉得我生晚了,错过了很多好片子。但在看完《外太空的莫扎特》之后,我感到了庆幸。同系列的片子我们有《长江七号》,我们有《捉妖记》,我们有胡巴,有七仔。而现在的小孩呢,一个猥琐贼笑和陈思诚长得挺像的拼装熊猫,肚子上有着难看的缝合线。电影院送的同款毛绒公仔无人想要,大眼珠子透着诡异的光。

抛开其他的不说,我实在想不通这个片子想要表达什么。开头的一组镜头让我以为要开始抨击鸡娃,提倡双减。没想到只是蜻蜓点水吓唬一下,后面的铺开面更加广了。家庭教育,人类文明。之前听到陈思诚说想要塑造唐探宇宙,难道我们外星滚滚也要来掺和一下吗?同样的,荣梓杉的变声期听起来让人心疼。他似乎还停留在朱朝阳时期,又或者是这个剧本设定找的小孩太大了。说起来,本是一部合家欢的电影,但我想不到那么多小孩子会被吓哭。这样看来,片子最纯粹的目的都没有达到。就好比吃了一碗饭,没进食道,呛到了鼻腔。

回想15年,有幸采访了捉妖记的导演许诚毅。那时,我对于电影的见解并不深刻,只是觉得这部片子好看。提出来的问题大多是关于故事情节,关于人物设定。采访结束后,和我同行的小伙伴拿着毛绒公仔兴奋的样子,和他现在买了新电脑的样子一模一样。毋庸置疑,这部片子是很合格的合家欢片。我觉得,这才是送给孩子们的片子,这才是孩子们会喜欢的片子。

同样的,《长江七号》永远是我反复看还会热泪盈眶的片子。里面包裹的大核心是痛苦的,是让人心酸的。贫富差距,命运多舛。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勤劳不一定能致富。每一个年龄段的人将收获不同的感受。现在,我的娃娃柜里仍旧有着一只被我盘包浆的七仔。在幽静的夜晚,它是否也能醒来,帮我弥补我的遗憾。

谁来救救孩子们,给予他们好看的,好玩的片子。好不容易国漫有了新突破,又被一些自卑的人打上了辱华的标签。我从来不觉得眯眯眼有罪,这本就是国外强加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又为什么将其作为标准去衡量呢。中国人有好看的杏仁眼,桃花眼,丹凤眼,但有些人有着大大的眼睛却还是装瞎。下一代能看到什么呢?翻出07年的老片,还是继续低幼的熊出没。

最后讲个恐怖故事,这个鬼东西还有2,还有3。分别是外太空的肖邦和外太空的莫奈。

莫扎特观后感【篇5】

观后感公共管理 2班 *** 杨依依

美国索尔·扎恩茨影片公司1984年摄制的《莫扎特传》(《amadeus》)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接近这个神,至少是神的宠儿,这个我们凡人为之炫目的天才。他首先是一个男孩,倒不是他直至散手人寰都年纪轻轻,而是他既便在世间的大部分日子里,他都只是会傻笑,会做狭地和女演员在化妆间滚作一团,会在大庭广众下毫无理由地"羞辱"他的对手,一个对他的前提也许是性命攸关的人——宫廷作曲家萨列里。

萨利里清楚地听到,甚至看到了上帝通过这个粗俗甚至看起来粗心的孩子发出的自然之声。他奇异地发觉竟然只有他看见了,他恐惧所有的人在那些刹那里都张开了眼睛。所以他诱使那个小男孩犯罪。他很自豪地发现莫扎特是一艘可以轻易操纵的帆船,“好的风取决于力量”,他似乎能够摧毁这个天才。

他似乎是上帝的旨意,要把许多苦难加在天才身上。

"我可以在我无往不胜的人间为所欲为地给他设置障碍。这人间是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欺世者发财,盗名者成功。"

萨雷里所做的实际上是另一种解释天才是如何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方式。

首先天才服务的是万王之王,尘世间***别人三跪九叩的君王几乎都会遭到天才的藐视。因为天才会觉得在国王面前有个位子,看不起国王是不值得庆祝的。他会从维也纳写信给父亲:

“我还是很生气,人们一直在考验我的耐心。终于'忍'字败下阵来,我已经不再是个'萨尔茨堡的囚徒'。今天是个快乐的日子。“我终于自由了”他从没想过自由只存在于天空,而地球上的凡人知道自由是什么。

然后天才的家庭还是凡人的家庭。他的妻子也许都不如他的仇敌知道他的可贵在什么地方,也许她认为莫扎特的不顺利只在于那个人对自己的肉体并不满意;也许她真的认为莫扎特随意涂抹在纸上的音符不过是排泄物,只有这种排泄物竟然能够为她换取帽子上的头饰的时候,那也许会提升为比较高级的排泄物;也许她评判《安魂曲》和《魔笛》价值的高低只不过是前者预付了很多钱,后者似乎赚不到什么钱;终其一生,她开始意识到她的莫扎特是天才,但她其实不知道她的莫扎特何止是天才。

最后,天才的身体尤其是凡人的身体。当萨列里安排的女仆都惊恐地拒绝不再做可耻的密探,由于她发觉夜以继日的工作让她名义上的主人已经象鬼一样的旺盛,或者说象鬼一样的不可捉摸。当萨雷里兴奋地刺伤最后一把剑时,他们没有意识到上帝不会让凡人宠坏他心爱的人,上帝的爱人也会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