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在读了作者的作品后,我有了知识和感悟的双重收获。写好读后感,重要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编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沉沦读后感”,希望本文能够为您开启一扇新的大门拓展您的视野!

沉沦读后感 篇1

本对郁达夫的东西没什么了解。无意中,看到一句这样的评价:在当时的中国,需要鲁迅这样铁骨铮铮的为人民疾苦疾呼的斗士,需要郭沫若这样讴歌自然,讴歌生命的人……郁达夫却是另外的一种方式,他的《沉沦》一出,给当时的中国文坛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大致意思就是这样)。郁达夫是谁,《沉沦》又是讲什么的?我好奇了。我去找了来看。

这越读越是熟悉,小时候应该有看过它改编的电影――当时的感觉应该是除了片尾那句“中国,你为什么不强大起来,啊!”之外,就是黑色的夜,只见人的外形以及对白。

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觉得如果撇开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重新来看这部小说,都是很有韵致,很有味道的呢――就是一个留学日本的,无所事事,自卑,怨愤,又自恋,猥琐的堕落渣男,一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的一段经历和心理活动。

早晨被窝里的罪恶,陷入自己对自己的指责,怨恨,然后又怨恨他人――复仇――复的是自己吧――月底的最后几天或者一星期的最后几天就完全的放纵了自己,跟自己说从下个月重新开始或者下周重新开始,下个初一重新开始,甚至有个形式的去剃了个头,洗了个澡――但实际上就是一切该怎样来的还是怎样来,都没有改变。

撇开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不说,撇开心理的问题不谈。这样的行径不也无时无刻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某些人的身上吗?

《沉沦》里男主角的形象依然是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的四周围的。

沉沦读后感 篇2

倚灯夜读,台灯流溢着橘黄色的光晕,斑驳地洒在房间的墙壁上。此刻品味郁达夫的《沉沦》甚是好。

“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这是沉沦的开篇,就在这段极短精炼的文字中,我就淋漓尽致地体会到作者极度的苦闷,痛苦与孤单。他独自一人来到日本,身处异乡,本来就孤独,却又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他以年轻人特有的热情渴望,追求真挚友情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拖累,这种热情也变得郁结。人变得安静,安静的可怕。于是他便开始怀疑周围的一切,敌视他人,渐渐戴上伪装的面具,害怕别人看见他的真实。

他虽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的沉沦下去……读到这儿,我想哭,有种莫名的伤感蔓延上心头,笼罩全身。虽然并没有身临其境,但从这些伤感的文字中足以受到感染。我们都被时光静置蜕变,在世俗与现实的棱角面前弱小的我们是如此的瘦弱不堪,我们跌跌撞撞向前,却满是伤痕。我们沉沦在过往的回忆之间,以过往的人事,和匆匆的时间来抚平内心的伤痛,给予我们力量再度向前。

沉沦。

郁达夫的沉沦是一种堕落、自暴自弃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在我看来沉沦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在一个浑浑噩噩的午后,一杯清茶,一本小说,一段钢琴曲,兴致来时,便捧书拣一篇颇有感触的和着乐声抑扬顿挫地读上几段;读累了,便躺在沙发上,伴着优美的轻音乐小憩一刻,沉沦于此……沉沦亦是一种生活态度,因此我与作者的“沉沦”才如此大相庭径。

正如我此时正梳着夜的长发,静品茗夜的悠闲写下此篇读后感,沉沦于那本《沉沦》……

沉沦读后感 篇3

自开展纪律教育月活动,认真学***文件精神和认真**《沉沦》影片后,本人思想感触很深:警示片《沉沦》是讲述了东莞市人大原副主席欧林高,在担任东莞市清溪镇党委书记、市委原秘书长、长安镇党委书记和市人大副主任期间,利用手中的权力,恣意妄为,大肆敛财,并将妻子、子女移居香港,成为名符其实的“裸官”。奥林戈的蜕变和堕落,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如少数党员和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企图逃避组织监督,忽视群众监督等。这一事件暴露了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不足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该片以欧林高的违法违纪事实为主线,这是给一个深刻的教训一个悠悠回响的警钟,深刻剖析了其腐化堕落的原因,对增强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和拒腐防变能力,具有很强的警示教育作用。

近年来,纪检监察机关加大了惩治腐败案件的力度,奥林戈案件的影响恶劣,发人深省。通过教育学,我们感触良多。今后,要加强教育学习,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和反腐败能力,实现依法行政、廉洁自律。

不断进行思想教育学习。社保工作既然是服务性行业,就应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工作实践不断加强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展观为指导的思想教育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职业道德规范。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种思想相互交错,扭曲了彼此的价值取向。只有坚持信念,自觉抵制金钱、物质、虚荣心对思想的冲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不断加强学***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深入理解“依法治国”的方略和深刻法治精神。必需依靠“法”来治国、用法的条文、规章作准绳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做到学法知法用法守法,尊重法律尊严,畏惧法律惩罚,深刻理解“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广泛涵义,明白到一旦触犯法律,就必然受到法律制裁的道理。

为了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工作,切实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群众观念、纪律观念、道德观念和廉洁观念,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近日,我分局组织了全体工作人员分批**了《沉沦——“裸官”欧林高蜕变纪实》专题资料片。

该片以东莞市人大原副主任欧林高违法违纪事实为主线,讲述了欧林高在任东莞市长安镇党委书记和市人大副主任期间,利用手中的权力,恣意妄为,大肆敛财,并将妻子、子女移居香港,成为名符其实的“裸官”的腐败历程。奥林戈的蜕变和堕落,也暴露了少数民族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信仰的动摇,他们企图逃避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影片通过活生生的事例进行得失比对,发人深省。

现在,我想从反腐倡廉、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等方面谈谈自己得体会

一、牢固树立为民掌好权的思想

党员干部特别是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权力、行使权力;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大小与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是密切相联的,这个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用来作为谋取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资本,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要坚定不移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这是做人、为官的起码要求,也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起码要求。党员干部要忠心耿耿地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努力工作,尽职尽责,秉公行事,自觉地做到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经受住名、利、权、位的考验,面对物质利益的强烈**,不沾不染,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公仆本色。

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得民心者得天下”。权力的得与失全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与否。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发展和其他各项事业,是极其艰巨和复杂的任务,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实践。没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不可能实现。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之所以丧失政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领导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脱离了群众,继而形成了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对立的既得利益集团,最终被人民群众所抛弃。

因此,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是党的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党必须紧紧依靠群众,才能永远保持先进性。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

三、养成洁身自好和谨言慎行的生活作风

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接受法制的约束。领导干部的腐败,往往是从八小时外不受约束地吃喝,沉溺于红绿之中开始的。我们通过健全、完善和强化权力制约机制,使每个党员干部树立监督意识,明确人人都是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防范出现“个人逃避监督”的现象。

党员干部要自重、自警、自省、自律。管好自己的眼,不该看的不看;管好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去。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抗得住**、管得住小节,做防腐拒变的典范。

四、做到静心和尽心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先进性取决于党员的先进性。一名党员一面旗,党员要保先,只有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念;只有加强修养,自觉利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只有创新思维,确立把发展作为开展实际工作的第一要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只有严格自律,坚持清正廉洁,树立良好作风,在本职岗位上出色完成各项工作。

首先,心要静,戒浮躁。三国时期,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浮躁,是一种轻浮急躁的心态,一名党员干部,一旦沾染上浮躁之气,就会沉不下心,稳不住神,心猿意马,魂不守舍。这种心态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学***浅尝辄止,一目十行。

作为党员,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心不静无以言学,心不静,贪欲就膨胀,就拒挡不住外部花花世界的**。一旦碰上**就会自乱方寸。

其次,心要净,不存私心杂念。“出淤泥而不染”。在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下,党员要保持个人的力量、自尊、自省、自励,一尘不染、清正廉洁。

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干事。要始终清正廉洁,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带头弘扬社会主义良好道德。

再者,要尽心,不能懒散松懈。一名党员,对待自己的事业就是要恪尽职守、扎实肯干、勇于进取、拼搏向上、知难而进、忘我工作。要集中力量建设,创新发展思路,在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各项工作中采取新举措。

“一个党员一面旗。”作为一名党员,一位社保工作者,我们对工作要不断增强责任心。保证工作业绩第一,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沉沦读后感 篇4

但对于这部小说,我不想简单地分析这个角色,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它。我想说的是,其实《沉沦》里的他,所反映出来的年轻人的劣根性难道真的是当时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才有的吗?没这么具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吧,那些我们很容易从人物性格里分析出来的懦弱、矛盾、孤独、忧郁、多疑、敏感、心血来潮等等,难道现在的人们就没有这些缺陷吗?

我们大多数人不喜欢《沉沦》的原因是觉得它无法引起我们的共鸣,其实更准确地来看,是因为郁达夫在设计人物性格时将他性格里的劣根性放大了许多倍(也许在那个年代不算放大),所以我们很难产生共鸣,可是仔细想想,我们不也常常会表现出这种劣根性吗?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关于人物的三分钟热情的这种性格,“他”在看一本书的时候会突然停下,觉得这么好的书不应该马上看完,而应该留着以后细细品味,结果没多久“他”就将这本书忘了(其实我觉得他的自杀行为也是心血来潮的,本来他是想坐车回家的,结果发现自己没钱,一时冲动,就跳海去了)。事实上,对我自己来说,我经常有类似的行为。我一时兴起会买很多书回家。但当我的热情消退后,这些书将成为我书架上的装饰品。

这种三分钟的人品热情,不仅仅体现在买书、看这件简单的事情上。为什么会有“冲动的惩罚”这样的短语被创造出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三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纷纷崛起后又齐齐落马?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学生在初入大学时信誓旦旦列出宏伟计划而后就放任自我最终一事无成?答案很容易想到。

所以说《沉沦》也算是对我们的一个警醒,虽然我们可能永远都会不会像男主角那样**,但是这些劣根性毕竟存在于我们的体内,我们需要将它们对我们的影响降到最低。

完稿于2010年11月28日22:16p>

沉沦读后感 篇5

大家一直都说《沉沦》这篇文章好,怀着崇敬、好奇的心理,我一口气读完了它。可读完之后,留给我的却是几分忧伤,几分气愤,还有几分迷惘……

文章的主人公是个在日本留学的*青年诗人。按当时的情况来说,他的条件是很不错的,不仅能吃饱穿暖,还能去学习,甚至可以去留学。但谁想到,这些令大多数*青年眼红的条件却让他一步步沉沦。我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没用的人,是一个懦夫!作为一个男子汉,却不能说到做到,做为一个炎黄子孙,却不能为祖国争光。明明在心里痛骂那些沉迷酒*、俗事的人,自己却同样不能*住她们的诱惑或者不如说是他自己的“想入非非”。羡慕别人的交际广,人缘好,而自己却不学着去做,还在背地里把人家当成是仇敌,认为别人故意这样对他,甚至把这件事归咎于祖国……最后终于跳海自杀了。我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是个极不争气的人。我觉得他最不争气的一点就是把什么事都归咎于国家,一遇到挫折、困难就说:“祖国啊,你什么时候富强起来啊?你快强大起来啊……”“祖国,这是你害我的!”说真的,他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一个国家、民族不能富强,他的子民同样不能够抬起头来做人!可是,我们也应该想一想,国家的强大就是需要全体国民的努力啊――如果大家都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负责,那国家怎么才能强大呢?有付出才能有获得,如果大家都来拿国家的,那国家往哪拿?这个简单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明白,更何况一个留学生。可是既然懂得这一个道理,他就应该更加努力,更加刻苦的啊,为什么,他还是一再沉沦……

不说他了,就拿我们现在来说,学了那么久的知识,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按理说我们应该运远强大于欧美、日本等“小辈”啊,可是为什么,在那些“小辈”面前,我们还得忍气吞声?为什么对人家的经济还是望尘莫及?中华民族是个聪明的民族,脑力方面并不比别人差!我们之所以不能富强,就是因为*有太多只懂拿国家的人啊!难道这个道理大家真的不明白?

沉沦读后感 篇6

《沉沦》描写的是一个患忧郁症的留日学生走向沉沦的故事,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矛盾冲突,主人公的愤激和反抗,最终往往变成自戕,爱国心又常与个人欲望相联系,再加上作品笼罩着一层悒郁颓丧的气氛,就让《沉沦》这部著作有了很大的争议。这说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的郁达夫不仅接受了欧洲资产阶级所谓世纪末文艺思潮的影响,而且沾染了中国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式的哀愁(郁达夫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表示对统治势力的反抗和蔑视,这里面也有中国古代某些文人的影响)。

本文的时代大背景设定在清朝末年,中国最虚弱,民族最迷惘,国家的统治阶级最沉沦的时代,在世界上,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而国家的统治阶级清朝**仍然是沉醉在自己伪造的上朝天国中,那个脱离社会的象牙塔中,虽然那时东渡求学的爱国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虽然东渡,却不是去寻访救国的道路的,封闭孤独的生活加上长期压抑的青春的冲击,使他不免忧郁竟至于性格扭曲的发展,最后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琐沉沦,以至于才21岁的他就要走向自我毁灭。

从本文的各种创作手法来说,与郁达夫其他的**作品一样,《沉沦》也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也叫“自我**”),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最能把读者引入文中,身临其境的一大特点,若要深刻理解,读完这篇**有所得,有所悟,就必须**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的一些气质,也有一些自由叛逆的思想。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受到了压抑。

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忧郁症的根苗”。

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通读《沉沦》这部有所争议的文学著作,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在自裁前,那一段血泪交加的的哽咽:“这干燥的生活.......祖国啊,祖国啊,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这也是作者自己内心世界最强烈的呼喊,很确切的表达出了作者深切的爱国之情,以及对祖国的萎靡不振,不图自救各种激愤,这是一个爱国者的最强音,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中国的沉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沉沦,这是一部充满血性的著作,一部灵魂的救赎录。

中文092 方晓旭

0901051022

沉沦读后感 篇7

读了好多次《骆驼祥子》,每一次总会不禁感叹那样的岁月,每一次总会为祥子鸣不平。其实一直也没想明白,为什么一个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永远不对命运屈服的有志青年,会堕落成被人贬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的堕落的人。这是何其可悲,也是令人扼腕的事实啊!

祥子的梦想似乎并不困难他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那三年,祥子省吃俭用,好不容易买来的新车却被兵痞抢走了,但祥子并没有放弃!他再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了一辆洋车,可似乎幸运之神不会降临到祥子身边,可恶的孙侦探又骗走了他仅有的积蓄。再遭命运捉弄的祥子仍然幻想着梦想成真的那天,他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最后却又无奈卖车为虎妞处理丧事

当对未来重燃希望的祥子来找小福子时,小福子已上吊自杀,这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生活的期盼和信心,从上进好强沦为自甘堕落。从此,祥子憎恨任何人,他染上了恶习,拉车也不勤快了,最后干脆不拉车了,他开始骗钱,借钱不还,甚至为钱出卖别人,最后,经不住诱惑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为什么原本乐观坚强的祥子最后结局悲惨?为什么在那样的社会里,想凭借自己努力过上幸福生活都是一种奢望?为什么那样的社会小人物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我想,是那黑暗腐败的社会,是那些促使社会腐败的军阀,特务,车厂主!在黑暗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信任,甚至仇恨,许多人都是那么自私自利,使那些底层百姓饱受剥削和压迫!

祥子的悲哀结局让我们惋惜,也值得我们深思。在无战乱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为什么仍有祥子的影子出现呢?在一些偏远地区,仍有一些工人拼命工作,却常常遭遇工头拖欠工钱,他们只能回家呆呆地看着正在等待饭食的孩子们,或是找一个偏僻的角落偷偷哭泣,这虽不是祥子苦难再现,却与祥子的生活无本质区别:专心工作,却处处遭到不公,遭到冷遇,甚至遭到嫌弃。

在今天,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应当敢拼敢闯,坚持理想,积极向上!记得时时告诫自己:万万不能迷失自己,从祥子的人生中得到教训,前方的道路无论多么坎坷,只要不放弃,抬起头,始终一片光明!

毕竟时代不同,命运还是把握在自己手里!

沉沦读后感 篇8

沉沦中的坚守

——读《百年风流》有感

开发区张丽敏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我有点害怕-太厚了!然后我打开书看了几页,有点烦人——太黄了!里面许多处浓墨重彩渲染女人的**,男人的贪馋,让我狐疑——好像是黄色书?

继而顺手扔在一旁了。可是,因为生病,不能坐只能躺着的我,干不了别的事儿,再一次捡起这本书,才发现在那些文字背后,掩藏着的是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作者颇具画面感的文笔,让我不知不觉便随他走进"灯笼镇"的百年风流之中……

顾名思义,“灯笼镇”以满镇的红灯笼而得名。这是一个山里重镇,方圆百里的中心。它上到巴蜀,下到汉江,路上骡马成群,河底有连续不断的货运船。

山里木耳、蚕丝出口,外面布、盐、糖进山,无不由此经过,因此镇上的人大多会做生意,也会做人。这个以生意兴隆起来的小镇,很懂得生意经——做生意要图兴旺,要方便客人,于是挂灯笼。天黑了,满镇就成了一个灯笼的世界,映照着后面的山,前面的河,上面的天。

行夜路的隔几架山都能看到那一片红光,犹如一个大灯笼悬在空中,灯笼镇便是这样被叫响的。这片百年不衰的福地,逃不过最残酷的自然法则——兴衰。红红火火的小镇,红红火火的日子,红红火火的人际关系,都因为那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一下子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再也不复红火——没有了火红的灯笼,没有了和睦的邻里,没有了悠然的生活,没有了浓烈的爱情……

在这场灾难中,相爱的杨春华和吴文画因种种原因分道扬镳,几乎形同陌路;曾经生活在和平与共赢中的灯笼镇人民互相伤害,倒在了地上。原本弥足珍贵的戏本子几经波折,差点儿被抄走毁掉……这一幕幕,一场场,再次唤醒我对那段岁月模糊的感知,再次激起我内心对那段历史的伤感和叹息!然而,就是在这样长这样长的一段令无数人屈辱到宁死不活的日子里,有这么一个女人,一个柔弱的让人心疼的女人,独自一人,坚守着生的希望,坚守着心的执着,坚守着那份"莲"的清白!她,吴文画画,无论形势多么动荡,无论人们心中多么肮脏,她仍然是东,西,南,北的风,我依然!

她不同流合污,也不自怨自艾,不害人,也不放纵自己,坚守着自己内心对钟爱之人的深沉情感,不离不弃;坚守着那徐老头硬塞给她求她保存的珍贵的戏文资料;还要坚持灯笼镇人独特的(或母亲继承的)精湛的编织技巧。为了灯笼镇,她不惜苦熬多少个通宵,把一个记忆中红红火火的灯笼镇细致入微又及其精致的用麦秆儿编织呈现在大家面前!被人夸赞,她不喜,被人污蔑,她不悲,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儿,活在自己的希望里…… 他,丁汉文,大恶棍丁汉武的弟弟,却是一个与哥哥截然相反的善良之人,因为青春年少时多学了点儿文墨出国留学,得以躲过那场浩劫,并在他耄耋之年回国之时,还能享受各级领导极尽恭敬、盛大的接待!

他心系灯笼镇,心系老家那个让他一生牵挂的她。回国寻根,回国寻亲!然而,世事变迁,几十年的爱之火没有熄灭,却燃烧成了最淡泊宁静的模样——老彩凤任凭所有人说破嘴皮也不肯再跟丁汉文重续旧好,随他去做那万人羡慕的"华侨"……

生活的神圣性,爱的价值和不屈不挠的尊严随着生活的旅程而挣扎,并进行了一系列悲喜剧。

那是一场漫长的噩梦,那是一个充满痛苦的日子,对于灯笼镇的人们来说,那是一段更愿意被深深埋葬的历史!读着一行行文字,在为书中人物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对这些看似普通却有着坚定执着内心的男人女人们投去敬佩的一瞥!

总结当噩梦醒来,当一切复又走向光明,那红红火火的红灯笼又悄悄映红了那见证灯笼镇人百年风流又历经磨难的大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