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一部作品后,我们总有很多分享的感受和体会,关键的读后感更是不能忽略的一部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曾国藩读后感 篇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一起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借用唐浩明先生的评价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我们都无法否认的是,在那个时代,他挽狂澜于即倒,在这个时代,他文章德行影响深远。

《曾国藩家书》收录曾国藩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按内容大抵可分为治军、为政、修身、治学、处事、交友、用人等章。由这些书信,可探索到他一生的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换,由于他功高盖主而树大招风,所以他虽身居高位,但内心却如履薄冰。《曾国藩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的折射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我阅读的这篇文章,就表达出了他“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的观点。

宋朝的朱熹说过:“天下事,坏于懒与私。”这与“人败皆因懒”是一个意思:纵览古今兴衰成败,凡是导致一个人失败的原因,主要就是懒惰。现在有句话说:“昨夜梦里行万里,今晨醒来在床上。”现在许多人都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心比天高的梦想,但又吃不了苦,很难坚持,并为自己照例千百个不坚持的理由,于是日子就变得得过且过了。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明白了:我们现在偷的每一次懒,都是给未来挖的坑。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机会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努力才会有回报。

古人常说:“性谦受福。”而“事败皆因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唯有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做事情才会顺利。一个人如果有了很大的功劳后,还能谦虚谨慎地做事,怎么会不成功呢?但如果这个人成功后,开始变得骄傲自大,那就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了,这就是衰败的开端。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刻地领悟到了,对人谦逊有礼,就能不断地积攒福气,我们的人生才能顺遂。

司马光说:“奢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勤俭的美德已经过时了。实则不然,唯有保持勤俭,切忌奢侈浪费,才能幸福一生。如果子女胡乱挥霍,就会导致家庭的衰败。所以我们不能养成骄奢淫逸的恶习,勤俭一生,就能幸福一生。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我将会把“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牢记在心,做一个勤奋、谦虚、勤俭的人,让自己因此幸福一生。

曾国藩读后感 篇2

读完张宏杰博士的《曾国藩传》,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落笔。从前熟知曾公,源于中学的历史书及洋务运动。今日读来,方知见识鄙陋,曾公乃一大奇人,备受毛泽东和蒋介石推崇,毛公评价:封建社会第一“完人”。如此看来,评价极高,却绝不夸张。

曾公传奇的一生,离不开以下这些品质:

坚韧有恒,意志超群

超乎凡俗的恒心与毅力。六次秀才失利,九年的应试生涯,终一鸣惊人,及第进士,跻身翰林。表面光鲜,背后蕴含多少心酸、隐忍与坚持,漫漫科举之路,亦是曾公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后每每回顾,如芒在背,却未尝敢一句怨言。不抱怨出身普通,不抱怨资质平庸导致凡事需付出于别人十倍努力,只知自省精进,屡败便屡战。曾公一生看重“有恒”二字,在家书中常教诲弟弟们做事善始善终,不可见异思迁,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一无所成。

这段独特的经历,也锻造了他“越挫越勇”的品性,在往后的仕途中,无论周遭何种逆境,他皆能迎难而上,隐忍负重,化险为夷。

笔耕不辍,躬身自省

坚持写日记,勤于自省,善于从失败中寻找方法和总结经验。曾公早年时也诸多缺陷。自评早年浮躁,坐不定;为人傲慢,修养不好;为人“虚伪”;好色。从穷乡僻壤的“土包子”来到人才荟萃的京城,虽然科举的成功一度让他顾盼自雄,睥睨一世,可对比方知自己乃庸俗鄙陋之徒。多年死抠科举教材,涉阅甚少,致使视野狭隘,境界肤浅。为此立下“成为圣贤”之志,几十载如一日,通过日记自我警省、自我批评,甚至将日记公诸于众,让家人朋友鞭策监督自己。这个习惯伴随了他一生,哪怕恶疾缠身,受尽折磨,到了风烛残年,双目几近失明,仍不敢松懈丝毫,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坚韧自律至此,令人动容,可瞻可仰,可敬可佩!

数十载的从政从军生涯,他能够多次从挫折失败中崛起,屡建奇功,游离官场并得善终,追谥“文正”(文人做官梦寐以求的一个谥号)。如此等等,均离不开他的善于总结与省思。可谓功虽大而不喜,过虽小而必究。作者评价: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处在一“悔”字。可见这一习惯在他明志修身,通往圣贤之路,成就丰功伟绩,终成世人瞻仰的“立功、立德、立言”的圣贤之徒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脚踏实地,稳打稳扎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尚拙”乃曾公信奉的独特的人生哲学。曾公被视为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是最笨的一个,梁启超评价钝拙,曾公也自知天资平庸,常自称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志亢而力不副,识远而力不逮。可正是这股“拙劲”,助力他卓群而立,完胜同侪。

曾公生平做事力求脚踏实地,不走捷径,不慕虚名,不投机取巧,锱铢累积,集腋成裘,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他带兵打战,更是将这种稳打稳扎的作风发挥到极致,他主张“围城打援”策略,“扎硬寨,打硬仗”,要求士兵挖沟工事,修建壕墙,多次将太平军打得溃不成军。

广择益友,勤破万卷

前面提及曾公年轻时也诸多毛病缺点,而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并立志成圣的,还得益于他广交益友和广泛涉阅。“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读书和交友打开了他的视野,拓宽了他的格局。从古代圣贤身上,他意识到自己视野狭隘,境界低劣,并立志成为王阳明等的“圣贤”;与各界精英相交,他领略到了真正的学者风范,大儒本色。自己原是井底之蛙,俗不可耐。

曾公一生受理学影响最为深刻,且在这个领域有高远造诣。他组建湘军,亦有自己一套理学基础,他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历代士兵皆用没有文化莽夫,他却要挑选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他看来,精神力量远胜于身体力量,只有坚定的信仰,才可出战斗力。他注重军队精神政治的建设,常以程朱理学教导士兵,提倡经世致用。而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湘军麾下出现了不少勇且坚的战神,他们秉承共同信仰,不以个人之穷达为己忧,心系苍生社稷,视死如归。也正是这支队伍,击垮太平军,拯救了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让它又得以多苟存了六十载。

更重要的是,持续的学习,让他得以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中国古人向来自诩人上人,自视世界上最文明的族群。在唯我独尊的满清王朝眼中,洋人近于禽兽,不配与国人平起平坐,曾公虽早年也曾视洋人“性同犬羊”,但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他做了深刻省思,并更迭观念:众生平等,当以礼相待,以诚外交。操持洋务过程中,更是体现了他放眼世界、博采众长的胸襟和高瞻远瞩的见识。

以德服人,扶携晚辈

曾公一生信奉“拙诚”,不玩心机,时刻以理学精神约束自己。他待人真诚宽厚,甚至以德报怨。对左宗棠因妒恨而多次无端诋毁谩骂,皆采取不理会、不还击态度。甚至在他困难之时及时援助,终感化左宗棠。左评价到: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在与江西布政交涉时,对方恩将仇报,百般刁难,曾公动心忍性,只将其视为磨砺心智的机会。可见曾公心胸坦荡宏大,修养境界极高。

在用人上,他恪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慧眼识人,多方考究,确定要培育李鸿章为接班人后,又深谙因材施教,李虽明敏有识,积极进取,却带傲气,曾公便常让他与辨士争口舌之长,挫其傲气。他甘为人梯,多次牺牲自己利益为李鸿章仕途铺路,力图为人才凋敝的晚清王朝培育德才兼备者,其格局视野不限于个人利益得失,而真正心系国家安危存亡,着实让人敬佩。他常常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李带兵出战,他便通过书信对他进行一对一指导,将自己生平政治、军事、外交、人际处理方面的智慧倾囊相授。一生若遇恩师若此,夫复何求。放眼今日,曾公便是一位有气度、有格局、有谋略的管理者。

纵观曾公一生,其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布满了荆棘与坎坷,可这些苦难与挫折却是造就了他不凡一生,每一次的跌入谷底,让他又一次铆足劲弹到高峰。曾公用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证明:即便禀赋平庸,亦可通过真心实意的精进修炼,陶冶变化,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同时也看到了早年立志和内在精神信念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

曾公奔走劳碌的一生,于公于私,于国于家皆功垂青史,广为佳谈。真正诠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于国。宦海沉浮几十载,他忠诚事主,平复内乱,解决外患。志存高远,胸怀家国,身体力行,呕心沥血,操持洋务。以精卫填海之势,孱弱多病身躯,奔走劳命,试图拯救无力回天的清王朝,明知不可为却为之。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哪怕恶疾缠身,油枯灯尽,仍勤勉有恒。无论公务如何繁忙,始终坚持每日阅读、写日记、练书法、打坐……真正书写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忠坚。捧卷拜读,几度盈眶。当读到曾公受病痛折磨之时,更是心疼之至,不忍逐读。

于家。他孝顺父母,团结手足,将兴旺家族、发扬光大视为己任,创造机会帮扶兄弟;与妻子伉俪情深,相敬如宾;教育子女更是严慈相济,引导鼓励。在对后代教育上,他尤为注重品行修养。在他遗嘱中,谈及的不是遗产分割问题,而是对子女品性的期许上。告诫孩子们“不忮不求”,即不妒忌不贪求,因为这是人性最为常见顽劣。他遗留的家书更是后人教育子女的宝贵参考范本。

于己。他立志成圣,涓滴累积,有着极强自我完善欲望甚至“日日自苦”,严格苛求自己直至生命尽头,都不曾松怠丝毫。力图通过勤学苦修达到“完美”境地,终悟得天理,掌握万物运行规律。他注重内在修养,以德服人,海纳百川,不被庸常所缠绕、不被世俗所倾扰,为官数载,两袖清风,终成大器。

曾公传奇一生,其人格之伟岸绝非寥寥几页可以详尽。碍篇幅有限,才疏学浅、文词拙劣,甚至难以将内心汹涌的崇敬之情了然于纸,唯择几样,作浅薄泛谈。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深邃。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深知历史更替发展,宇宙浩渺无穷,自己不过沧海一粟。没有成就伟业雄心,亦不敢奢求成为圣贤,只求通过书籍,瞻仰伟人圣贤们的不朽魂灵,聊以自励,且勤学精进,以实现完善人格,滋长智慧,修身养性之望。

曾国藩读后感 篇3

如果说出不出兵的纠结,是曾国藩迈入大清国艰难的第一步,那么以后都是步步艰难,步步惊心啊。

咸丰四年(1854)一月,曾国藩带着皇帝的期望从衡州出发了。岳州首战,船毁人亡,退守长沙。以此来看曾国藩之前的多次拒绝,不是没有道理的。此时湘军建立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而已。

曾国藩湘军退守长沙时,本该是上下一心团结时,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人公开嘲笑他无能无用,有人公开建议解散湘军,就连湖南巡抚骆秉章态度也不能不热。这种境况,在出征之前就想得到的,哪知现实比想象更艰难。

初次带兵,求胜心切,难免缺乏经验,曾国藩连细作也分不清,在靖港,水师遭遇太平军,再次遭遇惨败。曾国藩气急交加,该如何面对寄予厚望的咸丰皇帝,该如何面对湖南官员的冷嘲热讽,该如何面对支持他信任他的人,唯死而已,爱将江忠源如此,恩师吴文镕如此,于是曾国藩跃身入水,好在救得及时。

兵败如山倒,幸好在未倒之际,陆师取得了“湘潭大捷”,暂时拂去了靖港战败的愁云。这次胜利,挽回了一些名声,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官员也不敢小觑,就连湖南巡抚的态度也转变了。

如果战争一劳永逸该多好,不过,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岳州首败,靖港惨败,湘潭大捷,曾国藩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整顿的湘军,规模不断扩大,作战实力不断增强。咸丰四年八月,湘军再获佳绩,夺取了太平军据守多年的重镇武昌,连咸丰帝都表扬曾国藩:“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如此奇功。”朱笔一辉,就赏赐了一个湖北巡抚之职。哪知刚发出谕旨,咸丰皇帝就反悔了,最终赏赐了一个有名无权的兵部侍郎衔,还被咸丰皇帝警告“严行申饬”,不等湘军修整,就急促命令东下剿匪。

有功受赏,理所应当。国难当头,满清需要汉族官员,但又要防他们觊觎大清的江山。曾国藩这次夺下武昌,应该算是湘军出道以来的一次小辉煌了。他虽然没有得到湖北巡抚这一实职,但他在大清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夺回武昌,而后田家镇再次挫败太平军,湘军渐生骄愎之气,曾国藩对左宗棠的提醒居然以沉默作答。

咸丰四年十二月,湘军水师在湖口遭遇出征以来的致命打击,就连曾国藩坐的船都被太平军俘获,什么管驾官,监印官都被敌人杀死,什么文策卷牍也丢掉了。太平军重新夺回武昌,曾国藩数年心血毁于一旦,再次投水自杀未成。

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打头风。湖口战败,武昌又失,皇帝推责,爱将塔齐布病亡,罗泽南离开,胡林翼升迁离开,重建水师......这些困难重重叠叠,就像一道道千山万壑把曾国藩当成一只猛兽团团困住。

进,太平军锋芒正盛;退,江西官员的挖苦和断饷威胁。无论进退,都让曾国藩如坐针毡,不知如何收场。

如果说训练湘军还未成功之时,曾国藩经历了忠孝的两难选择;那么出征之后,曾国藩经历成败荣辱的高光与暗淡时刻,而此时,正在经历进退失据的艰难处境。这种艰难和尴尬又该如何化解呢?

曾国藩读后感 篇4

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义也。既戒恼怒,又知节,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此外,寿之长短,病之有无,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徳。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高养,日见其大而不耳。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善。余前年所以废驰,亦以焦躁故尔。总宜平心静气,稳稳办去。

看书须以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须看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须速点速读,不必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终身未能读完经书。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オ人,皆以一做字致败。吾因军事而推之,凡事皆然。

曾国藩读后感 篇5

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

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读后感 篇6

从笨人到圣人,经历五次耻辱,如何步步升级,脱胎换骨?当代人从曾国藩的身上学习到什么?读完《曾国藩传》,我终于明白这本书为何这么受欢迎,我们应该从他身上找到自身的弱点,而他的人生之路指引我们走向强大。

曾国藩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一个历史人物。他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

他胸怀宽广,海纳百川。他除了自我反省,也常常会听取别人的`评价,而且能够接受别人不好的评价。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在后面能够迅速对外国人、外国事做出超前态度的重要一点。一个人要有平静看待万事万物的心,才会遇事不慌、决定不乱,才会待人接物,友好相处。

他苦心学习,以“结硬寨、打呆仗”的方针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位极人臣。同时,他也眼光长远,审时度势,面对与洋人的差距,率先抛弃落后观念,倡导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人生精进的基石,最终从笨人到圣人,成为大清王朝的最后火炬,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曾国藩也是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偶像,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而我们现在也在书中潜移默化明白了他的坚持他的故事他的精神。

曾国藩读后感 篇7

前段时间在好友的推荐下,利用每天早上坐地铁的时间断断续续的终于把曾国藩家书看完了,感触颇多,他之所以这么有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时常反思自己的过错,劝诫他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就是面对面在和曾老对话,从他的日记中也可以看出其实曾老也是一位很普通的人而已,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究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继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写日记了,曾老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人无完人,他年轻时也犯过很多的过错,但是他懂得每日反思自己的的得失,他取得了在别人看来很大的成就,在做人做事方面,却依然低调谦虚,才有这样的成就,我有个同事他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坚持写了好几年的日记,这是一个好的习惯,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呢,从开始写日记开始,已经写了几个月了,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自己做的事情有时候还挺好笑的。

也有很多不对的地方,这也是一种成长,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呀,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坚持持续输出和反思下去。

曾国藩读后感 篇8

读曾国藩家书已经不只一次,但虽有感触,并没有留下什么文字,只是将一些有益的文句进行了勾画。今日重读,觉得还是留下一些文字的好,便于日后学习。

曾国藩家书中,有许多文字都值得学习。如“格物诚意”“格物躬行”“求友以匡己之不逮”“言有矩,动有法”等。今天,读了他关于读书的一段精辟之言,受益匪浅。

之一

盖士人读书,提议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之二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经。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人酬酢笑语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当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含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之三

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

看来,对于读书、习字,曾国藩是颇有一番见解,值得借鉴。

曾国藩读后感 篇9

《曾国藩传》是我拜读的第一本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受颇深!是什么让中国近代两位历史大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曾国藩资质平庸,屡考而不及第!是他名门之后朝中有人?不是!在曾国藩之前曾氏家族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立湘军,统率群雄,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延续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每日日记以反省,且把日记交付同僚、子女阅读以监督几身,道德修养近乎纯粹;就立言而言,最为近代中国之大儒,对理学研究身体力行,造诣颇深!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强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忠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使他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总结经验,应对复杂的时事和风云激荡的朝堂,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跟注重“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体系,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

注重人才培养,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任务,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对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人称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挟私报复担心粮草不及,然实非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实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一片丹心照汗青!

曾国藩读后感 篇10

看罢此书,这位有如此大智慧的人让我很欣赏。让我也对中庸也有了初步正确的认识,以前我很抵制中庸思想,我觉得似乎有点虚伪。但是其实不然,曾国藩是中庸的典范但是他不虚伪,为人坦荡,正直,谦虚,内敛,谨慎,深谋远虑,顾全大局,礼贤下士,是难得的有勇有谋之文人。也无怪乎有人说为官者一定要读《曾国藩》。中国自古千年,向来官场黑暗,充满尔虞我诈之事,中庸者方保全身啊,比如西汉的萧何,唐代的郭子仪,还有就是清代的曾国藩了。

而很多人却把中庸看做是一种圆,那些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滑。和那种人相处感觉处处是陷阱,会让人心力交瘁,喜欢使暗箭。也许那些人只是纯粹在中庸身上投机取巧罢了。中庸者为人心胸宽广,光明磊落,降低姿态,善于发掘和使用他人之才能才华,知道用退来保全自己。一直哀叹这个社会喜欢用小聪明,小手段,急功近利的人太多,而真正有智慧有胸怀人却如此稀少,这也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讽刺了。

中庸哲学很重要的一点是收敛自己,心中就算有很高的志向,但是外表也要收敛。这个也代表着中国的社会特征,在中国社会生存要学会这个,因为人心实在是很复杂,处事要懂得收敛,不要过于锋芒,要懂得降低姿态,虽然出发点也只是想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而已,但是往往人心险恶,你的才能发挥了,也许就危害到其他人的利益,所谓枪打出头鸟,太出风头不见得是件好事情。所以在中国如此之多有理想,有激情,有正义感的有志青年往往得不到好的结果,只是变成了愤青了,他们为什么是愤青,那是因为他们对社会失望了。但是他们如果在西方也许就会很有作为,因为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是鼓励个人发挥个性去创造价值的,他们不去考虑别人会怎么想怎么看待自己做的事情,也不去管别人的闲事,反正有多大的本事就去做多大的事情,没人去拦着你。所以很多中国的精英都跑到西方,一方面也是环境好,另外方面很重要的也是这样宽松自如的.社会环境,人性得到最大尊重和解放。中国社会是最容易让人得抑郁症的地方,我周围就没有几个人真正觉得自己是快乐幸福的。

我曾经一直有个理想就是希望能很简单的生活在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下,后来经受了种种曲折之事,终于明白在中国这样的社会这个理想根本就是一个幻想而已,除非你很有钱去给自己塑造一个世外桃源。国外的人都说中国人的心最是复杂,大家都是喜欢窝里斗。这样的社会情况下中庸处事低调收敛的哲学是很受用的,但是低调不等于是放弃理想信念。我也一度个性分明,但是却是总碰壁,也想不通到底是为什么。但是终于明白了,我是以西方的价值观在中国生存,当然是不顺,而且也许我此生也没有机会到国外生活,所以还是理性点吧。虽然对于中国这个社会我很是失望,但是生于此,长于此,将来还会老于此,总是逃避不了的,努力用中国哲学奋斗吧,而且也没有资本去建造个世外桃源让自己避世去,前些天到丽江,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去丽江,我觉得其实就是避世心里,想到一个美好和谐的世外桃源去,怪不得导游说到丽江生活会让人堕落掉,避世了以后是很难入世的。

曾国藩读后感 篇11

草草翻阅,其实没太看进去。不是想看的版本,又没有半路弃书的习惯。每章节都看了一些,大概对曾国藩有些印象。上学的时候对他很感兴趣,通读下来,感觉他真的是严于律己的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虽然一介文人,却心思极为缜密。无论为人,为官,治学,治家,用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原则,很严谨,单纯看他人物性格方面,很是佩服。但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功过各一半,功劳方面开创了新学的局面,为以后中国提拔出了第一批科研人才。过的方面,按史书上说,剿灭了太平天国的起义。但是,我个人觉得太平天国的后期领导人也很封建奢靡。所以,也不算什么过失。毕竟他是生在封建社会效忠皇帝等于爱国的年代。最后还想说,能啃下这本书的人野心一定不小,我是看不下去了[偷笑]

曾国藩读后感 篇12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圣人一般都是指孔孟老庄王守仁。但是在清朝快要灭亡的时候,出现了一位新的圣人——曾国藩。曾国藩成为圣人的路程并没有王阳明的悟道,也没有古代先贤的游说各国,只是凭借着自己的一件东西就成为了圣贤。

古代的圣人一般都是因为思想学术方面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贡献,曾国藩也不例外。曾国藩是曾子的世孙,守护着传统的儒家礼教。在他手中,礼教进行了新的变化,变得更加完善。就凭借这一点,他就可以超出一般的所有思想家,跻身于圣人之列。

但是大多数仰慕曾国藩的人并不知道曾国藩在思想上所作出的贡献,而是单纯因为他在军事上的成就。由此可见他在军事上造诣很高。首先,他模仿古代的大将训练了一批非常强大的军队——湘军。湘军成为当时清朝最具有战斗力的军队。曾国藩对清朝作出最大的贡献就是击败了太平天国起义。他是一位书生,但是凭借着几本兵书而悟出了军事之道,从明显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令人咋舌。

但是通过之前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无数次的科举落第,证明了他并不是拥有及其聪慧的大脑。但是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在背书的时候,一个通宵才背了一章,使得在屋檐上一直站立的小偷都非常不耐烦,直到最后实在忍不住了,给曾国藩将他背的东西背了一遍,曾国藩并未被打击,而是更加努力地去学习。过了好长时间,曾国藩已经成为一品大员,而那个聪明的小偷,仍旧是一位梁上君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努力可以弥补天生的'差距,表面上看曾国藩用兵如神,可见他是花费了多少的努力啊。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努力是可以弥补自己天赋上的不足的。所以当我们在某些方面上天赋不足时,可以使用更多的努力以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通过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曾国藩最终成为了“圣”。

曾国藩同时也悟出了为官之道,从一个世家农民变成了一位伯爵。他在当官的多年历程之中,可以提出恰当的政论,同时并不能让他的对手抓住他的弱点。这就是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与成圣之路。

曾国藩读后感 篇13

今日读了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堪称学习、励志的典范。成功诠释了一个普通人成功成才的秘诀——自律、有恒、志向高远。

一、自律

曾国藩“出身平常,天赋堪称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身体也很差。”“年轻时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单是一个秀才就考了将近十年,以致成为湘人的笑柄。尤其是道光十二年,不仅落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成了“文理欠通”反面典型,全省“出名”。然而他并没有气馁,“回家后一头钻进书房,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找出失败的原因。”“他找出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通关和整体气势。”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三年当他再次踏上科举之路,果然中了秀才。“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紧接着又中了举人。并顺利一路进入翰林院”。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不仅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还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正因为尚拙,他认识到笨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进入翰林院,这里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他和人家一比,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说一口难懂的方言、视野狭窄、观念庸俗、吸烟、浮躁坐不住、爱去菜市口看杀人等。这更坚定了他的自律信心,坚持每天写日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把日记送给朋友传阅,以达到自律的目的。这是他的成功秘诀之一。

直到晚年,仍然每日照常工作,每天清理文件,见客,阅理学著作,核改信稿等。

二、志向高远。

“曾国藩1840年到北京做官,进入翰林院,1852年离开北京。在十多年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道光朝的记录。”他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还有一身的坏毛病。为什么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第一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强。第二目标高远。他在三十岁提出“学做圣人”的目标。为此他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矩:

1、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10.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12.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曾国藩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有延续了六十年。他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

三、有恒

曾国藩从开始考秀才之举就能看出其恒心。不然怎么会连考近十年?怎么会在成为湘乡笑柄、全省反面典型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科考。相反没有恒心早就放弃了,清王朝女历史就应该重写了。

再看进入翰林院后他发现同事都是全国精英中的精英,自己有太多陋习,怎么办?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给自己定下了十二条军规,并以记日记的形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直到暮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每天在日记中不断的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六十二岁的他已经功成名就,在日记中的自责自省依然和他三十岁时一模一样。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戒掉他更难戒的毛病。“晚年的曾国藩虽然已经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尽管右眼失明右眼视力也并不好,但她还是在每年处理完公事后读一点书。有时眼晴实在太疼,就闭目默诵。直到生命的末尾,仍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他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境界,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实心实意的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也可以成为一个超人。值得后人借鉴、崇拜。

我也是一个普通人,要想成功,那就开启自律、有恒、目标高远之舟起航吧!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最直接途径。

曾国藩读后感 篇14

今天终于看完了度阴山写的《曾国藩传》,初次了解曾国藩这个人,是无意间看了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里的一期节目,提到了他,当时说了曾国藩儿时背书,小偷入门偷盗的故事,这么笨的人后来成为了半个圣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勾起了我对他的兴趣。

于是开始关注他,但迟迟没有行动。在团委实习时,借了一本讲他传记的书,但是你看几页因为要去团省委实习就还了。再后来去支教,在初二的历史教科书上“太平天国”、“洋务运动”都提到了他,我觉得他真的很厉害,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对清朝有再造之恩。刚好那段时间超爱看书。所以后来下定决心花了100多大洋买了《曾国藩全集》,看了几页又停下来了…因为全是半古文看起太烧脑了…再到后来买了kindle,下载了度阴山写的《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国藩》。不记得从哪天开始看的,反正到今天终于看完了,也算是系统的了解了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了。其实,当你开始关注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觉得生活里到处都是他…

看完全书,他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完美,他有他的缺点,但是很真实。曾国藩天资笨拙,但是为人正直、信念坚定,运气也不错。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他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和他很像,但是他遇到的挫折比我要多。他考试考了八、九次才考上,甚至连秀才都算不上,但是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穆彰阿。是曾国藩从政生涯的起点。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并不招人喜欢,因为为人处世过于刻板。

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应该是他的父亲过世,应清政府的邀请,再次重新出山,组建了湘军,后来成为灭掉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他这次出山之后,大改自己以前的脾气,坚定了“不为圣人,便为禽兽”的信念,严格的要求自己,后来还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经过长达14年的斗争,终于灭掉太平天国。但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千疮百孔,慈禧也担心他会造反,然而此时曾国藩却信用了苏轼和王安石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淡泊的话进行回应以及表示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忠心,随后弃武从文,解散湘军。

曾国藩一生的辉煌就是组建了湘军,最大的遗憾就是解散湘军。当时曾国藩为了自保,解散湘军,谁料到之后还有捻军、天津教案…他的晚年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他是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但是他的一生将诚字贯彻到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是做到了的。“不信书,只信命”,也许是他晚年的哀叹吧…

有人说,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读完全书,我觉得曾国藩官场成功有四点:一是贵人相助、二是义无反顾的坚持、三是识大局懂得功成身退、四是会带人无论是家人还是士兵。“树大招风”,是我从他和慈禧、咸丰的相处中看到的,权利和利益的冲突…

这本书值得学习的很多,我们不曾身居高位,也没有涉及权贵。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曾国藩一样,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坚持坚持再坚持,养成好的习惯、修身、克己、齐家......

曾国藩读后感 篇15

暑假我阅读了唐浩明写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曲》,即:《血祭》《野焚》和《黑雨》,曾国藩这人有时我曾是唾弃,有时让人依靠,有时让人嗤之以鼻,有时又让人十分佩服,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不可预知的。不过,总体感觉是,他是一个成就大于过错的人。

曾国藩的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是内圣外王。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战场上的猛将,其锲而不舍的性清决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此外,他的.文辞隽永湿润,谆谆告诫,真诚待人,同样令人钦佩。

曾国藩待人随和,经常会耐心倾听学生提问,这个不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范文400字默认。而且他为官清廉,一生都没有贪得钱财,深受文人学者好评。

曾是一个永远无法理解的人,谁也看不懂他,他是一个学者,也是个好官。也许只有那一句最中肯的评价:“曾国藩是地主阶级力最强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