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拜年的礼仪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写拜年的日记 篇1

春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去亲戚与本家拜年。年初一就在村里给直系亲属拜年,一大早起来就去爷爷、奶奶家拜年,还要带上礼品,精果、红糖什么的,都可以;接着是其他的长辈家拜年,也要带上礼品。初二就要到母亲的娘家拜年,包括外公的哥哥弟弟、侄子家等。

每去一家,首先得受鞭炮。大方的人家就放长一点的鞭炮,要不就放短一点的,意思一下。鞭炮放完了,拜年的人还得高喊:“拜年了,恭喜发财!”对老人要说:“恭喜您哪,越活越鲜健!”老人家会亲昵地在头上摸一下,回应道:“也恭喜你越来越聪明,将来考上大学!”接着就到一杯糖水;走的时候当然还会给一点压岁钱,或者五毛,或者一块,两块。一般会在祖父祖母家吃一顿团圆饭,这顿饭叫做喝年酒。摆了一桌丰盛的菜,鱼圆子、肉圆子、红烧肉、海带、合菜(是用莲藕丝、豆腐丝、芹菜丝、肉丝、黄花),鱼圆子一般是所有人都爱吃的菜。一般一大碗是不够的,所以会盛上两碗。看厨艺的水平,主要就是看鱼圆子做得好不好吃。我们都喜欢吃嫩脆的,那证明鱼的含量比较多;如果有些粉,就是兑的.淀粉较多,我们都叫这种圆子为“做得太假了。”

舅公在家里地位极高,父亲、叔父、姑姑们还有我们晚辈都要先给他老人家拜年。从记事起,直到上初中,每年初一一大早,我就要起很早,和父亲、叔叔、大姑和小姑到几十里外的舅公(也就是父亲的舅父家)拜年。

记忆中的初一早晨总是笼罩着迷朦的轻雾,父亲带着我们一大帮人长途跋涉去舅公家拜年。据祖母说,她的父亲,也就是父亲的外祖父是很有钱的地主,后来打牌全输了,幸亏如此后来才没有被化成地主富农。但是,她的父亲并不主张孩子们读书,虽然舅公贵为独子,但却是文盲。

舅公一般并不理会我们,大约父亲会和他进行一些交流与沟通。舅婆据说年轻时是个美人,即便老了,依然干净清爽。舅婆对我们却很热情,满口的“儿呀,儿”的叫个不停。这是我们家那边是少有的,父母自然不会这样亲昵地称呼我们,祖父母也不会这样称呼我们,他们只是喊我们的名字,有时候甚至是我的绰号“太阳”,或者很正规地“新梅大姐”。仅仅如此,我们都觉得舅婆非常和蔼。临走时,她还塞给我们每个小孩两毛钱的压岁钱,说是买鞭炮放着玩。

大姨婆,祖母的姐姐很能干。大姨婆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后来嫁到了甘肃,做了工人,是我们这个家族唯一的吃商品粮的人,总给大姨婆寄药什么的,母亲总是羡慕极了。小的是儿子,我们叫表叔,却也是读书人,在一所中学里教书。娶的太太是极厉害的角色,大姨婆老和她吵架,偶尔也住到我们家。

细姨婆是祖母的妹妹。她总是最欢迎我们到她家拜年。小姨婆有四个孩子,大的是个女儿,跟大姑姑一样大的年纪,长得也很漂亮,人更是机灵,大约是外祖父做的媒吧,后来嫁了外祖父家里的一个亲戚家的儿子,后来成为一个非常有钱的男人。大儿子二儿子却跟小姑姑差不多大,小女儿秋芝则比我只大一岁。我还得称呼她“秋芝姨”。

声势浩大的远来的亲戚,其实宣示了某种地位。村里人总是很羡慕小姨婆家有这么多亲戚。小姨婆总要招呼我们一顿年酒,想来对她那并不富裕的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可是,我们却浑然不觉,直到我自己独自一个人生活,发现招待一大批客人是多么辛苦的事情时才理解她那热情的可贵。

我最喜欢小姨婆的是她的大方。每年到她家拜年,她总是给我们崭新的一块钱的钞票,比祖母给五毛钱自然要大方多了。只是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其实小姨婆也是家境艰辛。后来她病入膏肓时,我也曾到她家给她拜年,她拉着我的手,热情地说着话,那么慈祥和蔼。我那时没有挣多少钱,给了她50块钱,她执意不要,在我的坚持下,她接受了,口里直念叨我的好,依然满口“儿呀,儿”的叫着。

写拜年的日记 篇2

春节我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收红包!这是中国人的美德,就是长辈给我们红包。

今年,我去拜年。我家和我叔叔家一起去的。我们分开开这两辆车,去的路上我很激动,因为要收红包!经过半个小时的旅程,我们终于到达了我们的家乡。我们下了车,走了。我叔叔来得很早,因为他很匆忙。他刚煮了饺子!我们先走了。对不起,我忘了我的名字。我进去后,爷爷马上给了我一张红色的100美元钞票。我师父真的'很有钱,给了我100块钱,我妈还是拿了。我想你一定也是这样,但是我爷爷说:让他自己拿吧。一听就美!干得好!我马上说谢谢爷爷!爷爷笑了。

然后去了三奶奶家,三奶奶给了我10块钱!少即是少,但友谊是存在的。我们在三奶奶家喝了点茶,磕了点瓜子。然后就去找我(不知道叫什么!)反正我去了!去了之后给了我50块钱,在村里!可怜。我从一家到另一家吃糖果,好吃又好吃。我有各种各样的糖,我已经吃完了一个。现在看到很多拜年的,都是一群一群的,特别多,没有一家有小狗。

呵呵,我喜欢小狗。新年祝福语从早上7点开始,到11点了,都拜年完了!该回家了。

这里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拜年!

写拜年的日记 篇3

都说“初二回娘家”,这不我和爸爸妈妈每年都是大年初二去姥姥家拜年。

一大早我们就起来了,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准备出发了。我们首先在超市买了些给姥姥家的年礼,这可都是精心挑选的,然后就开车向姥姥家走去。

到了姥姥家才热闹呢,哥哥、姨妈都来了,舅舅、舅妈和弟弟也都在家,一共加起来得十几口人。这时,姥姥为了招我们高兴,拿出了“小孩们的最爱”——红包,然后接一个接一个地发。红包发完了,大人、孩子们都开心得不得了。别急,还有更精彩的呢。每年,姥姥、姥爷都为了逗我们开心,让舅舅去换一沓嘎嘣脆的`一元钱的新票,我们每个人说一句新年祝福的话,就给一张。今年也不例外,不过新票的面值可大大提高,而且数量也多了:一元钱、五元钱、还有第四套的一元钱。我可是“财迷”,而且是专门收集旧版钱票的“财迷”,当然不会错过这难得的大好机会,发钱的时候眼都直了。先是弟弟小雄,他可聪明了,嘴里不停地说着“奶奶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一边磕着头,姥姥就一张一张地发。“好了,好了,该哥哥了。”姥姥准备转移目标,哥哥也好像把头脑里所有的词语都绞尽脑汁地说出来,可是还不够,就向我询问,我给他提醒了几个,可是我的脑瓜毕竟也不是“大辞海”,怎么想得出这么多来?姥姥正好也借此机会把好运转到我的头上,“姥姥祝您新年快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天天开心……”不一会儿,我的“词典”也翻完了,只好说:“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不过我还有借口:“呵呵,我也被小雄传染了!”这回我们可“发大财”了,姥姥发完姥爷发,而且都说今年多搜集些“好听”的话,准备好明年的词语。“好了,明年再接着发。”这是姥爷手里没钱了,可小雄还没个够,说:“爷爷,发完一块的又该发大红票了吧?”我们都笑了,“什么呀!明年再说吧!”“什么?明天接着发?好!明天接着发。”“明天接着发?明年再说吧!”接着又是一阵捧腹大笑。

然后我们又串了好几家,个个都收到了压岁钱,可是最吃亏的就是大人们:“我们要是不给别人,人家会给你们吗!”“那可不一定……”几个小皮蛋滑稽地说。

今天收获真不小,收礼只收压岁钱。谁说小孩不如大人?不干活,一天的压岁钱就比他们一天的工资多呢!

写拜年的日记 篇4

在风和日丽地早上,我乘坐在车上,不知过了多久了,我朝窗户外向外看去,一路上我看到了碧蓝碧蓝的天空一碧如洗、还有河边上的芦苇杆随风摇摆;成片成片地农田地整整齐齐的,真是令人心旷神怡!我问妈妈“这是到哪里啦?妈妈说:“还有一会就到家了!”我好高兴啊!不一会儿,便来到了经常听说的附有“长寿之乡”的南通如皋;

我一下车,奶奶便迎了上来,摸着我的头看着我说长高了也长胖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早饭好丰盛啊!跟往常的.不一样的是:大人说必须要吃会步步升高的吃完了早饭,我便跟哥哥出去邻居家拜年,一开始我来到隔壁的老奶奶家里,我向奶奶打招呼:“新年好!新年快乐”奶奶也对我说“新年好。,新年快乐”!最后,我和哥哥把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家,都去给拜年了!不光是我们去拜年,就连大人们都是成群结队的到每家每户的拜年!

今天,我真快乐!因为我不仅学会了拜年的礼仪,还学会了过年一定要吃:“会步步升高的”年糕,下次,我还要来奶奶家拜年!

写拜年的日记 篇5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写拜年的日记 篇6

1)吃饭的规矩,非常简单:要好好地坐下来吃,不能跑来跑去,甚至爬到桌子上,不能边玩边吃。

需要强调的是,当孩子说他吃饱了,爸妈就不要再劝他吃,也要帮助他拒绝其他亲友的劝吃,这是对孩子自己的感觉的尊重:是他自己决定饱了没、还要不要吃,不是别人替他决定。说到这里,大家肯定已经看出我的基本观念:礼仪背后还有一重含义,就是彼此尊重,我们要尊重孩子,才能要求孩子尊重他人。

2)行动的规矩,也非常简单:不要做伤害自己的事,不要做严重影响他人的事。

春节期间的特殊问题是,经常会进入陌生环境,接收到较多刺激,孩子容易兴奋,家长要用一些方法来增进他的控制力——但绝不是呵斥,呵斥也是一种强烈情绪,反而会加剧孩子的情绪波动。可以用一些约定好的小动作、小游戏,比如数颜色游戏、拍手游戏,让孩子安静下来。

3)特殊的礼仪,比如“拜年”、“问候”、“干杯”,及大家都在说的“收红包”或收礼物,有时候孩子会挺别扭的,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的想法是,其实不必勉强。

因为在他不能理解的时候,教他说两句话、做几个动作,不过是满足了成年人的心情,对孩子来说很别扭,家长自己到位就行了。尤其对怕生的孩子、年龄小的孩子,爸妈有时候反而要保护一下(有些亲友逗孩子有点过分,家长不能袖手旁观)。

但对年龄稍大些的孩子,就可以向他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干杯,其实是彼此祝福的.过程,理解到了这一点,孩子就不会觉得莫名其妙,会更乐意接受这个礼仪。

红包这件事,我是这样处理的:感谢——带回家——集中起来,带孩子去银行开个户头,存进去。其实小孩子原本对钱没有概念,只要家长不刻意强调(比如我们家小朋友就对“红包”更感兴趣,典型的买椟还珠);开户、存款,则能给孩子第一,物权的概念,压岁钱是属于你的,爸爸妈妈不会动用,第二初步的理财观。

写拜年的日记 篇7

春节到了,到处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挂灯笼、贴春联、放烟花、吃饺子……各种各样的习俗使节日热闹非凡而趣味无穷。

拜年的习俗使这春节的第一等大事,所以除夕夜都兴奋不已,我怎么也睡不着,和同学聊了一个通宵,早晨四、五点钟就穿戴一新,随着爸爸妈妈去拜年。这次拜年特别有意义,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出去拜年,往年爸爸妈妈总是把我扔在家里,说女孩子家家的,不要出去拜年了。在我的多次抗议下,我终于可惜享受拜年的待遇了。

天还没睁开朦胧的眼睛,我们家乡的人已经开始纷纷行动了,有的去村中的小庙里点灯,有的放烟花爆竹,还有的在乡间的小路上互相祝福。爸爸和妈妈不时走走停停,见到的人无论熟悉还是陌生,都会拱拱手或挥挥手,说声:“新年好!祝你发财!……”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准备去给奶奶们拜年,我们先去了大奶奶家,一进大门就看到了古韵风味的.扇形院门,走进去后,发现院子好大,还有一片小菜园呢。到了屋里,爸爸妈妈首先向“宗亲三代”磕头,然后向爷爷和奶奶拜年,祝他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爷爷奶奶很热情,那笑容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味道,祝我们新年快乐,心想事成。他们送给我压岁钱,希望我学习更好,我们互相祝福之后,就去别的亲戚家了。

每家亲戚都很热情,我们拜完了每一位长辈,我们送出了满满的祝福,也收到了美好的祝愿,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让我们每个人都充满了欢乐。

这次拜年不仅和亲戚们融洽了关系,还学会了春节拜年的礼仪,感到无比满足和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