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出路》的观后感(精选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后感 篇1

看了《鸡毛信》这部电影。我觉得我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使我受益匪浅。

你看羊群中,那一个小小的身影,那一个坚定的眼神,那一个紧皱的眉头…….

那就是海娃—一个放羊娃,他每天利用放羊时候站岗放哨,监视山下的日本鬼子,如果鬼子来扫荡,他就推倒旁边的“消息树”,通知村里的人赶快转移。一天,海娃的爸爸交给他一项艰巨的任务,让他把一封非常紧急的“鸡毛信”交给八路军的张连长。海娃在送信途中,不巧被日本鬼子发现了,海娃巧妙地将“鸡毛信”藏在一只老羊的大尾巴下面,并与鬼子巧妙周旋,主动寻找机会。最终将信送到张连长手里,根据鸡毛信里提供的情报,张连长又派兵袭击了日本鬼子的炮楼,活捉了“猫眼司令。”

看完了电影,影片中小海娃既勇敢又粗心、既真实又可爱,他那爱憎分明、坚贞不屈、机智勇敢令我记忆犹新。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镇定,机智,百折不挠,更让我感动。

在哪个年代,他那么小,就胸怀大志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敌人面前毫不示弱,再困难面前从不低头。在回头看看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可是却是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想打退堂鼓……我已下决心学习海娃,学习他那种再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学习他的机智勇敢;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学习,勇敢的面对困难,爱国家,爱学校,爱集体。

通过这部影片我不但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同时我也感到我们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眼前的条件,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掌握好科学知识,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观后感 篇2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

苏轼的诗词流传下来很多,大多数都写山水、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或自娱自乐,或自嘲于世,或与二三好友同行,或描绘世事百态。洋洋洒洒,人如其诗,诗如其画,画如其字。苏轼不愧为风流才子,满腹的才华尽显于创作之中,有着我辈所看不透的感悟和追求。正是苏轼的`恬淡成就了他,虽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他无奈生活的缩影,但是他苦中做乐,更有东坡肉流传至今,满足大家的口腹之欲。东坡先生是个传奇,他的一生悲苦,却从容自在,他不似陆游般国家不兴,死而不快。也不像杜甫般郁郁一生为国家。他是国家用时,义不容辞,国家弃之,恬然自居。是好的诗人的心态,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

观后感 篇3

如果说有一条能通往向上的道路,那这条路一定是教育,看完《出路》后更加认可这句话。

《出路》讲述的是三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主人公6年时间不同选择不同命运的故事,三条故事平行叙述,给人很强烈的现实冲击感,又有种深深的无力!第一位主人公是马百娟,她来自贫困山区,12岁才上二年级,每天要独自走很远的山路去学校,而她的学校,也仅仅只有五个学生,老师尽可能得把他会的都交给他们,她对世界的认知,仅限于课本,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她的父亲并不鼓励她走出去上学,在她16岁那年,父亲让她辍学了,并且嫁给了自己的表哥有了孩子,用她父亲的话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认识两个字就可以了,反正以后还是要嫁人的,嫁了人也不能工作了,都一样,都要靠男人的”。马百娟没有反抗,顺应了属于她的命运安排。

故事的第二个主人公徐佳,一名复读的高三学生,故事的开篇已经是他第四次复读了,他压力很大,甚至很恐惧,家里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父母都非常支持他读书,认为这是改变他们命运唯一的出路,尽管家境不好,砸锅卖铁也一直供他读书,后来徐佳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学了机电工程专业,毕业后先是去卖了保险,后面通过了神马电力公司的面试,留在了武汉工作,和他大学期间谈的女朋友结婚,他说先成家后立业,为了给母亲一个交代,也是给那个陪他风雨同行的女孩子的交代,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很早就明白了责任二字的意义。通过读书,他也总算是走了出去,成了他们那少有的大学生。在城市立足。

第三位主人公是来自北京胡同的袁晗寒,她16岁,由于无法和学校里的环境融合,母亲为她办理了休学手续,每天待在家里,不愁吃喝,思考着自己活着的意义,她想找到事情做,以至于让不愁吃喝的日子不那么无聊,于是自己动手开起了咖啡馆,自己粉刷墙,自己手绘墙画,满满的艺术气息,但是因为开在菜市场的闹区而无人问津,没有人消费她的艺术和时尚,再一次陷入了迷茫之中,后来妈妈送她出国留学,学习艺术,在国外她体验着自己的新生活,养了只小兔子,谈了男朋友,后面回国后开了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而她依然在探索自己生命的意义……

三种镜头的切换,三种不同的'家庭背景,三种不同的人生轨迹,真实地让人无法抗拒,那种与生俱来的无力感,让我想起了前两天火爆网络的河北衡水高三学生张锡峰的演讲,衡中的学生大多都来自农村家庭,高考是他们逆袭的唯一途径,他们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他们励志要走出去要到大城市发展,就想锡峰对同学说的那句玩笑话“我就是来自农村的土猪,也一定要去拱了大城市的白菜”。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我相信起点不等于终点,有人出生在罗马,有人出生是牛马,但那又怎样?命运依然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自己心中有不灭的希望,就一定会有逆风翻盘的那一天,徐佳知道袁晗寒的故事,他明白人生来就是有不公平的,但是他接受属于自己命运的安排,并且依然为之奋斗,在他的命运里,他又何尝不是自己的英雄呢!有人想努力活得更好,有人拼尽全力也只是想活着!人类的悲喜本来就各不相同!但我还是想说,那又怎样呢?我们依然可以选择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依然可以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观后感 篇4

今天,在班会上我看到了一部记录片,名字叫《出路》。

这是郑琼导演的作品,他跟拍了不同家庭出身的三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是甘肃山区中的小女孩马百娟,第二个是高三复读生徐佳,第三个是家境优渥的北京女孩,袁晗寒。

这三个出身各不相同的孩子,在他们成长过程有些完全不同的境遇,但他们在自己人生转折点上都做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选择。

马百娟早上起床后掰了几块馍用热水着当早饭,然后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在崎岖的山路上,她像一只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放学回到家后一个人提着小桶去后山喂猪。

徐佳复读三年,小学文凭的妈妈干着苦力活来维持他的学业。他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够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去他爸爸的坟前给他看一眼。可考上大学等待着他的却是迷茫,他的前方被一团迷雾遮住了。他卖过保险,做过流水线工人,当过工程师。他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袁晗寒喜欢画画,高中辍学迷茫的她靠着妈妈的帮助,在北京市郊外开了一家咖啡馆。后来只身前往德国,停滞一年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剧中正如徐佳说的,我知道我们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不公平的,但我们可以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种阶层三种人生,山区孩子马百娟,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只不过是县城,而县城男孩加倍努力打拼的终点,也只不过是北京女孩袁晗寒唾手可得的起点,但毫不夸张的说,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如今依然是普通人实现阶层逆袭的最好捷径。所以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厚积而薄发吧!

观后感 篇5

《鸡毛信》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叫海娃的放羊娃,为了把一封鸡毛信安安全全地送到张连长,与可恶的“猫眼”等其它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当海娃累得不省人事时,到了爸爸的嘱托,振作起来,坚持送信,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将鸡毛信送到了连长手上。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思潮起伏。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遇到什么大事小事都要站在爸爸妈妈的背后,让爸爸妈妈帮我们解决问题,我们每天就像生活在蜜罐里一样,却从来都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爸爸妈妈离开了我们,我们该怎么办?没有了爸爸妈妈的帮助,我们一个个就会变得像枯萎的花儿一样,柔弱地耷拉起脑袋?还是成了待宰的羔羊,任人宰割?

再看看海娃,12岁的他,和我们差不多的年纪,但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认真思考、冷静处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不会轻易放弃。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海娃依旧那么冷静,任凭日本鬼子怎样打他骂他,他也不吐露半点秘密。在自己的体力微乎其微时,他还坚持不懈,继续送信。我惭愧极了:如果当时送信的是我,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我肯定会泪流满面,把所有的事情都招了,并做日本鬼子的走狗,在日本鬼子的身旁点烟倒酒。但那是多么可耻啊!

都说我们是新时代的宠儿,但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不但对现状不满,还和别的同学攀比谁的衣服更漂亮一些。细数古代的英雄少年,多少为了报答祖国而努力学习,而现在谁能拍着自己的良心说报效祖国?新时代的少年们,加油吧,未来要靠我们的双手来开拓!

观后感 篇6

《出路》是一部纪录片,内容是讲三个身处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起点的孩子的故事。

01

马百娟,一个山沟沟里的小姑娘,十二岁了,上小学二年级,她的梦想是长大了去北京上学。

她所待得学校只有两位老师,五个学生,家里住窑洞,一家全年开支不超过五十块钱。

五十块,可能就是城市众多人的一顿饭钱而已,可这却是她们家一年的花销。

我想马百娟的梦想就像她在影片中读的那样吧:平房和楼房,我家住楼房,客厅真宽敞,入夜人安睡,窗帘映月光……

可现实生活是她每天很早起来,倒一碗热水,拿出前天的馍馍,泡在碗中,这就是早饭。

放学后要帮父母做很多农活,喂猪,做饭,还要经过一个很长很陡的坡去收糜谷,而这对于她来说,都习以为常。

她的梦想是去北京上大学,可能在她们心里觉得那儿的学校是全国的顶尖学府,只有读书才能改变生活,改变命运,所以她很努力的读书。

02

徐佳,一个城镇青年,复读了三年的高中生,他的梦想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他生活在一个城镇,是很普遍的农民工孩子,父母文化不高,用力气挣钱,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好好学习,不要再跟自己一样那么辛苦,他也很努力学习,考所大学,以完成父母的愿望。

对于小地方的孩子来说,高考,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公平的,也是他们脱离原来道路的唯一出路。

03

袁晗寒,一个拥有着北京户口的姑娘,十七岁从美院附中退学,她崇尚自由。

她的梦想很多,排话剧,画画,开过酒吧,当过营业员,她在用大把的时间来享受她的自由空间。

对于未来,她没有想过太多,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她的愿望很简单,也是大多数城市生活中孩子的想法,饿不死就可以,不追求很高档的生活,只要舒服即可。

04

15岁的`马百娟并没有继续上学,小小年纪的她可能小学还未毕业就离开了学校,出去找工作,可是年龄太小,用工单位不收。

看着画面中她一个人坐在桥上,虽然猜不到她在想什么,可我还是想念故事开头中,那个用着不标准普通话说着“我想去北京上学”的小姑娘。

马百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她的思想及观念都是周边人带给她的,而周边人的思想又是上一辈人传下来的。

在他们的世界里感觉女孩子,不管上多大的学,做多大的事,长大后就是“别人家”的,而在这个所谓“别人家”的女娃身上,没有必要投入太多,养大,嫁人,就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05

徐佳,马上面临毕业,因为所在学校非211,找工作时有些坎坷,可是他带着父母亲的期望在一次次的复读中上了大学,然后顺利毕业,找到了可能对于他来说是比较还不错的工作,慢慢的正在向着他的目标前行。

袁晗寒,后期去了德国进行了深入学习,空闲时间很多,可以做很多她自认为很有意义的事情。

故事的结尾,马百娟没有逃离那个地方的束缚,走上了老一辈的道路,结婚生子;徐佳,毕业工作后,跟女友结婚,两人为着生活还在努力;袁晗寒,自己开了一家艺术投资公司。

06

有很多人他们的起步点可能就是马百娟,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经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了城镇,上了高中,考了大学,他们也从心里羡慕袁晗寒那种衣食无忧,从小不知人间疾苦的生活。

可他们肯努力,并且也在努力,努力让自己的下一代过上更好的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不是跟马百娟一样,一辈一辈重复着老一代的生活。

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都是念书、工作、结婚、育子,因为这就是人生的大体轨迹。

可是,如果有能力可以在这既定轨迹里稍微变换花样,让人生可以丰富一些,便是在困境里活出了自己,如果再能不按既定轨迹,忽略世俗的声音,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就是走出了困境,也是自己的出路。

我曾经跟朋友及家人聊过相应的话题,如果下一辈真的学习不好,该怎么办?

我的想法是,不要着急,不要急于把他推向自己想要的方向,给他一到两年时间,让他去大的城市见识一下新世界,学习新东西,不为别的,只为让他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多一些见识。

你不要把他束缚在小圈子里,你要让他知道,世界很大,你应该多看看,看到的多了,选择多了,你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有自己的主见,对于未来,你会划分的更加合理,对于未来,也会有自己的憧憬。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考不上好大学就是没出息,从而说他这辈子都会没出息,出息不在于一时,而在于他以后的路,你给他一个相对宽阔的视野,让他可以放开眼界,从心里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自己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一步步的努力,从而实现,这才是出息!

就像纪录片开头那幕,马百娟一家人走在陡坡上,长长的陡坡看似没有尽头,可只有努力了,你才会知道,终点并不远!

观后感 篇7

说起《百家讲坛》,我可是它的“超级粉丝”,它独有的魅力令我无限神往。

每次播出《百家讲坛》,我都怀着无比兴奋、激动的心情去观看。当讲到祖国的`民族英雄时,我往往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的屈辱,我又常常难过得哽咽。

记得有一次,当复兴绍教授讲到郑成功收复失地时,欢喜、激动、自豪占据我整个心扉,我竟忘情地落泪了。这是为祖国的胜利而流泪!还有一次,当隋丽娟教授讲到祖国在外国人面前屈服了,成为殖民地,像一头雄狮还没有完全醒来时,我哽咽了,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为中华民族而哭泣!

我爱《百家讲坛》可不是图个新鲜儿,而是去关注祖国2500多年的发展史。从尧、舜、禹到末代皇帝溥仪,2000多年的历史是多麽辉煌、多麽灿烂、多麽坎坷啊!“贞观长歌”使中国的富强向前迈了一大步,“甲午战争”让多少英雄男儿为祖国英勇献身,“戊戌变法”仅仅维持了103天。多麽不平凡的岁月,多麽不平凡的民族呀!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历经磨难,终于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百家讲坛》,我爱你,你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更加了解她、尊敬她!

观后感 篇8

《芳华》讲述了文革后期文工团中的故事,团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经历过战争、解放、改革开放后,应和平年代的需求而被解散。在解散前,了解时局的人已开始准备转业,一个接一个离开了军人队伍;而穗子不愿面对改变,坚持要留下来,并用自己的金项链给战友做了牙托,只为他能继续留在军人队伍。但解散文工团势在必行,直到不得不离开的时候,她依然不愿接受现实,好在最后考上了大学。

在我们的时代里,同样有很多人只愿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愿接受大环境的改变,但外面的生活日新月异,你不改变,必然被社会抛弃;而当你站在社会队伍的后面时,你眼里的社会一定是非常悲伤的,因为你只能看到和你一样被社会抛弃、跟不上队伍的人,每天牢骚着对社会的抱怨、对生活的无奈、对命运的咒骂,你绝看不到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对自己的追求。而力量总是向着努力的人的,你接受时代的改变,并努力跟随它,你的眼睛才会看到更多的机会。

主人公刘峰,是文工团公认的活雷锋,每年都会得到军人队伍给的各种奖项、荣誉,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做;别人做不了的事,他做;只有他有的进修机会,他却让给别人……他是不折不扣的好人,却因为爱情被下放连队。我不想说是邓丽君的歌害了他,也不愿责怪林丁丁的落井下石,她只是想保护自己而已。但是看到组织审讯刘峰的时候,我是真的觉得“恶心”。

影片中对此事有一段解说是这样的:“一个总做好事、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突然对你说他惦记你很久了,让你感觉惊悚、恶心、辜负。”对于这件事,我同样感到惊悚、恶心、辜负。在偶像剧中,每一个女生都巴不得被这样的男孩子惦记上吧!东华帝君爱上小凤九不是也让我们拍手称赞、心动神移吗?!怎么到了刘峰就是被腐蚀了呢?这大概就是年代的力量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思想的力量。直到现在依然流传着一句话:“贞女失节不如老妓从良”,千好万好的一个人,犯一点点错似乎都应该被千刀万剐。但是刘峰爱上林丁丁又有什么错?活雷锋不能有爱情吗?在我看来,应该是他错误的表达方式吧,毕竟他强行抱了人家……唉,还是邓丽君的歌害了人家呀……

“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那是多么令人可歌可泣的史诗。一部影片,让我看到时代前进的车轮碾压出悲痛的辙印。我不禁想,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会怎样?会不会也在希望中努力、在努力中绝望、在绝望中呐喊、在呐喊中死亡?在我们回头看过去的年代的时候,忍不住唾弃他们的愚钝,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又好到哪里去了呢?

或许,我们的时代已经很好了,虽然铺天盖地的真假消息在身边炸开了花,快节奏扰乱了步伐,但信息时代让我们更便捷地认识了世界,比起改革开放前,已经好太多了,比起我们的父辈、祖父辈,已经太幸福了。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如何能不享受当下,不感恩前人建设的和平年代,不珍惜现在的美好岁月?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又如何能不奋斗,不致敬鲜血染红的历史,不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奋发图强?

我们的青春该绽放,体现自己的价值,追随自己的心意,将眼前的苟且变现幸福;

我们的芳华当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让诗和远方现在就来。

观后感 篇9

9月21日,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的电影《芳华》在甬城展映,笔者有幸观看了这部电影。

冯小刚用很有度数的红酒来形容电影《芳华》,一大杯酒喝下去,整个人就晕在其中了。自古青春和爱情从来都不会局限在时代的隔膜里,热血、激情、躁动、纯真、美好,两样人生一样青春,都散发着追逐理想的芬芳。

电影《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以70至80年代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群正值芳华的文艺兵,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团里,初尝成长中的懵懂爱情,经历出乎意料的命运变数。

你的故事我的芳华

你的故事写满我的芳华,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但那些故事在彼此的芳华里绽放着奕奕光彩。

电影中“活雷锋”刘峰(黄轩饰)是一个在文工团里不被认可的存在,而受到刘峰照顾被文工团破格录取的何小萍(苗苗饰),从到文工团的第一天就成为了一个“笑话”。文工团女兵萧穗子(钟楚曦)作为何小萍这个“笑话”的见证者,因为父亲被打倒这样的经历,萧穗子对何小萍和刘峰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在刘峰和何小萍无意中卷入残酷的战争之后,命运巧合,萧穗子与二人重逢在硝烟弥漫的战场。

影片以萧穗子的第一视角“我” 作为电影的叙事者,见证了刘峰、何小萍等文工团青春少年们大相径庭的命运,具有很强烈的代入感。

美好岁月悲情泣歌

影片开始部分营造的都是欢愉的气氛,欢快的舞蹈、音乐,食堂里的愉快用餐,“活雷锋”街上抓猪的戏谑搞笑,让人感觉放松,但美好之后往往是令人心酸的疼痛。有多美好就有多悲情,这正是导演的聪明之处,伏笔埋的悄无声息。就像心掉在地上摔碎还要被踩上千脚,前后反差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很能抓住观众的心。

刘峰表白喜欢的女孩,情不自禁拥抱女孩被好事者撞见,之后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踵而至,刘峰被下放到边防伐木连;受到刘峰照顾的何小萍对文工团失望透顶,因为抗争被迫离开文工团到野战医院当护士;而萧穗子终于有勇气送出第一封情书的时候却被战友截胡。这些打破美好的意外让人深感无奈,无力反抗。

从战场回来后的刘峰和何小萍都成了英雄,但是没人清楚英雄背后承受的东西。一场残酷的战争,刘峰丢了一只胳膊,从小就遭人白眼受尽欺负的何小萍,突然之间成为英雄让她精神崩溃失常美好再次被撕碎,毁的彻底。当何小萍被音乐唤醒,操场上翩翩起舞的身影撼动人心。这是理想的光华,散发着诱人的芬芳。

两样人生一样青春

电影用一镜到底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战场的残酷,6分钟的长镜头非常考验演技、摄影技术,但是冯小刚运用的炉火纯青,整个画面都处理的非常好,直击人心,视觉冲击非常强烈,观众仿佛就置身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场之中。虽然影片中有战争戏,但是导演选择了模糊战争,弱化战场厮杀,而是以此为故事背景,以此为故事跌宕起伏的诱因,促使这群文工团的青春少年成长成熟。

即使我们和那个时代有距离,即使我们并不了解那样一代人的经历,但是电影《芳华》做到了让我们无障碍触碰。这是一段隔着时空的对话,向我们讲述属于那一代人的热血青春。一样的青春特质,点燃人们内心的热血激情的火花,向理想致敬,向各自的芳华致敬。

电影《芳华》不只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更是一种对青春的留恋。虽然面对命运的安排,渺小的人们无力抗争,但是酸涩无奈里有我们不屈的追求。谁的青春不芳华,理想终将在青春里绽放光彩。

观后感 篇10

她依然是我十多年来最喜爱的一位作家,偶然从她的第一本《陆犯焉识》开始,紧接着从《天浴》、《扶桑》到《小姨多鹤》、《妈阁是座城》,从《霜降》、到《老师好美》、《谁家有女初长成》···一发不可收拾。严歌苓的文字有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她塑造故事总是“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不需要听外面的评价,读着读着你就能感受到她太会写故事了,而她的故事,又几乎都被拍成了电影。第一次好奇去看她的照片,隔着屏幕的第一眼,脑海里跳出来的两个字:优雅。严歌苓从头到尾有一种淡淡的朴实和真诚,那种浸染在文字里,沾染了一身书卷气的平静、宁和掩盖了她本身所经历的的岁月沧桑,可是这种朴实和真诚里又有着一种严歌苓式的犀利。相由心生,大概这也是读她故事给人感觉的热烈与冷静,繁华和苍凉,时而通畅流利,时而曲折揪心般复杂的所在。听严歌苓讲座,她说话的语调总是不急不缓,温和平静,甚至于还有些拖着小女生气息的尾音,这和她的作品又像,又不像。

后来我才知道,严歌苓新作《芳华》的英文名就叫做:You touched me.

那个一贯喜欢塑造边缘化的女性人物的严歌苓在《芳华》里却一反常态,着力刻画了那个年代部队文工团里主人公“老好人”刘峰的形象,刘峰对林丁丁的后背触摸导致“好人”刘峰结束了他的英雄时代,而刘峰对小曼的托举触摸则给了小曼最需要的尊重和信心。他们都因为那一记触摸,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

面对那人格几乎近乎于完美的老好人刘峰后来众叛亲离,她说,“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我们高不了,我们要靠一个一直高的人低下去来拔高,要靠相互借胆来体味我们的高。”

小说的最后,刘峰罹患癌症,小曼在他病床前照顾了三年,直至去世,这是小曼对刘峰当年touch的回报吗?我想,那远远不止是回报,更多的是在人生际遇不经意的偏离和嘲讽中似冷似热的依恋。

这么多年来依然对严歌苓毫无抵抗力,还是因为她的每一本书读完都能叫人倒吸一口凉气,心塞很久。这种心塞不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快,而是真正的从作品里迸发的力量让人进入对人物,对时代,对现在的人性的种种思考。

人果然还是自私的动物,面对刘峰“老好人”的完美,人们一边享受着他的善意,又见不得他的出类拔萃,总想从他身上寻出一些蛛丝马迹,好佐证这一类人也有如同他们自己一样的狭隘,卑劣和阴暗的一面。好人往往都是这样,无论在那个时代都是可有可无的,善良总是最廉价,我们从小受着那些“向雷锋学习”的教育,做好事要不留名···可是,一旦被贴上“好人”的标签,那些肆无忌惮地猜疑和背叛随之都来了。而面对这些,你,只能是一个好人,否则你之前的种种,都会是“作秀”,此时那些人就终于可以扬起他们的嘴角,嘲讽道:“看啊,这就是那个好人···”

命运无常,人性多变。书中最后的结局在人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好人没有好报,这个“活雷锋”并没有被时代所包容,落水之后还引来一顿痛打,何小曼又何尝不是呢?所以,严歌苓的作品向来在揭示社会底层的一些罪恶上时毫不留情面的,我们能洞悉平凡中的伟大,却也能窥测到伟大中的丑陋。

人生本就不易,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大人物还是小角色,平凡或伟大,卑微或高尚,最终都会芳华落尽,或许,我们需要的是那多一点点的慈悲。

观后感 篇11

今天我看了一部抗日战争的电影——《鸡毛信》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个儿童团团长——12岁的小海娃历经艰险送一封鸡毛信的故事。他那坚强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鸡毛信》的主要内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小八路海娃一边放羊一边放哨。一天,海娃的爸爸交给海娃一个艰巨的任务:把一封鸡毛信送给山王村指挥部的张连长。海娃坚定地说:“我一定完成任务!”聪明的海娃心想:这封信上插着三根鸡毛,一定非常重要,这么重要的信我一定要想个万全的方法,找一条最安全的路把信及时地送到张连长手里。可万万没想到半道上和上山的鬼子碰了个正着。这时海娃马上想到了鸡毛信:“哎呀!这可怎么办呀?”他心急如焚,一会把信藏在石头缝里,一会藏在裤袋里,最后他灵机一动把信绑在了“老羊头”的尾巴下面,勇敢地赶着羊群往前走去。贪婪的日本鬼子一看见羊群口水直流,伸手就去抓羊。这时海娃心惊胆颤:“如果正好被抓到藏了鸡毛信的羊可怎么办?”就在这关键时刻,海娃镇定地吹了一声口哨,羊群马上转身,跟着主人拼命地逃跑。可海娃毕竟还是个孩子,很快就被可恶的鬼子抓住了。夜里小海娃又冷又饿、精疲力尽,他多想在那草堆上躺一会呀,但他一想到如果现在不逃出去,可就没机会了。于是趁着鬼子睡着了,便偷偷地把鸡毛信从羊尾巴下拿了出来,蹑手蹑脚地逃了出去,可没想到又被鬼子抓了回来……最后,海娃几经曲折,终于把鸡毛信安全地交到了张连长手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被海娃的勇敢机智、临危不惧所感动。海娃是一个真正的小英雄!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热爱祖国,将来为祖国繁荣富强做贡献!

观后感 篇12

今天,我看了赵玉平教授的“百家讲坛”之“跟司马懿学管理”的(1、2、3)篇,受益无穷。在这里,我认识了司马懿的足智多谋、为人谨慎、毫不马虎,对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来,毫不慌乱,能仔细认真地思考,镇定无比。对待领导,谦虚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为他做事细心认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断升官,以前像是一栋房子的一根水管,现在像是房子顶天立地的一根梁,真是“以前靠着墙,现在顶着房”啊!

他不但十分会用兵,而且能猜测别人的想法,无所不能,所以屡战屡胜,霸气凌人,用一个词来比喻他的`性格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冷月狼。而且,在百家讲坛里,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转弯!可以人往前走,头往后看。我还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杀他,竟然装做梦里杀人!事情是这样的:曹操当了丞相,兴奋不已,但是他怕有人会在夜里来此杀他,就对他的手下说:“我最近不知得了什么病,经常梦见我在梦里杀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觉,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盖好来,他听到了声音,“刷”的一声拔出剑,眼睛还闭着,就一刀把那人的脑袋给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见他杀的人,还一直在装,问其他人,说:“谁杀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说是他自己杀的,他就对他们说,没办法,他会梦中杀人。这起到了杀一儆百,杀鸡儆猴的作用,让别人不敢靠近他,这也充分的体现了曹操这种多疑的心。

百家讲坛里讲的都十分有道理,我还要去看咯,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