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815至1932年,先后横跨27年,这部电影就是把音乐剧搬上银幕,以唱歌代替对白,几乎几分钟便出现12首歌曲。下面是《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

孔子舞剧观后感 篇1

世界名著从来没有看过,因为总是觉得那是别人的人生,而且不是真实的,读起来也比较干涩,甚至看不懂,与我何干……经历了大半生,有了一些经历,于是那天去接触了一下世界名著,音乐剧电影,2013年版的雨果的《悲惨世界》,脑袋里想象的音乐剧是枯燥乏味的,也许会看不下去的,没想到从头到尾我都沉浸其中……

画面的宽广深远冲击自不用说,每一个内心冲突都以唱白的形式表达。随着剧情的进行,心随之起起伏伏,共鸣之处无所不在,眼泪稀里哗啦伴着深呼吸以调节情绪的溢出,从中我体会到了很多东西,似乎看到了我这个生命以外的信息,明白了一些以前未曾想过或想不明白的东西,也许那就是人性的部分:

1。信任与不信任的力量:

社会与习惯思维的不信任,使冉阿让处于惊恐,绝望,悲伤,怨恨之中;而神父基于洞见人性而给出的信任,使冉阿让有了强大的生存和爱的力量WWw.jzD365.cOM

2。信仰与信仰的瓦解:

信仰使贾维尔执着坚守着他的职业,追踪者逃犯冉阿让;而在信仰瓦解的那一刻,贾维尔陷入了混乱,冲动性地坠下自杀。一个人活着的意义需要尊重和思考,也需要有可调整的空间……

3。给出和索取的意义:

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给出并索取着,给出尊严索取的是生存;给出热血索取的是自由;给出鄙视索取的是欲望;给出尊重索取的是满足还有爱……进一步理解索取和给出没有优劣,它只是一个生命存在的方式之一。

4。我们在追寻什么:

人是来含辛茹苦的,辛苦是为了那个内在的某种满足,可是常常是不能满足的,于是一轮又一轮的人间剧本开始上演,酸甜苦辣咸涩,丰富多彩,层次饱满。

欧耶,名著就是名著,真的不一样,剧作内容的层次感如此之强也许只能通过音乐剧这种形式才能达到。它也让我单薄的生命历程有了些许的丰厚……

孔子舞剧观后感 篇2

今天终于在影院如愿观看了《复兴之路》,第一次感觉突然得到了一次精神和艺术的洗礼,这就是电影《复兴之路》才特有的魅力和气质!

《复兴之路》是继《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以后我国舞台艺术史上第三部具有重大政治、文化意义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电影《复兴之路》是其电影版。去年国庆期间,我在电视上看过《复兴之路》在人民大会堂的演出,感到十分震撼;今天,看了电影《复兴之路》,更感觉到她对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冲击。

艺术家们用他们的智慧以高度历史概括和崭新的艺术创造,生动表现了中华民族从1840年到2009年一百六十九年的历史。再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崛起、在拼搏中奋进的光辉历程,充分说明了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道路,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走上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直至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深深地感到苦苦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仁人志士们的伟大,深深地感到中国共产党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深深地感到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上奋勇前进的伟大。

但是,我很悲哀地看到偌大的影院寥寥数人。说起来我也感到惭愧,作为舞蹈学者想看这部电影起初仅仅是冲着艺术家们的演出,却忽略了作品创作本生的历史意义。突然发现我们很多青年人对时事的冷漠,对时政的不屑,对历史的轻视,对核心价值的缺失。也许是我们感觉生活的时代太“太平”了,于是,我们没有忧患意识,我们没有居安思危,我们没有太多应该有的!我们不应该是这样的!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青年!复兴之路要我们脚踏实地去走,我们要用我们的努力去慰藉近代以来为中国的前途牺牲的仁人志士的在天之灵!让我们的青春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我们的人生的航线找到正确的灯塔!

在电影最后精彩的民族歌舞展示很是鼓舞人心,如阎肃前辈在首映礼上所说,影片有着一双神奇的眼睛,为观众捕捉到现场所看不到的细节,它同样有着美妙的喉咙,声声动情,亦得一对巨大的手,不经意间拨动人心弦。

我会记住这样的时刻!

孔子舞剧观后感 篇3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电影《复兴之路》之后,我那颗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地触动了。它为我展示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人们不惜生命前赴后继为民族梦想而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灾难未将停止,还是无情的向人民袭来,“国弱被人欺,家穷被挨饿。”可人民毫不退缩勇往向前,不知有多少先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终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大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万岁!”人们大声呼喊着。看到这里我已经泪如雨下,原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千万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少年,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继承他们的革命传统,发奋读书,振兴中华!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定能接过前辈们的枪,竖立起振兴中华的信心和决心。

孔子舞剧观后感 篇4

《水问》为简媜第一本书,以清纯的少女心怀叙说大学校园里外的人生幻化,笔触自然且富创造意蕴。简媜的童年是在乡村长大的,这必然会影响她的散文创作。而乡村那种古朴、圆和、亲切的氛围让她获得的更多的是生存的宁静。

在简媜的自述中讲到,她是一个对散文怀抱热情与奇想的人,乃兰阳平原生养、台大中文系培育之野生品种。惯于独来独往,既在人生火宅内,也在红尘岸边上。自认为写作性格混合猎人的冷静与猎犬的躁动,喜新厌旧,三十多年来用自己的方式走散文马拉松之路,仍然觉得是个学徒。愿化漫天烟尘为哲思凝露,在稿田里种植真与善,收割美与圣。在她的自悟中,她说到身为作家只能葬在白纸黑子里,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江湖,故意继续长途跋涉,独自一人,走到行兴自消之处,写到江郎才尽之时。若能如此,人生自在圆满。

认真想起来,写《水问》时期的简媜,正是每个生命唯一被允许的一段风华岁月。那样好问,要问清楚生命的缘由、存有的理则、宇宙的奥论;又倔强,在心里傲骨嶙峋以掩饰内在的贫乏与弱小,在举止起落之间拗格以隐藏言语的笨拙,却又狂热,为着知识的进行曲那么嘹亮雄壮,便希望成为坎坎击鼓的人;为着笔墨的田是那样深厚柔美,便痴迷着要荷锄。而更多的时候忧伤,眼见着季节无止的嬗变,大自然不息的荣枯,而优于花之未落、月之未沉、鸟之未暗音、恋之未折先残。

是了,那段岁月里最大的主题是爱。渴求美善的爱,却不懂得去

彼此守护;总在拥抱同时互使出个性的剑芒、在赞美时责备、倾诉时要求、携手时任性分道,分道之后又企盼回盟,却苦苦忍住不回眸,忍着,二年,忍着,三年,忍到傅钟敲响骊音浪淘尽路断梦断,各自成为对方生命史册里的风流人物,便罢。

那样的悬崖年少,毕竟也一步一步攀越了,这些都是生命的恩泽。许多个将夜未夜的晚上,自己散步着,升起了淡淡的、蓦然回首的暖意,心里是感恩的,不只是对人、对知识、对季节,更多的时候,是对那磅礴丰沛的生命之泉。

让《水问》是一滴问号之姿的水请她随着河床日夜奔赴奔到天与地泯悲与喜无的地方大海自会为她解答。

《水问》里的每一段故事、每一折心情、每一个读句……我是再也写不出的。哪怕仅仅是花的朵影、叶的调图、情的沧浪、人的聚散……这些都远远逝于不回头的光阴洪水里,我变成涯岸送行的女子,千万难。”

孔子舞剧观后感 篇5

昨晚和朋友去看了最近热播的电影。电影是以歌剧的形式来讲述一段故事,虽然不是特别习惯听歌剧,不过有音乐做背景能更有效渲染悲壮的感情。

男主角因为要帮助自己姐姐的小孩渡过饥饿的难关而去偷了别人的面包,于是被无情的关在监狱里12年。故事围绕着他出狱后的变化。当他刚出狱时,大家都很反感他。他就在饥寒交迫的夜晚他无家可归遇上了一神父。于是他得到了上帝的怜爱,有了食物和住所。在他最虚弱的时候是上帝收留了他。几年后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帮助很懂穷人解决了工作问题,到后来从一个恨世嫉俗的人到以博大胸怀包容前后多次陷害自己的监狱长。

电影的另一主角一名监狱长从一个一心服从命令到一个觉悟到不能忍受自己的所作所为而跳河自杀。

整个故事的大背景是在英法大战期间,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很萧条。很多穷人在街上无家可归。妇女为了生存去街上卖身。整个就是社会低层人们的悲惨生活。

战争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悲惨的影响。经济不稳定,工作收入没有保障,更不用说那些在战场上死掉的无辜生命。就连相爱的人也要被迫分离。

战争里有好几个帅哥也是生于富贵家庭本可以不用参战,可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也勇敢站出来带领朋友一起斗争。可惜最后不过成为了几个贵族和政治家游戏的筹码。因为战争不过就是一场游戏。没有什么是不能通过谈判解决的,武力只会造成人类兄弟的自相残杀而并没有真正解决矛盾问题。而矛盾只会被继续激化和重复对人类的危害。

希望以后的政治家都能认识到战争对人类的危害而和平解决问题。从而再没有更多无辜的人被杀害了。

孔子舞剧观后感 篇6

《水问》是一本很有灵气的书。一个少女,面对看似寻常的景物,竟会产生如此想象。

这本书大概是简媜大学四年的见证吧!从开篇的遇到椰林大道简简单单的欣喜,再到后来面对烦恼时的压抑,积郁情绪的爆发,最后归为告别时的平静。从《花诰》到《悲赋》也不过是几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而已,却是一个少女越来越难获得简单的快乐的过程。到底是变了,再没有一开始见到所有生命时的惊喜了。

是的,四年没能磨光她的灵气,才气,没能磨光她的好奇心,但四年给了她很多,生命越来越厚重,也越来越回不到当初的空灵。不是四大皆空,万物平等的空灵,而是深爱着每一件事物,将它们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去珍视,相信万物有灵。当书的后半部分,简媜开始悲悯那些殉情的人,那些未能抵御住苦难的人时,简媜是成长了的。但得到必然伴随着失去,在哲学系读了一年的她,更喜欢最初的懵懂的纯真,还是清晰的真实的冷眼呢?

那曾开出整个春天的杜鹃花,终是触动不了作者的心了。那再过一段时间,当我再次翻看这本书时,还能体会到现在的震撼吗?在正值春光的时候,觉得自己不会惋惜,觉得自己曾经拥有过了,等到真的失去,才会知道总是会失落的吧。

我现在敲下的每一个字,也都正在指引向未来的自己。而我敲下每个字的时候,是不是也正在离自己的纯真越来越远呢?追求真理或许是人类的本性,但这个真值得到底是物质上的真,还是心灵上的纯粹呢?我不知道。我也在迷途。

曾经摘云拭天的女孩,现在还能拭净自己的心吗?

曾经逐花引月的女孩,现在还能追上自己的忆吗?

曾经酿果寻芳的女孩,现在还能味起自己的清吗?

曾经感时觅画的女孩,现在还能构造自己的影吗?

曾不羁的女孩,终是开始相信,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

以此,纪仍然未染尘埃的自己。或者说,还能在书中暂且抛去尘埃的自己。

孔子舞剧观后感 篇7

昨天,单位老干部处组织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尽管我们这一代对此段历史几乎耳熟能详,但我还是随着讲解员认真看了一遍。记得曾买票去国家大剧院看过演出“复兴之路”,当时除了感官震撼和重温历史的感慨外,略有不满足。既然是复兴之路,时间跨度又从1840年以前直至现在,那么无疑是指中华民族之复兴之路,其涵盖内容就不应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之历史,应包括国民党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及其主要人物。但可惜的是,这方面内容太少,过于简单,几乎是一带而过,特别是抗日战争阶段。

这次去参观,我也是想看看代表国家水平的展出到底如何,所以认真跟着讲解员走了一遍。结果还是有些失望,依然基本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复兴之路。解说词方面的瑕疵就不去说了(涉及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考证和如何解释和用词),但讲历史而不给国民党在历史中的作用以适当的篇幅和公允的评价,多少都是不妥的。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有八路军、新四军二路军及民兵游击队等武装力量,主要在华北,而国民党是正面部队,在全国各个地区展开抗日行动,在与共产党的部队交叉地带双方也有相互配合作战。

期间阵亡的高级将领就很多,如张自忠、赵登禹(现在北京还有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道路)、戴安澜等等,数以十计不止。竟然提得很少!这不仅不尊重历史,愧对那些阵亡将士,而且当前正值国共酝酿第三次合作,走向两岸统一之路之时,这样对待历史,使海外华人、香港、澳门,特别是台湾民众如何感想!已然是21世纪,已然两岸合作到目前局面,代表国家水平的展览做这样的处理实在令人失望!殷切希望国家博物馆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和前瞻的视角,再次审视这个展览,重新审视、考证、修改、补充、完善之,求得温故而知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受全球华人赞赏的展览。

孔子舞剧观后感 篇8

大年初一晚八点在央视1套播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怀着期待的心情我也观看了这档文化节目。看完后,脑海中只有两个字:震撼。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讲述的是《尚书》。相传的《尚书》即五经中的《书》,是孔子晚期编纂的,原有上百篇,“不易懂”,“不易传”,所以孔子决定选出其中的精华,要求“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盛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后来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政策,许多的《书》都被烧了,这时就有了传《尚书》第一人——伏生的故事。

伏生从小便读了《尚书》,后来为了让文化传承下去,他将一本《尚书》藏在自家墙壁中。后在运了一车《书》回山东老家的途中惨遇兵乱,他的儿子舍命护书,他的妻女因为不愿用《书》生火而病死。可以说若没有伏生,就不会有现在的《尚书》。

由倪大红老师饰演的伏生真的惟妙惟肖,从伏生的眼神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九旬的老人一生识读《尚书》,保护《尚书》的决心之大和对妻子舍命护书的痛心。他一生都在尊崇《尚书》,尊崇文化。而由撒贝宁老师饰演的穿越两千年的晚生,也正意喻着现代的读书人,这也是号召我们多多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追溯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是否有想过,为什么同样作为四大古国之一的古中国,文明却不像其他三国一样都断传过,而是代代相传,一点一滴流传至今?正是因为我国的.历史上有像伏生这样伟大的人物存在啊。当然这其中也有贤明君主的功劳,如果没有汉文帝,也就不会有晁错去拜师求学,《尚书》流传的机遇也就会小很多。由此观之,文化之所以能传承下来,是因为一代代贤明的君王和贤能的读书人对文化的保护和尊崇。

《典籍里的中国》的第一期看得我泪流满目,我不禁为伏生誓死护书的精神动容。作为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辈应当也将《尚书》流传下去,发扬光大。

孔子舞剧观后感 篇9

周四上午的课上老师推荐我们看《悲惨世界》,结果晚上的课上老师就给我们放了这部影片。看完这部影片不得不说它真的不错,不愧是获得了很多奖项的影片。这部影片的前身是同名歌舞剧,根据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的情节都很了解,那么我们就跳过对情节的介绍来谈谈其他的吧。

这部影片是一部歌舞片。我看过的歌舞片并不是很多,记得初中的时候在央视电影频道看过歌舞片《红磨坊》而且印象比较深刻。歌舞片不同于其他的影片类型,影片里角色通过歌唱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让观众听到。这部影片中全部采用现场录音,所有的演唱都是演员们自己完成的,他们不去追求唱法上的完美,而是用他们真挚的情感流露和自然的表达带给了观众极大的震撼。

这部影片是由2010年拍摄《国王的演讲》的导演汤姆·霍伯导演,演员的阵容也十分强大,饰演冉阿让的男演员休·杰克曼在《X战警》中饰演的金刚狼的形象深入人心。饰演沙威的是罗素·克罗,在看影片的时候就觉得他很眼熟,在网上一查才知道他是电影《美丽心灵》的男主角。至于饰演芳汀的安妮·海瑟薇更是凭借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奖项,虽然她只是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出现,但她精湛的演技还是让人震撼。她为了这部影片付出了很多,为了角色需要她剪去了长发,而且还减肥二十斤。正是这种为艺术不顾一切的精神让观众在荧幕上看到了一个真实自然地芳汀,印象最深刻的是芳汀沦为妓后边唱边流泪的场面,感觉既凄美又动人。我一直就挺喜欢海瑟薇,看过她演的电影有《公主日记》、《魔法灰姑娘》、《穿普拉达的女王》、《蕾切尔的婚礼》、《爱丽丝梦游仙境》和《一天》。喜欢她高雅端庄的气质和她,感觉她是个富有才华和演技的演员。在影片中为了革命英勇牺牲的小男孩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个小演员叫丹尼尔·赫特斯通,感觉他的演技和唱功都不错,很喜欢他的声音。

影片最让我感动的部分就是那些年轻人决定起义的桥段,他们在街上用家具垒成街堡。各种家具从窗口落下或是从楼中台下,一架大钢琴从窗口摔下,最终垒成了街堡。一群爱国青年与政府的军队展开激战,长枪对大炮,两方实力悬殊,但这群青年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两个爱国青年站在窗边,其中一个手里高举着红旗,在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种叫做信念的东西,当战争结束,沙威在战场上巡视,地上满是鲜红的血水。看着那一群爱国青年们躺在地上,我似乎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惨烈,这一系列的镜头真的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被那个年代追求真正的自由解放、不畏死亡的热血青年们的精神所感动,他们身处在乱世却能够拥有这样的精神真的是很伟大的,正是有了这些身处乱世而敢于斗争的人们的付出和牺牲才成就了现如今这个自由民主的世界,向他们致敬。

孔子舞剧观后感 篇10

中国是个极度缺水的国家,这个观点或许在很早,我没出生的时候就存在了,但人们似乎并没有重视,我自然懵懵懂懂地过了十几年,想念也浪费了不少水资源。但我在今天却意识到缺水危机离我们越来越近,因为那部记录片《水问》展示了水的壮阔、水的肆虐、水的悲壮、还有水的未来。

记录片中那一双双绝望的眼睛,那一张张焦渴的嘴唇,让我不能再泰然地坐在椅子上。我预见到了我们的未来。也许处在长江入海口的我们,以饱饮长江水而自豪,但上游如果干涸,下游哪来一星半点儿的水呢?虽然已经采取了节约用水的措施,但仍然遏制不了一部分人挥霍水的行为,其实他们不知道,他们正在挥霍生命,不仅在挥霍自已的,更是子孙后代的。

水被人浪费,灾难也就风卷残云般的来了。由于水位下降,导致河道干涸、河床升高、改道。到了汛期,水却不能顺利地通过河道,水就像无家可归的游子,便只好四处游荡,它们淹没了农田,淹没了房屋,淹没了生灵,它被冠以一个令人战栗的名字:洪涝。这是水对人的惩罚!

其实人类也不是没有办法应对这样的灾难,原因就在于本身。你浪费一滴水,我浪费一滴水,仅中国就浪费13亿滴水,滴水汇成江河海。中国的许多地区,包括首都北京,都是极度贫水的,甚至没有多少水可以使用。天津推出了用水IC卡,用水需要刷卡,这个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尚未投入到其它大城市。就沿海开放城市而言,水并不比北方紧张,但如果不节约用水,不好好保护水资源,迟早,也会步了他们的后尘。

“人给人出路,水给人活路”,节约用水,从身边做起,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

孔子舞剧观后感 篇11

历史长河未息,时间长流不止,中华文明伊始的文化宝藏却仍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就由中国古代典籍入手,以跨时空对话的舞台剧形式,带领我们跨越上千年历史,溯源华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内核,体会其中绵续至今的文化精粹。

第一期讲述的是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的《尚书》。《尚书》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被后世代代传诵,离不开一个人——伏生。

图片

从小读《书》的他深知其中好处,秦起焚书之火,伏生家藏一本《书》。不久战乱,他携妻子带着满满一车书简逃难。路遇兵劫,爱子舍命护书被乱兵杀死;天寒地冻,妻子嚎哭哀求,宁愿受冻也不愿烧《书》取暖。几经辗转,来到家乡的伏生不得已将负载着妻儿性命的《尚书》藏于古宅壁中。颠沛二十年,再寻书时却已残缺大半,只剩二十八篇。耄耋之年的伏生又开始讲学传授,被晁错记录下来,才逐渐成为现在的《尚书》。

为什么《尚书》值得伏生一辈子守护?为什么典籍值得我们传承?从《尚书》中,我们看到周武王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豪情壮志;也能体味民意即天意,顺民心者得天下这条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我们汲取“满招损,谦受益”的修身之道;也能收获“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样永不随时间流逝褪色的治国之理。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的“大禹定九州”的华夏儿女的自豪与骄傲,是我们能从中找到的连接着每一个人的文化纽带,牵动着每一颗心的民族认同。就如钱宗武所说,“读《书》,知先贤之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又如蒙曼老师所言:“什么是中国?中国不仅是孔子、伏生,还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

“典”即规范、典范,传承这种规范才能照亮未来。余秋雨曾说过,一个民族的终极目的。不是军事的国家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典籍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现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文化基础。它指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激发蕴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脉。文化溯源。我们只从何而来;典籍研读,我们知未而来;投注当下,我们知去向何方。

古典是晦涩难懂的,文化是深沉深刻的。但我们必须要挑起承载中华文明的这根大梁,像伏生一般传其书、明其义。除此之外,还要守正创新,守护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看穿历史的智慧和创新求变的勇气,让典籍的内核以现代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进而传承。这也许就是《典籍里的中国》之意义所在。

让我们怀揣着对先贤圣人的崇敬,对华夏文明的热爱,践行君子之道,携一缕古典芬芳驾文化之舟驶向未来!

孔子舞剧观后感 篇12

今日,我看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这部节目说的是《尚书》这册书里的记载和它的经历。

《尚书》里记载了尧、舜、禹时期到东周的事件,历时约1500年,书上写了《大禹定九州》,还写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写道:后羿为了不让百姓受苦,亲自跟纣王对战,百姓知道后纷纷前来助阵。这就是《尚书》的其中一章。一位东周的书生——伏胜,他家一直在保护《尚书》。假如伏胜来到现代的`话,那他就能教历史了,而且他还可以做历史节目的主持人。伏胜的家还会变成记者采访他的地点。为什么伏胜爱《尚书》呢?我想是由于伏胜从小学习《尚书》,他还把《尚书》传承给了儿子。项羽攻入咸阳烧毁了许多书籍,包括一部分《尚书》。伏胜一家也逃难去了,不过在回老家青州——山东时,他们被乱兵所截获,伏胜的儿子想保护《尚书》,他跟乱兵搏斗被杀,他的母亲后来将《尚书》看作儿子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