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丝绸之路观后感 篇1

独特的审美内涵。跟随《河西走廊》的镜头下,大片像绿毯一样的草原上,奔跑着膘肥体壮的马匹;潺潺流水,绿草茫茫,靠着祁连山的雪水滋润,漫山不知名的野草开得肆意妄为;飞翔着水鸟的张掖湿地,胜似江南,像一颗绿宝石一样镶嵌在西北。千百年来,绿洲、草场、丹霞地貌就在这里,不远不近。只是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它们第一次呈现出这样极致的美感。

这样极致的美感体现着双重的美学意蕴。作品中的景物突破了传统影像的造型功能,具有了双重作用,除了起环境造型的基本作用外,更成为了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深厚美学意蕴的自然荧屏形象。既有粗犷的大漠戈壁、辽阔的草原牧场、伟岸的天下雄关、繁荣的.集市商队等自然景观,也有神秘的佛教卷宗、明长城、天下雄关嘉峪关等深沉厚重的人文景观,这些都极力向观众展示着如诗如画的河西走廊风景。这些场景不仅给受众带来了视觉奇观,而且具有深厚的纪实美学意蕴。

这样极致的美感呈现了影像风格的多元化。节奏舒缓的镜头,扮演的情景再现,快速摄影的特技运用,奇特的画面构图造型,在追求纪录片空间真实、整体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传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蕴,较好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民族团结、仁义诚信、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特有的个性张扬、粗犷豪放、风风火火的性格以及“大情大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干脆洒脱与“开荒拓野,一腔热血溅荒原”的奋斗精神,不但显示出一种豪气冲天的阳刚之美,更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之美”的共同价值观。

纪录片《河西走廊》留给观众的震撼在继续……陆上丝绸之路的续写,还在继续……

致敬河西走廊,不仅是对辉煌的历史,更是对美好的未来。

丝绸之路观后感 篇2

河,从北而来,向南而去,于是有了东西两岸,我家就在河西。

两岸原都有河堤,土筑的,很高。堤两岸的人谁也瞧不见对岸的房舍,曾流传过这样一首诗:

大盘石上有芳芬,少女捶衣柳失魂。

忽抬头处东边堤,只见炊烟不见人。

但后来河东的堤没了好长好长一截,于是河东的人往堤上一站,就能把河西看得很清楚,不在是:"只见炊烟不见人"了。

我常站在堤上往河东看,河东是个繁华的地方。

在原来应该是河堤的地方,立着一排漂亮的小洋房,白壁红顶小院墙,总让我想起童话里小王子的城堡。在这些楼的夹缝里,我看到的是河西从不曾有,也永不会有的热闹:人如潮涌,车水马龙。

河其实不大,只不过是细水长流,很柔很弱,我长这么大,还从未见它发过怒。河面很窄,会凫水的人一个猛子就过去了。河上终日漂着一叶扁舟,属于河西的。曾有河东人说要在河上架座桥,河西人却说渡船挺好的。仅咫尺之内,两岸人却很少来往。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一河只隔,差别却是天上人间。

西边究竟是怎样的呢?淡。用这个字最好,就像白瓷碗中的白开水一样。青一色的瓦舍,篱笆鸡圈,土坯猪窝,大事不惊,小事不动,路上相逢永不变更一句话:“吃了吗?”明明贫穷潦倒,一堤的树,死活不肯砍一棵。有事无事拿花苗草籽到处栽,到处撒。我以为那是很无聊的。小时候我向往的是河东美味的冰淇凌,奇异的电动车,夜间照明的霓虹灯,节日喜庆的火树银花。而每当我嘴角谗涎着明黄油炸鸡,耳边萦绕着东岸传来的火爆的流行乐曲时,河西只有一个垂了些胡须的老头推了把掉漆的自行车,在曲折的土道上叫卖着那土的掉渣的名称“饴高糖”,我不很理他的。小时的我向往的是繁华,而在河东灯红酒绿的映衬下,除了那一堤杨柳,河西只是一片荒凉,一片冷清。我一直渴望渡过那条河去,我讨厌冷清。

如我所愿,有一天我过了河,走进了繁华,自觉是扬眉吐气的,我在那里求学,然后求发展,心里想着纵情于物,快乐无比的境地。

可是海市蜃楼呀,只有在空中显现时才成就了那分完美,现实中毕然会扭曲破碎。

忍耐,在忍耐了一千多个日夜后,我又回来了,带着一身尘土,满心疲惫。冷漠割开的伤口,渴望温情的抚慰。我回来了。河西依旧平静,再听到温和的三个字“吃了么”,就忍不住委屈的想哭。我原是乡村的小鸟,飞不上林立的大厦。

春天又来的时侯,一堤嫩草,散缀着些各色花,引来种种蝴碟和着依依杨柳翩翩起舞。我闲步在月下,念着白居易的诗:

最爱湖东行不足,緑杨阴里白沙堤。

只不过湖东变成了河西。

丝绸之路观后感 篇3

又一本好书。让我瞬间回想到了初二在教室走廊上关于伊拉克的记忆,许多年后发现中东混乱依旧,去年川普对耶路撒冷声明更是加剧了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虽然一切貌似无厘头,但换个角度看却是那么清晰。

一条丝绸之路,从古串联至今。它将世界历史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串联起来,尝试将我们还原到贸易、宗教、战争等多个维度上的历史事件中。或许,现在的我们只能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才能真正理解,是怎样的逻辑在主导着当时事情的发展,就像我们今天看似正确的决策,在未来或许也会被认为是愚蠢的行为一样。

回到“商业模式创新”的主题,过去几十年来的简单地商业模式正在崩塌,但互联网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擅于打破边界,擅长灵活运用资本、逻辑和运营。传统行业面临的困境也许更多来源于自身,它如画地为牢般逐渐禁锢了所有可能,“打败了同行,却输掉了时代”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而从顶级互联网企业目前的商业逻辑来看,也许未必那么复杂,无论是阿里的平台搭建,还是腾讯的用户群组,都正在转变为基础设施,就如同道路、水电煤、网络一样,而真正盈利的却是在基础设施这个平面上那些新生的“点”。

“点、线和面”的构建只会越来越快,我们来不及快速转身,却可以找准自己的位置,以提升经营效率为目标,不断寻找下一个增长点,这也是个体和组织的必然选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可为“梦”,“利”亦可为“益”,就如“Jack&Pony”。

丝绸之路观后感 篇4

向东眺望,只看见一只骆驼队在金黄色的沙漠中缓缓行走着。向东侧耳倾听,只听见一阵阵悠悠的驼铃声传入我的耳际。这是张骞所带领的正走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的队伍,这支队伍,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并且更是汉朝走向了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张骞前后共出使了西域两次,在出使西域的路上,张骞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但他依然不放弃?,不忘记自己的初衷,一直咬牙坚持着,坚持着……

当完成了两次出使西域的任务后,张骞终于回到了这几十年来自己思念已久的故土――长安!过了一年后,张骞就去世了。他为自己的祖国,洒尽了热血,他为自己的祖国,奉献了一生,他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他,将西域各国的食品、动物以及外来的文化长处带进了我国。因此,丝绸之路不但成为了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成为了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并且,汉朝也是利用这条路才将自己的威名远播的。

后来,汉朝内乱,丝绸之路已经有六七十年内有再走了。这时,正需要一位像当年的张骞一样的英雄。于是,投笔从戎的班超便现身了,班超带领人马重新踏上了丝绸之路。这次出使顺利成功,武明帝大喜过望,并让班超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就这样,班超成为了历史中的第二个“张骞”。

丝绸之路这件值得载入历史的事迹,将被世人所流传,并将它的精神发扬光大。

丝绸之路观后感 篇5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丝绸之路观后感 篇6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纪录片,他的名字叫《中国通史》的第27集《丝绸之路》。

当时在汉朝的时候,皇帝打算派一位使臣去远方的西部,可是,没有人敢主动出来,有一位名叫张骞的人,他却主动站了出来,并要求自己可以去西藏,为东西两部的作出贡献。就这样,张倩带着一个大部队,前往去西部的路上。可是当时的地理位置还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况且他们还不知道自己此行要去的目的地是哪里,而且要前往去西部的路上,还必须经过一条必经之路,这条路就是匈奴的领地,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的,要不然就得被匈奴抓住了。他们还是没有躲过难关,被匈奴抓住后,流放到了一处十分寒冷的地方,当天和他的团队。靠着坚强的意志,成功摆脱了这次难关,他们还是没有来到西部,而是来到了一个很临近西部的一个小国家,名叫大菀,这儿的皇帝十分欢迎张骞一行人,好好的招待了他们,这里的皇帝十分乐意能与汉国建立好。但是张骞他们还是没有找到西部,所以只能无功而返。

前往区西部的路上,就是12年,但是张骞还是不想放弃,因为他能不能在历史上名垂千古,就靠这一次,去西藏十分顺利,但是在他回来一年之后,他就去世了,班固的班超,十分像第二个张骞,他们翻过崇山峻岭,像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叫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犀牛,良马等,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的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因为当时一些国家之间的交易都是用一些名贵的布匹,也就是丝绸,所以这条路就叫做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连通着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情意,丝绸之路能使我国和其他国家紧密相连,让我国变得更加出色。

我们中国人应该让丝绸之路更加发扬光大。

风轻轻吹过广阔无垠的沙漠,一支商队正在缓缓前进,留下一串悠扬的驼铃声……

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一条极具历史意义的路。怀着敬佩与自豪之情,我观看了《丝绸之路》这部纪录片。本片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诞生与发展。闭上眼睛,络绎不绝的商队,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五彩缤纷的绫罗绸缎,频繁往来的'各国使节,像电影一般在脑中放映。眼前似乎又见到了那个商旅不绝,繁华兴盛的黄金时代。而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张骞的郎官。没有他的,就没有伟大的丝绸之路。

历史上,每一次的探险几乎都改变了世界。

几百年前,一位叫麦哲伦的探险家带领他的舰队环球航行。从这一刻起,人类首次证明了地球是球体。首次对地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科学的种子渐渐生根发芽。几十年前,一位交阿姆斯特朗的宇航员小心翼翼地在月球迈出一步。从这一刻起,人类自诞生起就存在的登月之梦被圆上,人类航天技术被推向巅峰,地球为之沸腾。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说:“这对一个人是一小步,但对全人类是飞跃。”几年前,一位交吴京的演员拿自己的全部身家进行探险。从这一刻起,无数国人爱国的心熊熊燃烧,促使中国快马加鞭地前进,全世界也随之而改变。几个月前,一位叫阿瑟阿什金的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从这一刻起,由于他在物理学上的探险为我们观察和控制生命体的内部结构创造了全新的机会。

探险,创造了丝绸之路。探险,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丝绸之路观后感 篇7

河西走廊这片土地最大的特色就是两千一百多年前发生过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那次战争就是“河西之战”。河西之战的胜利,迫使匈奴一步步走向衰败,同时也使得这片土地一跃成为地理坐标性的一个地方。这片土地雄风遒劲,气势凌然,沙漠与绿洲同在,丹霞与芦花并存。这确实是人间奇景。然而,穿过这绚烂多彩的人间奇观,我深刻的感受到的,却是制约河西走廊发展的焦心和忧虑。这个焦心和忧虑就是干旱缺水。“我的一个族弟,因浇水与人斗殴,致死人命∕他的父母至今每天翘首村边,盼儿回归。”这是我在《河西走廊的岁月》组诗中的句子,也是对那个事件刻骨铭心的记录。水,成了阻碍河西走廊发展的不治之症。

其实,历史上的河西走廊不是这个样子。

历史上的河西走廊有一条非常出名的水系,叫弱水。

弱水出祁连。祁连山山体庞大,幅员辽阔,纵横千里。祁连山峰顶终年积雪,山下湖泊密布,溪流潺缓。大约三千年前,河西走廊还是一片茂密森林蔽日、牛羊遍地成群、珍禽异兽杂相混居的原始旷野。之后,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以及内蒙古高原沙化南袭,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河流和湖泊渐次消失,降雨量逐年减少,森林面积骤缩。于是,河西走廊慢慢地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弱水是一条神性的河流,也是一条神秘的河流,更是一条神话般的河流。传说中的弱水被一个叫地蟒和另一个叫夜孙鸟的怪物把持着,它们专做一些害人的勾当,所以其水孱弱不堪,连一片羽毛都漂浮不起,行人根本无法穿行。但事实上弱水决不是这样。弱水流域良田万顷,房舍稠密,鸟叫蝉鸣,行人互礼。近年来河西走廊出土的一些灰坑和文物证实,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事实上,历史上的弱水是非常出名的。但现在的弱水却默默无闻。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条河流更名为黑河。

黑河就是弱水。弱水是黑河的孩提岁月。弱水为什么更名黑河,现在已无法得知。但称呼上的更改,导致概念上的错乱,名称上的变化,使得记忆中断。因为弱水是一条茫茫水系,而黑河则是一条河流。弱水像一首古歌,黑河则是一首流行音乐。

有关弱水的记录,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过出现。最早记录这条河流的是《尚书?禹贡》。《史记?夏本记》、《史记?大宛传》、《汉书?地理志》、《山海经》等书对这条河流均有记录。这些书各有侧重,但对弱水的陈述基本一致。“弱水”这个名字到底是什么来历和意思呢?弱水真的是因为“其力不能胜芥”而得名的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感到迷茫和百思不得其解。在我的潜意识和多年来对弱水的关注里,最终还是倾向于古人把浅而湍急、不能用舟船只能用皮筏过渡的河流称之为弱水这一解释。其实,弱水是可以行舟的,只是其水域宽阔而水位浮浅,落差大而水湍急不易行驶船只。弱水汤汤,全长八百多公里。

弱水的源头有很多,大多在张掖境内的祁连山里。有关弱水的传说和记载也很多,最经典和流传范围最广的是《尚书?禹贡》所记载的“禹……导弱水至合黎,余波入流沙”和《西游记》“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的记述。这里也明确的告诉世人,弱水就是甘肃境内祁连山流往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这条河流。再后来,《红楼梦》的作者不知怎么突然毫无来由的冒出一句“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句子,让弱水再度盛名远扬。这里的弱水,已由具象的水系名词转变为抽象的定向量词。这也使得很多红学专家被这一句言辞清晰的话语搞得云里雾里。

弱水就是黑河。这条河流大禹来过,老子来过,西王母来过,玄奘师徒也来过。这个人和神都来过的河流,我却未曾近距离的走近过——不,我也来过。那是多年前,在弱水的其中一个源头焉支山里,我曾经无数次的开怀畅饮和尽情濯足。现在想来,能在一条河流的源头生活和经历,也是生命的一次奢侈之举。

提到黑河,就不能提及与这条河流有关的几个民族和黑水故国。黑水国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岁月了。据说黑水国因近旁黑河而得名。最早在黑河周边繁衍生息的民族应该允、羌、乌孙、月氏和匈奴。黑水国建于何时?是哪个民族哪个部落哪个首领所建?部族之间发生过怎样的战争和厮杀?辉煌时是何等的威武和豪迈、逃离时又是怎样的嚎叫与哭喊?茶马互市的交易如何有趣有味?异域风情的景致怎样绚烂唯美?等等,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从那座故城的遗址规模和出土的瓦当陶器我们可以得出,黑水国确实是同一时期河西走廊最大的一个国家。其市井之热闹繁华、交易之丰富精彩、物种之怪异炫目,就连中原王孙贵族也为之羡慕不已。

弱水消失了。这条神话般的河流只能在我们的记忆中时断时现。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黑河。弱水流经万年,其广阔流域,诞生了无数个村庄和城镇,走过了无数个将帅和征人。我想,弱水河畔应该有过一些古风古曲和乡韵歌谣,定然也发生过诸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美好故事。只是,那几个民族都没有文字记录,那几个消失了的民族,也就没办法口口相传下去。

丝绸之路观后感 篇8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丝绸之路》这篇课文,让我懂得了许多与这条路相关的知识。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代在丝绸之路上发生的事------中国使者(张骞)与安息国将军交往的故事。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这条路(上)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为主,这就是“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而且还有许多名人的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我真敬佩(感到)这条路(真是条)伟大的路呀!-----妈妈批注:敬佩应该用于对人,对路说敬佩,感到用词不当,所以略作修改。

我感到这条路传承了无数的骆驼商旅,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丝绸运往亚欧,将那里的食品带回中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等由于吸收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美轮美奂……正是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正是这条路传承了亚欧的文化与友谊-----它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啊!亚欧各国的人们能这样友好相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代中、外人民的智慧和才智;因为他们知道友好相处;因为大家懂得互帮互利!

附:丝绸之路简介

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陆上商道。这条古老商道开辟于公元前2世纪。横跨占世界陆地三分之一面积的亚欧大陆。它东起渭河流域的安(今西安),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跨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而达地中海东岸,全长七千多千米。

丝绸之路观后感 篇9

清晨,我和爸爸妈妈以及外公外婆一家人吃完早餐不急不忙出发,开始今天的行程。 我们来到了河西新城,开车到这里只需半个小时,很近很方便。经过青奥会后的河西给人面貌一新的感觉,道路宽广整洁,高楼造型别致,一切井井有条,让人赏心悦目。在这里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了有轨电车,它的形式介于公交和地铁之间,站台也很独特,让我看了新奇不已!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鱼嘴湿地公园。

这里阳光明媚空气清新,蓝天白云映衬着花草丛生,不远处矗立着壮美秀丽的长江三桥,江面上漂浮着大大小小的船只,好一番美丽的景色。这里没有拥挤和嘈杂,非常适合中老年人运动休闲,而且公园内到处是长椅,累了随时可以休息。一个个木亭台在芦苇荡的掩盖下,显得越发神秘端庄。我们一家人沿着江边栈道一边散步一边聊天,享受着这份惬意。偶尔有微风吹过,一丝丝清凉扑面而来。秋天真是个适合外出游览的季节啊!我们走走停停拍拍照,好不暇逸。 随后,我们来到了著名的南京眼。南京眼大大的造型很可爱,在它的下方的桥上行走着三五成群的游客们,这一幕就像是南京眼正在俯视过往的人群,十分有趣。在桥边,摆着一个青奥吉祥物lele的大雕像,我还与它合了个影。在南京眼桥上看新落成的保利大剧院既壮观又漂亮,十分大气,不知是谁想出了这样的设计,真是让人佩服!

这里还有青奥博物馆,可供人们参观了解更多的青奥知识。我想,南京眼这么巨大,说不定它能看到整个南京的一举一动呢! 我们一家人在漫步时,我闹着要爸爸带我去租个供游人观光的车子骑,爸爸拗不过我百般撒娇卖萌,答应了我的请求,终于如愿以偿喽!我打起120分的精神,主动请缨当控制方向的驾驶员,让爸爸妈妈和公公婆婆轮流乘坐,体验随时可能从车上摔下来的奇妙感觉,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刺激。我驾驶着车子沿着附近先绕了好大一圈,技术渐渐熟练起来,而他们四个大人则成了我的实验品。这个车子很重,又不是电动的,要像自行车一样完全靠人力踩,所以行驶起来很费力。没过多久,爸爸腿就酸了,但孝顺的他又接着改为在后面给我和公公婆婆推车助力,想当个男子汉真不容易啊! 还了车子,我们一家老小又驾车原路返回了。这一段滨江风光带很让人喜欢,这样的行程老少咸宜,也推荐你们哦!陪着老人,领着孩子,常出去转转......

丝绸之路观后感 篇10

东向远眺,只看到一只骆驼队在橙黄色的荒漠中慢慢走动着。东向侧耳倾听,只听到一阵阵悠悠驼铃声传到我的耳际。它是张骞所领着的正走在悠长的古丝绸之路上的团队,这支团队,担负起关键的重任,而且也是汉代迈向了更为兴旺发达的将来。马援前后左右共出使了塞北2次,在出使西域的道上,马援碰到了许多的艰难,但他仍然永不放弃·,不忘掉自身的'初心,一直咬紧牙坚持不懈着,坚持不懈着……

当完成了2次出使西域的每日任务后,马援总算返回了这几十年来自身想念已久的故乡——北京长安!已过一年后,马援就过世。他给自己的中华民族,洒尽了激情,他给自己的中华民族,无私奉献了一生,他给自己的中华民族,作出了极大的奉献。是他,将塞北世界各国的食品类、小动物及其外地人的文化艺术优点带进了在我国。因而,古丝绸之路不仅变成了古时候亚欧地区互利互惠的经贸大路,还变成了推动亚欧地区世界各国和我国友好关系、沟通交流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友情之途。而且,汉代也是运用这条道路才将自身的威名远播的。

之后,汉代内战,古丝绸之路早已有六七十年内有再离开了。这时候,正必须一位像当初的马援一样的英雄人物。因此,弃笔从戎的班超便亮相了,班超领着人军马队再次踏入了古丝绸之路。此次出使圆满取得成功,武明帝大喜过望,并让班超管理方法塞北的一切事务管理。就是这样,班超变成了历史时间中的第二个“马援”。

古丝绸之路这一件非常值得加载历史时间的个人事迹,将被大家所广为流传,并将它的精神实质发扬。

丝绸之路观后感 篇11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纪录片,他的名字叫《中国通史》的第27集《丝绸之路》。

当时在汉朝的时候,皇帝打算派一位使臣去远方的西部,可是,没有人敢主动出来,有一位名叫张骞的人,他却主动站了出来,并要求自己可以去西藏,为东西两部的友谊作出贡献。就这样,张倩带着一个大部队,前往去西部的路上。可是当时的地理位置还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况且他们还不知道自己此行要去的目的地是哪里,而且要前往去西部的路上,还必须经过一条必经之路,这条路就是匈奴的领地,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的,要不然就得被匈奴抓住了。他们还是没有躲过难关,被匈奴抓住后,流放到了一处十分寒冷的地方,当天和他的团队。靠着坚强的意志,成功摆脱了这次难关,他们还是没有来到西部,而是来到了一个很临近西部的一个小国家,名叫大菀,这儿的`皇帝十分欢迎张骞一行人,好好的招待了他们,这里的皇帝十分乐意能与汉国建立好友情。但是张骞他们还是没有找到西部,所以只能无功而返。

第一次前往区西部的路上,就是12年,但是张骞还是不想放弃,因为他能不能在历史上名垂千古,就靠这一次,第一次去西藏十分顺利,但是在他回来一年之后,他就去世了,班固的弟弟班超,十分像第二个张骞,他们翻过崇山峻岭,像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叫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的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因为当时一些国家之间的交易都是用一些名贵的布匹,也就是丝绸,所以这条路就叫做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连通着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情意,丝绸之路能使我国和其他国家紧密相连,让我国变得更加出色。

我们中国人应该让丝绸之路更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