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大家分享。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 篇1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 什么叫享受教育 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 篇2

刘慈欣的很短的一篇小说,讲述的是乡村老教师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毅然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为生长在乡村信息不发达的孩子们上最后一堂课,而恰恰是这一行为,无意中拯救了人类,避免了高级文明对地球的打击,大刘通过描述老师在生命弥留之际还不忘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外星人对地球知识传承的称颂,讴歌了老师这一个传承了上千年的职业。

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不断的把知识通过口述等方式,使我们人类这一物种,在生命演化的过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不断进步,最终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我们不断的突破环境的限制,我们可以登上高山,潜入深海甚至探索宇宙,这都与我们的知识积累关系密切。

教师就是知识传承的媒介,正是他们把前人的历史经验,知识和科技,加上自己的理解,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我们在前人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的推陈出新,越来越好,谢谢你们。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 篇3

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里的情感世界绚丽缤纷。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教育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书——《爱的教育》。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高尚的行为》。里面讲述的是:有三四个同学在欺侮残疾的克罗西,克罗西就和他们就打了起来。克罗西气急了,就向弗兰蒂狠命地扔了一个墨水瓶,可墨水瓶却扔在了老师的胸上。老师生气了,大家都不敢出声。最后,卡罗内因同情可怜克罗西,就“主动”承认错误。我认为卡罗内向老师说出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保护克罗西自尊心,并且不希望他受到老师的批评。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卡罗内有一种乐于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的高尚的品质。卡罗内用他那内心深处纯洁的灵魂打动了老师以及同学们,这种品德是在山的`最高处,让人遥不可及。惭愧地回想一下,我曾经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哦,我想起来了!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

那天,姐姐带我去买文具。突然,看到了地上有20元钱。姐姐轻轻捡起那张纸票,小心翼翼地把它抚平,看不到失主,我和姐姐想:这些钱可以买好多糖果和本子,但是,我却想起了老师和父母曾经告诫我们,捡到东西要缴公,我们思前想后。最后,我们决定把钱交给民警,民警找到了失主,把钱还给了他。在捡钱的那一瞬间,其实我和姐姐有了一种想把它占为己有的欲望,因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和姐姐的理智还是战胜了那股欲望。

我们要从小培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从身边各种小事做起。在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见到地上有垃圾便随手带起,扔进垃圾箱;遇到盲人过马路,顺手牵起盲人的手,把他送到对面。所有的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都是高尚的品质的具体体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话也是非常有道德的,我们现在就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我们高尚的品质。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 篇4

爱是什么?爱是一种空气,在我们身边,但又不可缺少。爱是什么?爱是人的一种情绪,如果缺失,人生便会乏味。爱是什么?爱到底是什么?直到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才知道爱是何物。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小说。一共100篇,里面都是极具爱的故事,字里行间虽描写扑实,但又让我感到了人间的温情——爱。

就拿这里面令我最感动的,《少年爱国者》来说吧!

主人公为了自己国家的尊严,而拒绝他人的物质利诱。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估计不会拒绝。我想大多数人应该不会放弃嘴边的大肉吧!这又不得不让我赞叹这个少年的品格。或许这就是爱——对祖国的爱。还有《万里寻母》这一篇,主人公为了寻找他的母亲,走过了不知多少个日夜,走破了多少双鞋,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大山”。这不仅是对母亲的爱,更是一种信念,一种持之以恒的信念。

合上书本再来看看我。,既没帮过母亲,为母亲做有意义的.事,还只会让母亲帮忙,相观之下,我们是何等的懒惰啊!更有一个故事一直被我铭记在心。《一个不幸事件》罗贝蒂为了救一个和他毫无相关的孩子,失去了一条腿,这是多么勇敢啊!如果我是她,我一定不会去救,因为我不需要用我的一条腿换别人的一条命。与罗贝蒂相比我真是太渺小了!为什么我没有这无私奉献的精神呢?为什么我没有这对陌生人的爱呢?

如果你读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爱有很多种。在我看来,爱可以是爱国,是善良,是侠义,是英勇是宽大,是无私,是令人感动。而你用友爱的心对待别人,可以让别人也对你有友爱,正如插班生小男孩那样,他对同学、老师、家长都用心对待,之后别人也被他感动,用爱对待其他人。用爱对待别人,这是书本给我最大的精神财富。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 篇5

一本好书,犹如一轮太阳,将阳光洒遍世界,带给了我们光明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的心窝。

《爱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让人读了就会难以忘怀。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学生安利柯的日记来讲述了发生在他身边的事情,书中有许多我们认为很平凡的人物,像烟囱扫除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等,这些故事里面都荡漾着对父母、师长、朋友真挚的爱,蕴藏着感人肺腑的力量。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抄写员》这个故事。

叙利奥是小学的五年级生,家里十分穷,父亲在铁路做雇员,叙利奥家里还有许多弟弟妹妹,只靠父亲的这点微薄的工资是不够的,叙利奥的爸爸在工作之余还兼职做抄写员赚钱。

叙利奥不想让父亲这么劳累,就想去帮他。于是,他每天晚上十二点就从床上爬起来,抄纸条,但是,这样的深夜工作严重影响了叙利奥的睡眠,这导致他的学习成绩严重下降,父亲再也不管他了,可他为了帮父亲赚钱还是坚持天天深夜起来抄纸条,直到知道父亲发现了这个秘密才发现错怪了叙利奥,懊悔极了。

当我读到:“叙利奥的`父亲不再管他了,可他为了帮父亲还是坚持天天深夜起来抄纸条。”时,我真敬佩他,要是换作我,我一定会受不了而把真相说出来。

读了这篇小文章,我想起了一位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的话:“爱是恒古长明的灯塔,它定睛望着风暴却不移动,爱就是充实了生命,正如盛满了酒杯。”

叙利奥为了他的父亲愿意把自己的痛苦埋藏在心底,说明他是多么爱自己的爸爸呀!我也要像叙利奥这样从小就会帮父母做事,有责任感,做一个会关心人,帮助人的小主人。

爱是伟大的,只要我们人人都像小叙利奥一样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人间。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 篇6

爱,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每个人心里的黑暗角落;爱,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每个人的心房;爱,是一场春雨,滋润了每个人的干旱心田。爱,究竟是什么?我疑惑不解。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一直浮现,却一直没有答案。直到碰见《爱的教育》这本书,才使我知道了究竟什么是爱。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书中写的是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日记,这些日记看了让人深受启发。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叫朱利奥的十二岁男孩,为了使家里的生活宽裕一些,他决定每天深夜十二时起床抄写包装纸,这项累人的工作致使他睡眠不足,于是成绩开始下降,父亲察觉到儿子开始退步,很是生气,最后干脆不理睬他。可怜的朱利奥日复一日地工作,成绩越来越差,可是他却得不到爸爸的理解。直到有一天,他抄写时碰了一本书,书掉在地上,惊醒了父亲。父亲看到了这一切,全明白了,朱利奥终于又得到了父亲的爱。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爱,这股爱源自心头,是真真切切的爱,那就是父与子之间的爱。

仔细想想,人间又何止这一种爱,母爱,友爱,又何尝不是爱?

突然之间,我觉得爱很奇妙,它不只是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同时也在动物之间存在。有一只母鼠,身上长了一个肿块,活不了多少时间了,但是却奇迹般的活了41天,为什么呢?因为它刚生下一窝小鼠崽,小鼠崽的断奶期是生下来的第42天,而母鼠就是在这第42天死去。它为孩子而撑了41天,多么伟大的母爱啊。这伟大的母爱,可以说一点也不逊色于人间的母爱,有谁听了这个故事而不感动呢?

爱,真的是无处不在,在哪儿都找得到它的痕迹。确切地说,我们都生活在爱的包围里。那么。你是否找得到爱的痕迹呢?又是否嗅得到爱的气息呢?

其实,爱真的很简单。睡前,妈妈来看你,这就是爱;当有不会做的题时,老师来教你,这就是爱;当你忘带了笔时,同桌借你一枝笔,这也是爱。爱,你感受到了吗?你发现它了吗?

学会爱别人吧,当你去关心一个人时,你就感受到了爱,被爱是一种幸福,去爱也是一种幸福。请用你的眼去发现爱,用心去体会爱。你会感觉到幸福的。只有爱,才能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幸福。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 篇7

《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的心灵似乎受过爱的洗礼。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学龄前男孩的'经历为主要内容,记载了他整整九个月的学习生活。这本书里以爱为主旨,以最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人世间各种伟大的爱:有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虽不是惊天动地,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三篇日记是《遇险的船》、《万里寻母》、《一个贫苦的爱国少年》。《遇险的船》里的两个孩子回家乡因为风浪很大,男孩把求生的机会让给女孩,自己却被海水淹没。《万里寻母》里一个小男孩长时间没有与母亲相见,踏上寻母的路途,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母子团聚,令人感动。《一个贫苦的爱国少年》为了国家的尊严不收他人之财。这些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爱是无尽的,每个人都需要有一颗爱心。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 1

假期间,我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感受很多。

这本书是由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编写的。他以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眼光和口吻,用日记的形式记叙了学校与家庭中发生的事情。每一篇都洋溢着爱的旋律,人肺腑,扣人心弦,为我们展现一个温暖的世界。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乐观向上、善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好青年。他的父母亲和姐姐、老师、同学都关心他的生活与学习,教导他如何做人,安利柯也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书中的故事有的凄美有的欢乐,让我仿佛融入到了他们当中。

看了之后,我懂得了很多,我知道要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同情弱小。看了之后,我对“爱”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爱”分很多种,有对祖国的热爱,善良的母爱,宽大的父爱,对同学的关爱,对学习的喜爱,对弱者的`怜爱,对物品的珍爱。我们也要有一颗纯真、善良、充满爱的心。我们更要学会感恩,感恩生养我的父母,感恩给予我知识的老师,感恩帮助过我的同学。

《爱的教育》就好像一只动听的乐曲,一杯冲洗我心灵的清水,一桌美味的精神大餐……

相信人人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 篇8

大西北某山村,唯三的特产是穷山、恶水、刁民,一位乡村教师为教育几个穷孩子,熬到油尽灯枯,死在了课堂上。

镜头切换: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两大高级文明酣战方休,获胜者正在清理战场,一键清除不存在文明的恒星。

有人说,褪下科幻的外衣,刘慈欣短篇小说《乡村教师》只是个俗套的“故事会”,弹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老调,而气势恢宏的星际争霸在普通人眼中也略显空洞。

刘慈欣把抱病“救人”的乡村教师,放在宏大的宇宙背景下叙事,其实构思并不新奇,难得的是,这两条线在他笔下不是平行线,也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浑然天成的结合,巨大的反差出人意料地震撼人心。

而改编之后的漫画版《乡村教师》,由文入画,充分发挥了二次创作空间的自由度,演绎出更丰富的剧情,简洁明了的画风更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让人在醉心于天马行空的宇宙狂想的同时,又为临死仍不忘教书育人的李老师潸然泪下。

01、在最恢宏的星河间孵育最微弱的梦想,用科幻放大镜为教师打call

2015年8月,被称为科幻艺术界“诺贝尔奖”的第73届雨果奖在美国揭晓,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中国人乃至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此后,刘慈欣的热度一直一路飙升,一些作品相继被改编,电影《流浪地球》更是成为2019年度爆款。

不久前,又一个让全国“科幻迷”振奋的消息传来,由全球顶尖的20位漫画家共同创作改编的《刘慈欣科幻漫画》出炉。第一季故事包括《梦之海》《圆圆的肥皂泡》《乡村教师》《流浪地球》等4本。

《乡村教师》的主人公李宝库是一个平凡的乡村教师。“他所在的山区,是这个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里的人们对现状的麻木。”扶贫的人给村子里一台拖拉机,村民便砍开外壳,分了零件,有人拿了油箱,有人拿了轮胎……人们不愿意孩子上学,学校的校舍被拆了,木柴用来修补做龙王庙……得知身患绝症后,李宝库放弃治疗,把仅有的一点钱留给了他的孩子们。

一切伟大的故事都有一个微小的起因。正是这个平淡无奇的故事,这位普通的老师,无意间挽救了地球。

银河系中,碳基联邦刚刚击败硅基帝国,准备炸出五百光年粗细的一条无恒星带,以防止被闪电战偷袭,地球正处于大清洗的范围之内。一束光刚好落在了村子里,手握将燃尽的蜡烛的孩子们身上……

作为地球生物的代表,这几个孩子必须接受碳基联邦指挥官的试题检测,以证明这个星球存在高等文明,还有“存活下去”的理由。一道题又一道题,娃们沉默着,时间越来越紧迫,大爆炸的冲击波已经迫近地球,千钧一发之际,奇迹出现,娃们齐声答出了关于力学三定律的问题,地球得救了。李老师生前最后教给孩子们的知识,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摘自《乡村教师》

看到这里,我觉得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作者让一个尘埃般微小的乡村教师,站在星球大战的宏大背景墙前,其作用就像拿着一个超大倍数的放大镜,放大了老师的形象,小与大、弱与强、落后与文明,形成鲜明对比。

两个平淡的故事碰撞到一起,迸射出耀眼的火花。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让地球得以挽救的,是知识传递的文明之火;更是老师播撒在孩子们心间的希望,是梦想的光芒。

02、当科幻遇上漫画,国际化的创新表达为中国人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我必须对他们进行写实刻画,才能使之与外星文明形成强烈对比。”改编《乡村教师》的绘者——资深漫画大师张晓雨表示,自己想呈现出一个专属于这个作品的天地质感和氛围。他花了一年半时间才完成创作,除对星际战争等科幻元素的纯粹画面表达外,还注重对贫困乡村里人与物的设计。

漫画是一种介于小说和影视之间的表达形式,相较文字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图像化,传达的更为直观;而比影视更追求具体,图文并茂,方便贴近原著,牢牢把握原著精髓。

改编后的《乡村教师》,将科幻文学与绘画艺术结合,不输电影的震撼画面和视觉呈现,完美呈现出刘慈欣的宇宙世界。顺畅的分镜头,巧妙的台词处理,让读者像看电影一样轻松、自然,甚至感觉不到在“阅读”。尤其将原作中过于抽象、深奥的地方,通过逼真的画面让人一目了然,比原著更通俗易懂,对读者的要求也更低。

刘慈欣说:“这篇小说同我以前的作品相比有一些变化,主要是不那么“硬“了。”这个“软”不仅体现在小人物,小故事,也体现刘慈欣小说细腻入微的人文关怀上。

事实上,刘慈欣的科幻之所以圈粉无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在描写恢弘浩瀚的宇宙时,总能自然地结合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内心坚持,作品中所提供的对于民族形象,乃至世界形象的想象与描绘,在整个中国科幻文学史上都极为少见。

为了让好的作品得到更多认可,此次漫画版的改编过程由中国漫画团队主导,全球二十多位国际大奖漫画艺术家共同创作,将原著所承载的中国人的想象力、价值观与民族情感,进行了艺术化、国际化的创新表达,更容易为西方各年龄段读者所接受,也更易于实现相中式科幻的国际传播。

另一方面,在当下这个多媒体时代和读图时代,感性、直观的漫画形式,对青少年群体更有吸引力,便于读者在色彩与线条共同构建的故事情境中更好理解科幻故事的“里”与“面”。

03、“最后一课”揭秘教育的意义:向内了解人性,向外认识宇宙

在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借着蜡烛微弱的光,用已经失去知觉的手握住黑板,李宝库强撑着给孩子们上完最后一课……

“我是想到,你们中的大部分人,这一辈子永远也听不到初中的课了,所以我最后讲一讲,也让你们知道稍深一些的学问是什么样子。”

李老师的“最后一课”,文科讲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该让人们在沉睡中死去,还是该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呢?

理科讲的是牛顿三定律。英国的大科学家牛顿,说了三句话,把人间天上所有的东西的规律都包括进去了,这就是牛顿三定律。

穷到吃土的山里娃,学鲁迅、学牛顿,能当饭吃吗?李老师没有说答案,但答案却是显而易见的。“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也正是李老师自己在做的事,以萤火之光,在无边的黑暗愚昧中呐喊,呵护着孩子们心底的希望,让他们能一窥未来的美好。

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李老师用“最后一课”表明了他对老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学鲁迅,向内认识自我,打破人性的加锁;学牛顿,向外触摸宇宙,了解世界之辽阔。

流沙河曾说过:“不会幻想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科幻小说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它告诉我们,即使双脚踩在泥泞,也要把目光望向星空。要敢于做梦:“地球是我的故乡,深空是我的居所,群星是我的归宿”。

在《乡村教师》中,娃们自己挖了个坑,把老师埋了。胡乱竖起的木牌上用粉笔写下了逝者的名字,也许只需一阵风雨,就会消失不见。但他用生命呵护的孩子们心头的梦想,哪怕只是一簇微弱的小火苗,也永不会熄灭。

结语:

去年风靡全球的电影《寄生虫》至今让人印象深刻,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因为穷,人都变得下作了,丢掉了灵魂。

《乡村教师》让人潸然泪下的点,正在于作者在天马行空的宇宙狂想中融入细腻入微的人文关怀。

李老师留给孩子们的知识,点亮了他们贫瘠人生中的希望之光。而教师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传递文明,感动了亿万读者。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 篇9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确如此,因为借来的书就有还期,必须每天有计划地读一些,到时候才能如期偿还。图书馆的综合类图书区是我常去的地方,很多好书让人爱不释手。为此,我给自己制定了每天读书不少于30页的读书计划。这样,我的借书卡每次借一个月就可以读完两本300页左右的书了。寒假到了,于是我特意借来一本教育类的书籍——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每天细心研读,在感动之余常常受到很多启发,致使每天都多读一些,比计划提前读完了这本号称“让所有人感动流泪的教育故事”,甚至连“前言”“后记”“补记”“附一二三四”都一字不落地如饮甘露一般读过了。读书必有感触,即使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我自己的读书习惯也是要摘记读书笔记和在博客中留下感受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现代人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首先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和书中的人物、事件一起做一次神游,进行精神上的旅行;其次,读那些名家名篇的时候,可以不知不觉地学到一些精彩的文学描写的方法,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和感染。第三点,我在读教育类的书籍时,就如同在跟大师对话,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在小的时候,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凡读书就有摘记,每每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美文掩卷之际,都要在脑海中回味半晌,陶醉于文中的故事里,尽享文字给人带来的那种酣畅淋漓的仿佛品尝艺术盛宴的美妙滋味。现在,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我,仍然不想改变这种现在看似迂腐的习惯。

关于自己的读书个性说了很多,现在该说正题,我的读后感了。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这一点,我在读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时,就深有感触。因为在书中,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提到某部名著对其成长的影响,窦桂梅的书中更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一辑专门介绍了自己的几篇读后感,我在读这样的书时则参照着把未曾读过的书名列入预购书单。李镇西老师更是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们老师却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尤其是我教的小学生,细细想来,他们个个都是那样可爱;有时候老师对学生好一点,那孩子必然感激涕零,其实那都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分内之事啊!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

感受之三:李镇西老师特别勤奋。在《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中,他常常整篇摘录过去教过的学生的优秀日记或作文,作为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性。对比之下,我在学生资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为口头禅,但是实际上行动却不如心动。曾经有过的成功都是勤奋与幸运牵手使然。而寄希望于侥幸和偶然,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我想,今后如思进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感受之四: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而我教小学,但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感受还有很多,李镇西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虽然他的方法可能针对中学老师更实用,但我这个小学老师也受益匪浅,我不学他的实例,而学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个成功的小学老师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试不爽。关键是要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我也向往当学生离开我的时候,会这样说:“我幸运,因为我遇到了程老师!”我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为这个愿望而不懈努力。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 篇10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老师对学生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挂在嘴上的爱。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利用周末时间请学生去家里做客,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游山玩水走;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发自肺腑的爱。当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些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更会吧我们当做他们的朋友甚至亲人。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 篇11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厉的要求。有一次,我考试不及格,被父亲知道了。父亲顿时拉下脸来,大骂我一顿,说:“天天玩卡片,不做作业,当然会考试不好……”然后就把我心爱的卡片给烧了。我再也忍不住了,便跑上楼,扑在床上痛哭起来。

我心想:“考试考不好,您也不要骂我啊!也应该鼓励我,还把我心爱的卡片给烧了,我非常心痛,因为那是我用全部的零花钱买来的`,您把我的卡片烧了,我再也不可以和我的朋友们一起玩卡片了,我非常不理解父亲的行为。直到,妈妈给我买了一本《爱的教育》。过了几天,我把它看完了,上面写着不同的爱,深深触动了我,其中,作者的父亲对他非常严格,可是作者还是很爱他的父亲。

有一次,父亲骂他:“早上,一位抱着小孩的女乞丐向你讨钱,你怎么没给她?”父亲大声训斥着。作者却微笑着说:“我会照您说的做。”作者在书上说过“虽然父亲严格要求我,但是这也是一种爱。”现在,我才懂得父爱无比珍贵,现在,我才理解父亲是多么伟大啊!爸爸我感谢您对我的教育。我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