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8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_

5.课堂总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作业布置

本章的课后的方程式巩固提高练习。

初中8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篇2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学期尤为重要,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通过教育教学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关注学困生和女生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本章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努力做好教学八认真工作。把教学八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新教材,并根据新课程标准,认真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探究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9、培养学生学习。

初中8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篇3

第三十四学时:14.2.1平方差公式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xx×1999(2)998×1002

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结

(a+b)(a—b)=a2—b2

初中8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4、能利和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思考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n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

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二、例题讲解:

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复习题A组

四、小结: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

2、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五、作业:

复习题B组、C组(选做)

初中8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篇5

一、课堂导入

回顾平行四边的性质定理及定义

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将以上的性质定理,分别用命题形式叙述出来。(如果……那么……)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其它性质,那么如何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除了定义还有什么方法?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成立?

二、新课讲解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定义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的平边形。

几何语言表达定义法:

∵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解析:一个四边形只要其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则可判定这个四边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活动:用做好的纸条拼成一个四边形,其中强调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一)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问:这个命题的前提和结论是什么?

已知:四边形ABCD中,AB=CD,BC=DA。

求证:四边ABCD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依据目前只有定义,也就是须证明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当然是借助第三条直线证明角等。连结BD。易证三角形全等。

板书证明过程。

小结:用几何语言表达用定义法和刚才证明为正确的方法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为: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二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二)设问:若一个四边形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能否判定这个四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呢?

活动:课本探究内容,并用事准备好的.纸条(纸条的长度相等),先将纸条放置不平行位置,让学生设想若二纸条的端点为四边形的顶点,则组成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若将纸条摆放为平行的位置,则同样用二纸条的端点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设问:我们能否用推理的方法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让学生找出题设、结论,然后写出已知、求证及证明过程。)

初中8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篇6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第一课时《轴对称》,本节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认识轴对称的特征;同时本节内容与图形的三种变换操作(平移、翻折、旋转)之一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对图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轴对称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轴对称性质及后面学习等腰三角形和圆等有关知识奠定基础。同时这一节也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相关内容之后安排的一节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这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和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切实可行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称轴;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理解并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对称轴;了解对称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比较——操作——概括——总结一应用”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欣赏图形的对称美。

(二)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有关概念.

(三)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联系、区别

四、教法和学法设计

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选择的:

【教法策略】采用以直观演示法和实验发现法为主,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展示,创设出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发展和提高。

【学法策略】: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有关内容。

【辅助策略】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程序设计: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图片,设计故事。一日,春光明媚,蝴蝶和蜜蜂来到花丛中游玩,这时蝴蝶对蜜蜂说:“咱们长得真象”,蜜蜂百思不得其解。你能说出为什么长得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轴对称。

[设计意图]以兴趣为先导,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探索、感悟特征.

《活动一(课件演示)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出示一组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轴对称图形,出示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引导学生感知,无论是随风起舞的风筝,凌空翱翔的飞机,还是古今中外各式风格的典型建筑很多图形都给我们以美得感受。然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是如何对称?怎样才能使对称?部分重合呢?让学生观察、猜想、探究、讨论,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发现:把一个图形的某一部分沿着一条直线翻折180度后能与这个图形另一部分完全重合。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在得出概念之后再引导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事例。以便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又出示了一组练习

(练习1)这是一组常见几何图形,要求学生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若是对称图形的,画出它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题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常见的图形,有些是轴对称图形,有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还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仅仅只一条,有可能有2条、3条、4条甚至无数条,对称轴的方向不仅仅是垂直的,有可能是水平的或倾斜的。

(练习2)国家的一个象征,观察下面的国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试找出它们的对称轴。次题进一步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同时通过展示各国的国旗,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动手操作、再度探索新知。

将一张纸对折,用笔尖扎出一个图案,然后将纸展开后,铺平,观察各自得到的图案与轴对称图形的不同。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鼓励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引出轴对称概念。

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得出轴对称的概念……。之后再结合动画演示加深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进而引出对称轴、对称点的概念.并结合图形加以认识。

(四)、巩固练习、升华新知。

出示几幅图形,请同学们辨别哪幅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图形轴对称,

在这组练习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加深了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又锻炼了同学的各方面能力。完成这组练习题后让学生,归纳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区别与联系,先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用多媒体展示。

(课件演示)轴对称图形及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区别与联系

(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抢答;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2、判断:

生活中不仅有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所学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

(1)下面的数字或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123456789ABCDEFGH

3、像这样写法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口工用中由日直水清甲

(这几道题的练习做到了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六)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作业布置要有层次,照顾学生个体差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六、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六个环节的教学设计,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图案以及动画演示,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轻松掌握了轴对称图形与关于直线成轴对称两个概念,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说明。

初中8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篇7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学期尤为重要,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通过教育教学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关注学困生和女生。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本章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20xx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努力做好教学八认真工作。把教学八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新教材,并根据新课程标准,认真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探究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9、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包括①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②预习的习惯;③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习惯;④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⑤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习惯;⑥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的习惯;⑦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运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加强“应用数学”的教学。

2.习题的训练,要努力做到适量,、适时、适合大多数,教学实例的展示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广泛性,不可盲目追求“量”。

3.教育学生合理地安排好学习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讲究学习方法,尝试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大胆探索,确实提高效率。

4.教学过程中,生活行为上都需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真诚的友爱学生,做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有心人,以身施教,让学生愿意走近并融入到我们共同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质量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五、全期教学进度安排

初中8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会用符号语言表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能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几何语言表达问题的,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取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证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什么叫等腰三角形?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自己做一个等腰三角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动手作图后再互相交流评价。

可按下列方法做出: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AC,CB,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问题2每位同学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按下图方式折叠剪裁,再把它展开,观察并讨论: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导:上述过程中,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即△ABC中AB=AC,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由这些重合的线段和角,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说说你的猜想。

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把它剪下来,请你试着折一折。你的猜想仍然成立吗?

教学说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与观察发现,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依据学生讨论发言的情况,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B=∠C→两个底角相等。

②BD=CD→AD为底边BC上的中线。

③∠BAD=∠CAD→AD为顶角∠BAC的平分线。

∠ADB=∠ADC=90°→AD为底边BC上的高。

指导学生用语言叙述上述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记为:“三线合一”)。

教师指导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1、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角的性质。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猜想的结论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在引导学生分析思路时强调:

(1)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两角相等。为证∠B=∠C,需证明以∠B,∠C为元素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符合证明要求的两个三角形。

(2)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可以有多种方式:如作顶角平分线,或作底边上的中线,或作底边上的高等。

2、证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教学说明】在证明中,设计辅助线是关键,引导学生用全等的方法去处理,在不同的辅助线作法中,由辅助线带来的条件是不同的,重视这一点,要求学生板书证明过程,以体会一题多解带来的体验。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解:∵AB=AC,BD=BC=AD,

∴∠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

于是在△ABC中,有∠A=36°,∠ABC=∠C=72°。

【教学说明】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及“三线合一”性质,可以实现由边到角的转化,从而可求出相应角的度数。要在解题过程中,学会从复杂图形中分解出等腰三角形,用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几何问题。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第1组练习:

1、如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

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标出∠B,∠C,∠BAD,∠DAC的度数,指出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

2、如图,在△ABC,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

第2组练习:

1、如果△ABC是轴对称图形,则它一定是( )

A、等边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

A、80° B、20°

C、80°和20° D、80°或50°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cm,并且它的周长为16cm。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

4、如图,在△ABC中,过C作∠BAC的平分线AD的垂线,垂足为D,DE∥AB交AC于E。求证:AE=CE。

【教学说明】

等腰三角形解边方面的计算类型较多,引导学生见识不同类型,并适时概括归纳,帮学生形成解题能力,注意提醒学生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答案】

第1组练习答案:

1、(1)72°;(2)30°

2、∠B=∠C=∠BAD=∠DAC=45°;AB=AC,BD=DC=AD

3、∠B=77°,∠C=38、5°

第2组练习答案:

1、C

2、C

3、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cm,则其腰长为(x+2)cm,根据题意,得2(x+2)+x=16。解得x=4。∴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cm,6cm和6cm。

4、延长CD交AB的延长线于P,在△ADP和△ADC中,∠PAD=∠CAD,AD=AD,∠PDA=∠CDA,∴△ADP≌△ADC。∴∠P=∠ACD。又∵DE∥AP,∴∠CDE=∠P。∴∠CDE=∠ACD,∴DE=EC。同理可证:AE=DE。∴AE=CE。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请学生表述性质,提醒每个学生要灵活应用它们。

学生间可交流体会与收获。

初中8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篇9

创设情境

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将以上的性质定理,分别用命题形式叙述出来。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其它性质,那么如何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除了定义还有什么方法?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成立?

探究归纳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证明: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

求证:

做一做:将四根细木条(其中两条长相等,另外两条长也相等)用小钉子钉在一起,做成一个四边形,使等长的木条成为对边。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交流:把你做的四边形和其他同学做的进行比较,看看是否都是平行四边形。

观察发现:尽管每个人取的边长不一样,但只要对边分别相等,所作的都是平行四边形

练习:如图,在ABCD中,E,F,G和H分别是各边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